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目前最主要的治療方法是改良根治術加綜合治療。由於手術創面較大,往往會損傷血管、神經和肌肉,使部分患者出現肩關節僵硬、萎縮、肌肉粘連、上肢功能受限等併發症。若術後肢體功能鍛鍊不到位可使區域性血液迴圈增加而加重血液及淋巴迴流的負擔,導致水腫發生並可誘發其他併發症。
乳腺癌術後進行肢體功能鍛鍊可以改善患者上肢功能,促進肢體血液、淋巴迴流,減輕因手術創傷、迴流不暢等原因所引起的肢體腫脹,減少皮下積血、積液、皮瓣壞死發生,促進傷口癒合。因此,學會乳腺癌術後患肢功能鍛鍊對患側上肢水腫消退及手術部位面板淺感覺恢復、恢復肩關節運動、最大限度地恢復自理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術後康復鍛鍊的意義
乳腺癌術後康復鍛鍊對預防術後功能障礙、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一般認為,術後5~7天,肌原纖維會不同程度縮短,超過3周,肌肉和關節周圍的疏鬆結締組織變成緻密結締組織,容易導致關節攣縮,肌力減弱或消失。因此,術後早期系統性的功能鍛鍊可以防止腋窩周圍瘢痕攣縮、肌肉萎縮和關節強直,也可以避免攣縮的瘢痕組織壓迫腋靜脈,減輕腋靜脈迴流受阻,同時促進血液循壞及淋巴迴流,有效地減少水腫的發生,減輕水腫程度。
二、康復鍛鍊的體位及時間
1、體位:患者術後6小時後血壓平穩後即採取半臥位,床頭抬高30~40°,肘關節輕度彎曲,患側上肢墊軟枕;術後7天可自己在床上變換體位。預防患側上肢水腫的體位措施都是將普通的軟枕或衣物、棉被塞在上肢下,並使肘關節高於肩部,手腕高於肘關節,患側上肢與床面成30°,這樣可以有效減輕術後患肢水腫。
2、時間:對於開始鍛鍊的時間,傳統觀點認為,乳腺癌術後2天內,患肢應制動,以免影響創口皮瓣貼附,引起皮瓣下出血、積液。但近期大量的護理臨床研究表明,術後早期(1周內)只要不作肩關節外展、前屈及後伸,且動作幅度不要過大,不用患肢支撐起床,應儘早進行患肢功能鍛鍊。手術當日即可作手指運動鍛鍊,術後1~3天行手、腕、肘關節運動,由於活動範圍及量不大,不會加重傷口疼痛、出血。對於肩關節開始鍛鍊的時間,應在術後7~10天。一般認為術後7天可行肩關節的前後運動,10天后皮瓣與胸壁已粘附牢實,可開始肩關節外展及旋轉運動,使肩關節功能儘量恢復到術前水平。
三、術後康復鍛鍊的方法
1、第一階段:時間範圍大約在術後0-7天。本階段以指關節、掌指關節功能訓練為主,訓練時需注意肩關節制動,防範術後皮下出血,以免影響傷口恢復及造成其它不利影響。
(1)指伸展運動:可用兒童遊戲手勢“石頭、剪子、布”交替進行,患側手指逐個交替屈指運動,適合於術後1-2天。
(2)握球擠球運動:患側手握彈力球或金屬球,患側拇指與食指擠壓彈力球或金屬球,適合於術後3-4天。
(3)指尖揉紙運動:將數張紙逐張握成團塊,用患側手指尖揉紙團面,順時針揉動,再逆時針揉動,反覆多次,適合術後5天左右。
練習以上動作有助於保證掌、指關節功能正常,還能促進患側上肢末梢迴圈,有助於緩解手術創傷所致的水腫,每次10分鐘左右,每日4-5次,也可按患者術後體質情況適當增減。
2、第二階段:時間範圍大約在術後7-14天。本階段以肩關節內收、前屈、後伸、外展運動為主,動作角度為30-45,其角度大小可視實際情況而定,但以肩關節抬高不超過90°為宜,以免過度拉扯傷口,影響正常恢復。
