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激”就是心房和心室之間除了正常的傳導通路(房室結)之外,還多出了一條或一條以上異常的電傳導通路(也就是旁道),通常可以通過一份很簡單的普通心電圖就可以明確有無“預激”。在大眾人群中,有“預激”表現的人約0.1%-0.3%。有些“預激”患者是毫無症狀,只是因為體檢發現的,而大多數“預激”患者通常是在發生心動過速之後經心電圖檢查證實的。
“預激”大多因為引發或參與心動過速被發現(所謂有症狀的預激),在這些心動過速裡面最多見而最典型的是陣發性室上速(一般不致命,但會反覆發作,並且隨年齡增長其發作頻率增加且發作時間延長),對於這類患者,臨床上的共識是選擇導管消融來治療。
還有小部分預激患者的心動過速不是典型的室上速,而是房顫、房撲等心律失常,最終通過心電圖證實;對於這類患者大多數依然首選導管消融來治療,但是需要綜合評估,有些患者可以只進行預激的手術治療,而有些患者則需要進一步進行房撲、房顫的干預治療。
預激到底是否需要手術呢?
對於有心動過速症狀的“預激”患者,手術治療的指徵很明確,而且大多數患者都能夠接受,一般也沒有什麼疑問。對於那些沒有心動過速症狀的“預激”患者(即無症狀預激患者)則存在不同看法。既往(包括現在)很多醫師都認為,沒有症狀(心動過速)的預激是良性的,不需要進一步干預。
但是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觀點。首先需要明確的是無症狀預激很有可能只是某一階段的狀態,因為大多數原先無症狀預激的患者隨著年齡增長,以後可能會出現心動過速或者其他症狀,如心臟擴大、心衰等表現。
近年來,醫學界越來越關注這個問題,因為有不少病例就是在出現非常嚴重併發症之後才得到重視,而在去除了那個“沒有症狀”的預激旁道通路之後,很多患者的併發症得到糾正改善甚至逆轉。
目前相關的研究進展如何?
2012年發表在國際權威性心血管雜誌Circulation上的一項前瞻性隨訪研究通過長達5年的隨訪發現,那些有一次心動過速發作的預激患者(不進行導管消融),惡性心律失常事件發生率為7%,血流動力學紊亂和心臟停搏發生率為1.4%。無症狀性預激患者同有症狀預激者一樣,旁道的傳導不應期短(導致快速性心室率,也就是心跳非常快)、室上速蛻變為房顫、存在多根旁道等特點是發生惡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危險因素。
2014年在同一雜誌上發表的另一研究結果發現:無症狀預激患者在隨訪觀察期間室顫的發生率遠遠高於那些有症狀的預激患者,而惡性心律失常的發生率則沒有顯著差別。也就是說,對於預激患者,如果不進行干預的話,那些無症狀的預激患者比有症狀的預激患者更容易發生室顫。
而與室顫發生的相關因素則是預激旁道的不應期短(容易導致快速性心室率而引起血流動力學障礙最終導致室顫)以及室上速蛻變為房顫。由此可見,雖然說有無症狀在預激患者的治療選擇上有很大影響,但是其實影響患者預後的並不是有無症狀,而是預激旁道本身的電生理特點。
臨床病例帶來了哪些啟示?
我們在臨床實踐中就碰到過不少患者,因為突發惡性心律失常事件經有效搶救後,證實之前是無症狀預激患者。這些患者平時由於沒有症狀,也未進一步檢查,但在某次應激情況下(如飲酒後、運動、情緒激動時)突發房顫伴預激前傳,發生了低血壓休克、黑洹⒃嗚實認窒螅液米詈笄讕燃笆保ü艏鋇綹綽賞牙肓宋O眨恢蠼辛鬆淦迪冢瘟嗽ぜづ緣潰夠頰呋竦昧絲蹈礎
還有一些年輕患者因為心臟擴大、心功能不全,走不了路了才來就診,後來一查是有預激,但是沒有明顯的心動過速發作病史。後來通過射頻消融治療將這個預激旁道消除掉,隨訪多年之後,“衰老”的心臟重新煥發青春活力,心臟縮小了,心功能改善了,生活質量也得到了改善,恢復了正常人的生活。
我執業多年以來,記憶最為深刻的一個病例就是:8年前(2007年底),20歲的小Hu因為心臟擴大就診,當時左心室已經顯著擴大到了80mm(正常人正常體型下一般不超過55mm),並且伴有心功能顯著下降。完善檢查後發現存在預激表現,然後通過射頻消融治療去除了這個旁道之後,經過多年來不斷調整藥物治療之後,小Hu的左心室今年恢復到了56mm,並且心臟功能也較之前有了顯著的改善。
這是因為有些預激旁道生長在特別的位置(尤其是右側遊離壁旁道),對於一些易感人群容易導致心臟左右兩邊心室收縮活動的不協調(兩邊心室工作不配合,互相扯皮,增加心臟負擔),長久下去就好比橡皮筋被過度拉伸而終於失去彈性,最終導致心臟擴大、心功能減退,甚至影響生命。
如何防患於未然,給出合理的治療建議呢?
建議無症狀預激的患者首先需要完善心臟超聲檢查,瞭解有無結構性異常,如果不干預的話,之後也需要定期心超隨訪,以免出現心臟嚴重擴大而不自知並延誤治療。其次定期隨訪心電圖,如果是“間歇性預激”(即並非所有心電圖都有預激表現),則多數屬於“低危”,應儲存好相關心電圖,並關注有無心動過速症狀,定期心臟專科隨訪。
如果心電圖一直表現為“預激”,則建議進行運動負荷心電圖,若運動中預激消失(說明預激的不應期比較長,但是比例較低),提示可能為“低危”患者,可定期隨訪。若運動中預激仍一直存在,則建議進一步考慮經食管調搏電生理或心內電生理檢查。其中,以心內電生理檢查最為精確,屬於風險很小的微創侵入性檢查,需住院進行,可以對預激旁道的傳導功能作出有效評價,測定相關電生理引數,並測定有無多根旁道。
電生理檢查後可以知道預激旁道本身的電生理特點,在此基礎上再結合患者病情特點等因素判斷是否消融及其利弊,決定下一步的治療策略。一般來說,如果已經進行電生理的檢查,一般還是建議直接進行射頻消融治療,將多餘的預激旁道通過射頻消融去除,以避免將來發生心動過速而再次進行電生理檢查或射頻消融治療。
總而言之,對於預激,建議積極干預處理,不必要給自身留下那麼多風險。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