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人類的自然壽命決定於衰老速度,而衰老速度由染色體端粒長度決定,染色體端粒與父親的壽命相關,關於壽命我們還有很多未知的因素!
在瞭解衰老的速度取決於什麼?這個問題前,需要先了解一個概念:染色體端粒
染色體端粒(Telomere):是線狀染色體末端的DNA重複序列。端粒是線狀染色體末端的一種特殊結構,在正常人體細胞中,可隨著細胞分裂而逐漸縮短。細胞分裂一次,由於DNA複製時的方向必須從5'方向到3'方向,DNA每次複製端粒就縮短一點,所以端粒其長度反映細胞複製史及複製潛能,被稱作細胞壽命的“有絲分裂鍾” 。
以人類細胞為例,最多可以分裂50代。而且越接近老年,細胞可分裂的代數越少。這種細胞繁殖能力的下降反應到器官和個體層次上就是衰老。
為了更好的瞭解衰老的過程,隆德大學的研究人員向小鳥尋求幫助。一項新的研究調查影響小鳥是否與生俱來擁有長或短的染色體末端,這種末端被稱為端粒。
我們的基因組是由基因排列在染色體上。染色體的末端被稱為端粒,它們保護染色體粘到其他的染色體上。端粒越長染色體活動的時間就越長。反之,端粒越短,染色體的活動時間也越短,細胞的活動時間也變短。對端粒知道的越多能夠更好的幫助人們瞭解人類和其他動物的衰老過程。
在當前的研究中,來自隆德大學的研究者們試圖尋找新生個體端粒長度大量變化的原因。這引出了一個問題,生命開始的時候長的端粒應該比短的端粒更有利。
參與研究的Asghar Muhammad說道:“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對人類還是動物,在如此早期的生命中已經存在個體之間的差異。”
研究人員使用了來自瑞典中南部Kvismaren湖的可辨個體的大葦鶯30年來的資料。這項研究的目的是找出哪些遺傳因素會影響小鳥染色體端粒的長度。幸好有了長期的測量,能夠將這些新出生的小鳥的端粒長度與他們的父母進行比較。
研究結果發現,這些小鳥的端粒長度均勻的受到遺傳和非遺傳因素的影響。雌性在年紀越大的時候生育,出生的小鳥它們的端粒長度越長。而非遺傳因素跟雌性的關係較大而非雄性。例如雌性會影響蛋形成初期的激素和抗體水平。這些因素會影響生長10天的染色體端粒變短的速度。
Asghar Muhammad指出,大葦鶯不同於人類,先前的研究表明,非遺傳因素很重要,人類後代端粒的長短與父親有關而不是母親。對於人類來說,父親的年齡決定了孩子染色體端粒的長度。父親年齡越大,端粒越長。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