(1)拋球運動:患側手將彈力球丟擲,再借皮筋將球收回接住,反覆多次。尤其適合前屈功能受限的患者。
(2)梳頭運動:以健側和患側手交替拿梳子梳頭,反覆多次。注意練習時頭部儘量保持中立位,不要向左右偏或轉動。尤其適合內收、外展功能受限的患者,亦適合上舉功能受限的患者。
(3)鐘擺運動:直立位,雙臂伸直外展,然後內收交叉,反覆多次,如鐘擺運動;或直立後上體前傾,雙手前後左右擺動,擺幅比肩略寬。尤其適合內收、外展功能受限的患者,對後伸功能受限的患者也有一定幫助。
(4)聳肩運動:患者聳肩,以肩頭化圓圈遠動,反覆多次,對放鬆肩關節區域性的肌肉均有幫助。
(5)爬牆體操:用健側手沿牆壁向上伸至最高點,以此為目標鍛鍊患肢,先面對牆,雙足尖觸牆面,雙手從肩部開始沿牆向上爬,逐步提高患側上肢的摸高點;再側身對牆,與牆垂直,患側上肢從肩部開始沿牆向上爬,逐步提高患側上肢的摸高點。注意爬到最高點後稍停留片刻,使粘連的軟組織得到充分的分離,再從最高點慢慢爬下來,可避免快速放下時的劇痛。側身爬牆時身體始終保持端正,上半身不要轉動。尤其適合前屈、外展功能受限的患者,亦適合上舉功能受限的患者。
以上動作旨在防治患側肩關節功能障礙,鬆解粘連,促進患側上肢及肩部血液迴圈,預防水腫。每次20分鐘,每日4-5次。若功能障礙明顯,可重點做相應的訓練。
3、第三階段:約從術後15天起均屬本階段。本階段的康復訓練可延伸第二階段的動作,但動作幅度需加大,使肩關節的各項活動儘可能的恢復正常,同時可應用下列動作加強肩關節功能訓練。
(1)擴胸運動:雙肘屈曲,雙手握拳於胸前,向後用力括胸;雙上臂外展,向後用力括胸,反覆交替進行,有助於後伸功能受限的患者。
(2)上臂運動:雙上臂向前平伸,逐漸下垂至身體兩側,再將雙上臂外展向上伸直,按順序反覆進行,有助於前屈、外展、上舉功能受限的患者。
(3)旋臂運動:雙上臂外展,儘可能以肩水平面為中心,向外、向後旋轉,有助於外展、後伸功能障礙的患者。
(4)過頂觸耳運動:健側上肢繞過頭頂做觸耳的動作,患側上肢繞過頭頂做觸耳的動作,反覆交替進行,有助於外展、上舉功能障礙的患者。
(5)後項系裙運動:雙手後置於項、背、腰部,做系項鍊、裙褲狀或合攏雙手指,有助於上舉、後伸功能障礙的患者。
本階段康復訓練應持續進行,應在日常工作和家務勞動中有意識地訓練,次數與時間以勿使患肢過勞為宜,直至患肢完全恢復機能。
四、術後康復鍛鍊注意事項
1、功能鍛鍊以自主鍛鍊為主,鍛鍊的時間應不少於6個月。
2、循序漸進,適可而止,以不感到疲勞為度,特別是術後早期鍛鍊要適度,因為術後患肢迴圈未建立之前.早期過度話動可使區域性血液迴圈增加而加重血液及淋巴迴流的負擔,導致水腫發生,激發其他相應的併發症。肩部活動以不產生明顯疼痛為限。
3、制定個體化鍛鍊計劃。在鍛鍊的過程中採取個別輔導,糾正各種偏差,如姿勢偏差。
4、與按摩相結合。按摩對面板的刺激可使組胺樣物質釋放,使毛細血管擴張,促進血液迴圈。幫助消除肢體腫脹,同時按摩對神經系統有鎮靜或刺激作用.有利於面板癒合,減少搬痕增生,有利於肌肉,神經功能恢復。
5、與有氧運動相結合。早期開展區域性功能鍛鍊並結合有氧運動,可通過提高心肺功能,促進區域性血液迴圈,提高酶的活性,使肌纖維增粗,關節滑液分泌增加,防止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硬,維持原有的運動反射,發展身體代償功能,從而有利於保持和改善上肢的運動功能,使日常活動能力得到恢復和改善。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