血壓在一天中是波動的,存在血壓變異和血壓晨峰現象。現許多研究顯示,24 h動態血壓更能預測靶器官損害與心腦血管事件,且發現:心肌梗死在上午9點的發生率比晚上9點高3倍;心源性猝死的發生高峰也在上午9點到12點;清晨的中風發生率約升高60%;老年人在凌晨去世的佔60%,心血管疾病突發達70%一80%;這種危險到中午12點後會減小。
這便有理由相信,晨峰血壓可能與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有密切關係,並可能作為心腦血管病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
目前雖然對血壓晨峰的定義尚無統一標準,但針對血壓晨峰的治療,總結起來有四種方法:
1、臨睡前給藥:臨睡前口服長效降壓藥,雖可保證次晨降壓藥物的血藥濃度達到降壓水平,有效控制血壓晨峰,但卻可能帶來夜間低血壓的發生,並可能反而增加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率。
2、次晨給藥:清晨醒來後口服短效降壓藥,從而控制血壓晨峰,但此時血壓晨峰可能已經出現,對應的病理生理改變已開始發生,無法起到預防作用。
3、藥物定時釋放製劑(COER):口服COER後於次晨定時釋放短效藥物,並迅速起效,達到控制血壓晨峰的效果,目前該方法仍在研究當中,但從抑制晨峰血壓的角度而言,應是較佳的選擇。
4、次晨使用長效、降壓平穩的藥物:選擇谷峰比>50%、並有較高降壓平滑指數(SI)的長效降壓藥,從而控制24h血壓的波動,有效控制服藥後18-24h血壓上升的幅度,目前此類藥物循證醫學證據較為充分的有替米沙坦,多項臨床試驗顯示,替米沙坦較其他ARB類藥物在控制血壓晨峰的作用上較為顯著。而i-TECHO試驗則顯示,與氨氯地平相比,硝苯地平控釋片能更好地控制清晨血壓。
此外,《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中則明確指出,在選擇降血壓藥物時,應優先選擇一天一次給藥,並且是有持續24小時降壓作用的藥物。故筆者認為,在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下,為抑制晨峰血壓,應首先考慮長效降壓藥,並選擇谷峰比值>0.5,長效、平穩降壓的藥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