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普外科 主治醫師 黃昌平

  患者施某,女,65歲,因反覆右上腹痛十餘年,以“膽囊結石並膽囊炎”於2008年5月收入住院。經積極術前準備,於6月3日在全麻下行LC膽囊摘除術,術中考慮有可能損傷膽總管而中轉開放手術。術中仔細探查發現為下端肝總管橫斷,膽總管內徑約9mm。遂切除膽囊後,沖洗肝總管,切開膽總管探查,修齊肝總管斷端後行端端吻合。放置18號“T”管於膽總管,近端越過肝總管斷端。縫合膽總管切口,向“T”管注水以檢驗吻合密度,可禁受20ml生理鹽水之鼓張力而無漏,滿意。術後予抗炎治療,術後十天帶“T”管出院,“T”管攜帶6個月後拔管。隨訪2年無膽汁外漏、吻合口狹窄及膽道梗阻等情況

  醫源性膽管狹窄手術後再狹窄rate of restricture 的發生率已從10%升高至30%,損傷常發生在膽管匯合部及其以上部位,特別是在處理不當的患者,此處狹窄手術修復時,近端膽管易縮回肝實質內,更增加了手術難度。對於手術後出現膽漏的病例,不推薦馬上修補,宜先放置導管作外引流,6個月後再考慮修復。

  膽道的修復和重建是一個較為複雜而廣泛的問題,膽管損傷修復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方法是膽腸吻合術.由於這種方法易造成上行性膽道感染,給患者日後帶來健康危害,有無其他手術方式可以替代,成為臨床醫生應當深刻思考的問題。主要的修復手術方式有:

  1、將損傷的膽管充分遊離、切開、整形,重新吻合。手術步驟:顯露膽管損傷段的上下端,修剪膽管損傷段及其周圍組織,膽管損傷段一般可切除1~2 cm,在需要時可遊離肝臟裸區使其下移,或再遊離胰頭及十二指腸部,以減少吻合口張力,膽管上下斷端稍加遊離修剪,徹底止血,仔細吻合膽管。

  2、帶蒂空腸瓣修復膽道。根據膽管壁缺損的大小.於距屈氏韌帶15cm處取一小段帶血管蒂的空腸袢,遊離空腸樣系膜,將其移行於膽管缺損處,形成帶血管蒂的空腸瓣,然後根據膽管缺損的面積修剪空腸瓣,使其略大於缺損的面積,將空腸瓣粘膜對膽管腔, 仔細吻合,T管支撐通過吻合處。

  3、肝圓韌帶(臍靜脈)補片修補膽管缺損。將肝圓韌帶近臍部切斷,並遊離其近端至肝橫裂部。根據膽管缺損面積,適當擴張閉合的臍靜脈腔並縱行剪開。近端管腔以絲線縫合,修整臍靜脈瓣後移至膽管缺損處,內膜面對膽管腔,仔細吻合,T管支撐通過吻合處。

  4、利用膽囊壁制瓣修復膽管缺損。在距膽總管約0.5cm處結紮,切斷擔囊管,保留膽囊動脈,於膽囊床遊離膽囊,縱形剪開,製成帶血管蒂的膽囊瓣,修剪成略大於膽管缺損面積大小,將其移行至缺損處,粘膜對膽管腔縫合,留置T管支撐。

  5、帶蒂胃竇前壁漿肌層瓣修補肝膽管缺損。先選定胃竇部小彎側一血管支,根據膽管缺損的大小,沿該血管支的分佈,在胃竇部切取一略大於膽管缺損的漿肌瓣,翻轉以漿肌瓣的漿膜面對膽管腔,間斷縫合修補, 留置T管支撐修補處。

  技術要點:

  1、保證帶蒂組織瓣的血運,防止血管蒂的扭曲及過度牽拉.

  2、用細絲線間斷縫合修補,注意粘膜對合,線結打在外面,保證修復後膽管內壁的平滑光整。

  3、修復後的管腔內留置u管或T管,以支撐膽道、引流膽汁, 留置時間6―9個月. 以防術後膽管修復處再狹窄的發生。

  4、建立通暢、有效的腹腔引流,以保證術後膽漏發生時的及時引出膽汁。

  造成膽管對端吻合後狹窄的主要因素有:膽管壁的構築、膽汁中膽汁酸成分的作用[1]、膽管的管徑、縫線的影響[2]等等,其中吻合方法與癒合過程的因素最為重要。膽管對端吻合多采用單層的間斷縫合。其端端重建後吻合口的癒合過程中創面的瘢痕增生和攣縮是以炎症細胞、修復細胞及各種細胞因子的一系列活動為基礎的。而瘢痕形成是創傷性組織癒合的一個病理生理過程[3],膽管損傷後,損傷部位的成纖維細胞發生表型改變、功能活化且大量增殖,並向肌成纖維細胞轉化,不斷產生大量膠原等細胞外基質,從而使損傷部位發生纖維性增厚、瘢痕形成。

  避免膽道術後狹窄主要術中吻合要細緻,單層,儘量減少異物刺激;引流要通暢,減少膽道張力;吻合口鬆緊適度;術野止血徹底;吻合口血運良好等。

  膽汁外漏則多見於早期。或有泥沙樣膽汁阻塞T管,或見於蛔蟲進入膽道乃至T管內導致堵塞引流而致。術中沖洗膽道務乾淨,如疑有腸道蛔蟲者,術後一週內宜驅蛔治療,早期可在胃管內注入食醋少許。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