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癌是我國常見惡性腫瘤之一,佔全部大腸腫瘤的60%~70%,腹膜返折以下的低位直腸癌約佔直腸癌的70%~75%。探討低位直腸癌保肛技術,一直是人們的努力方向,上世紀90年代以來,雙吻合技術的廣泛應用,使低位直腸癌的保肛率達70%左右,成為低位直腸癌根治術的首選術式。作者回顧性分析2000年以來,應用雙吻合技術低位直腸癌保肛病例43例,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
1、一般資料
全組共43例,男29例,女14例,年齡37歲~72歲,平均51、3歲。術前肛門指診測量腫瘤距肛緣距離,5cm~7cm11例,7cm~10cm32例。臨床病理分期,DukesB期19例,C期24例。腫瘤組織學分型,高分化腺癌12例,中分化腺癌22例,低分化腺癌9例。
2、手術方法
按照直腸全系膜切除(TME)原則,將直腸充分遊離,應用含抗癌藥物的鹽水沖洗腸腔,在腫瘤遠端2cm~3cm處應用直線型關閉器關閉遠端直腸,切除腫瘤;由於直腸從骶前遊離後,可以向上延伸3cm~4cm左右,所以,全部病例均通過調整閉合器角度、置入方向,順利完成遠端直腸閉合。
充分遊離近端大腸,使能夠達到吻合口處無張力,與遠端直腸行端端吻合;操作過程中應注意,吻合器底座應在充分擴肛後輕柔置入,禁忌粗暴操作,防止撕裂殘端直腸粘膜、肌層。吻合完成後,應常規檢查切割圈是否完整,並可用示指經肛門輕柔檢查吻合口是否完整。術後常規經肛門置入粗的肛管,近端過吻合口置入降結腸,術後3天~5天拔除。
3、結果
全組病例手術過程均順利,術中發現5例吻合口漏氣,經手法縫合修補;無手術死亡,無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2例吻合口狹窄,經擴肛後排便無困難;2例無吻合口狹窄排便困難,考慮是由於盆腔神經叢損傷,導致腸運動功能障礙,經灌腸、口服藥物等保守治療措施,症狀逐漸改善;約80%左右病例術後有不同程度的便頻、便急、便不盡症狀,經過一段時間(1月~6月)適應後,逐漸緩解。
討論
低位直腸癌是指位於腹膜返折以下的直腸癌,包括了腹膜返折和齒狀線之間的直腸腫瘤,由於腫瘤位於盆腔內、又緊貼肛側,手術難度較大。1908年,Mile’S首創經腹會陰聯合根治術,極大的提高了低位直腸癌的根治率、生存率,降低了區域性複發率,成為了低位直腸癌根治的“金標準”,但由於該手術必須同時在腹部行永久性結腸造口(俗稱人工肛門),給病人在思想上造成了負擔、生活上帶來困難和不便。
為了改善病人術後的生活質量,人們一直在尋求保留肛門的各類保肛手術,嚴格意義上的保肛手術應該是指保留健全的排便控制功能,包括良好的括約肌功能、完整的肛管面板、急銳便意和鑑別排便、排氣功能,以及一定的糞便貯存功能,並非形式上保持從會陰部排便,因此,各類括約肌成形或肛門原位重建均不應為保肛的範疇。
近年來,由於從理論上和實踐上證實了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加之手術技術的提高和手術器械的不斷改進和發展,使直腸癌的保肛手術從以往的40%左右增加到目前的70%左右,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雙吻合技術的引進,對直腸癌保肛手術可以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同手工縫合相比,雙吻合技術在處理遠端直腸時,低位或超低位切除,更具可能性和安全性,使手工縫合幾乎無法完成的手術變的快捷、安全;應用雙吻合技術,除能夠提高保肛率外,還可明顯降低吻合口瘻的發生率,據資料報道,可使吻合口瘻的發生率降至2、5%~5%之間,遠較傳統手工縫合的10%為低;同手工縫合相比。
應用雙吻合技術尚具有下列優點:
(1)通過旋轉閉合器的頭,調整角度,可最大限度靠近肛門側切除腫瘤、閉合遠端直腸,做到更低位置的吻合,尤其是在男性、肥胖、骨盆狹窄的患者。(2)遠端直腸的一次性閉合,減少了開放縫合時的汙染。
(3)減少了手工縫合時腸壁的皺摺和重疊,尤其是在縫合寬大的直腸壺腹時,有效的預防了引起吻合口瘻的潛在因素。
(4)雙B型吻合釘的一次性釘合,使吻合口受力更均勻、粘膜對合更整齊,減少了吻合口漏、出血、狹窄等併發症的發生。
雖然,雙吻合技術在低位直腸癌的應用有中諸多優點,但應用不當,仍可能出現併發症,甚至導致手術失敗,在應用過程中。
應高度重視下列問題:
(1)吻合前應用抗癌藥物沖洗腸腔,防止腫瘤細胞種植。
(2)儘可能清除殘端結締組織、系膜,防止組織過厚釘合不全、出血等併發症。
(3)切忌使用暴力,防止吻合口、直腸殘端粘膜和肌層的撕裂。
(4)吻(閉)合前,仔細檢查是否夾有其它組織,防止鄰近組織、器官損傷。
(5)選用器械口徑合適,熟悉器械操作方法,確保器械效能良好。
綜上所述,雙吻合技術是一種先進的手術技術,此技術的應用,可以完成手工操作難以做到的低位或超低位吻合,為低位直腸癌患者增加了保肛的機會,但操作不當,仍可能造成諸多併發症,給患者帶來傷害,故正確使用雙吻合技術,既可提高低位直腸癌保肛率、避免了不必要的肛門切除,提高了術後生活質量,又保證了術後的根治性而獲得良好的生存率。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