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重症醫學部 主任醫師 張參軍

  帶狀皰疹的概述及病因病理

  一、概述

  帶狀皰疹(Herpes Zoster,HZ)又稱急性帶狀皰疹(Acute Herpes Zoster,AHZ),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感染引起的累及神經及面板的急性皰疹性疾病,是面板科常見病、多發病之一。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但以年老體弱者居多。帶狀皰疹可發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位,但以側胸部及腹部為多見,且多為單側發病。臨床以身體一側出現的成簇小水皰,沿周圍神經分佈而排列成帶狀,並伴區域性劇烈疼痛為特徵。皮疹好發於肋間神經(佔53%)、頸部神經(佔20%)、三叉神經(佔15%)及腰骶神經(佔11%)的分佈區。

  數日後水泡乾涸、結痂而脫落,常伴有區域性淋巴結腫大。發病較快,一般病程為:兒童及青年約2~3周,老年人約3~4周。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尤以春秋二季多發,病癒後極少復發,複發率在0.2%以下。臨床常根據皮疹分佈特點而命名,如面帶狀皰疹、髮帶狀皰疹、額帶狀皰疹、眼帶狀皰疹、腰帶狀皰疹、臀帶狀皰疹、胸帶狀皰疹、腹帶狀皰疹、股帶狀皰疹等。根據病變程度,可分為一般性、頓挫性、大皰性、出血性、壞疽性及泛發性帶狀皰疹等型別。

  中醫歷代醫家對此病闡述較多,由於對本病觀察角度不同,故病名亦有所異,因本病“狀如蛇行”,故稱“蛇串瘡”或“蛇竄瘡”;因其“纏腰而生”,又稱“纏腰火丹”、“纏腰蛇”、“纏腰龍”、“串腰龍”、“串腰瘡”、“玉帶瘡”“甑帶瘡”;發生在頭面及其它部位者,稱為“白蛇串”、“蛇丹”、“蛇癉瘡”、“蜘蛛瘡”或“蜘蛛丹”;因其“狀如瓶帶”,又稱“瓶帶瘡”,亦有稱為“火帶瘡”。目前在北方俗稱纏腰龍,南方俗稱纏腰蛇丹。

  歷代醫學文獻對本病均有論述,並且記載了大量的治療方藥。其中以《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最具代表性,該書“纏腰火丹”記述:“此證俗名蛇串瘡,有幹、溼不同,紅、黃之異,皆如累累珠形。幹者色紅赤,形如雲片,上起風粟,作癢發熱,此屬肝心二經風火,治宜龍膽瀉肝湯;溼者色黃白,水皰大小不等,作爛流水,較幹者多疼,此屬脾肺二經溼熱,治宜除溼胃苓湯。若腰肋生之,系肝火妄動,宜用柴胡清肝湯治之,其間小皰,用線針穿破,外用柏葉散敷之。”其論述簡明扼要,治療方藥至今仍為臨床習用。

  《外科大成》對本病的臨床表現作了詳盡的描述,認為本病:“生於纏腰,俗稱蛇串,瘡有乾溼不同,紅白之異,皆如累累珍珠。幹者色赤,形如雲片,上起風粟,作癢發熱。溼者色白如泡,大小不等,作爛流水,較幹者多疼。蜘蛛瘡生於面板上,形似水窩狀,其色淡紅而痛,三三兩兩,成群攢聚,宛如蜘蛛。”

  二、病因病理

  本病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引起。VZV屬DNA皰疹病毒(Herpes virus)科α皰疹病毒亞科,具有親神經和面板的特性。VZV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徑150~200nm,平均約180nm。該病毒只有一個血清型,一般動物和雞胚對VZV不敏感,在人以外的動物中未發現病原性。在人或猴纖維母細胞中增殖,並緩慢產生細胞病變,形成多核鉅細胞,受感染細胞核內,可見嗜酸性包涵體。在外界抵抗力弱,不耐熱、不耐酸、對乙醚敏感,在痂皮中不能存活。

  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可引起兩種疾病:水痘及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是潛伏在體內的VZV復發感染。由於VZV有親神經性,兒童時期感染VZV後,病毒進入面板感覺神經末梢,沿著脊柱內神經纖維向中心移動,長期潛伏於脊髓後根神經節或腦感染神經節的神經細胞中,平時並不會致病,但當機體受到某些誘發因素,如發熱、受冷、機械壓迫、過度疲勞、精神創傷、細菌感染、使用免疫抑制劑、X光照射、白血病及惡性腫瘤、器質性疾病發作等,導致人體細胞免疫功能損害或低下時,潛伏病毒啟用而複製,從一個或數個神經節沿感覺神經軸索下行到達該神經所支配的面板細胞內增殖,引起復發感染,在面板上沿著感覺神經的通路發生串聯的、形似帶狀的水皰疹,且該病毒能使受累神經節發生炎症和壞死,刺激大腦皮質感覺神經中樞,產生劇烈的神經痛,並在1~4周內區域性痛覺非常敏感。此外,病毒亦可由脊髓後根神經侵及自主神經的內臟神經纖維而產生相應的症狀。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