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疼痛是人類獨有的一種足部的損傷。在所有的四肢脊椎動物中,只有人用足跟接觸地面行走。其它動物都用足尖(足趾)。這從小孩子學走路的過程可以知道。小孩子用足尖站立和行走,行走時重心在身前,抬腿時屈髖屈膝,然後蹬地,容易摔倒。等到學會足跟行走,在行走時足尖上翹才免於絆倒。
行走時,重心在腳的位置,不同年齡有不同。小兒行走,身體重心位於腳前。小孩子、年輕人行走,身體重心多在腳中部。中、老年人行走,身體重心多在腳之後。這是為什麼足跟痛多發生於中老年人的原因。
足後跟疼痛,多見於兩處。一處在跟下方(足跟底部);一處在跟後(跟腱在跟骨的附著處或略靠上的跟腱處)。不同部位,形成原因和治療方法不同。
跟下方疼痛
跟下疼痛的原因就一個――腫。這是腳觸地疼痛的原因。
為什麼會腫?形成跟腫的原因有三:
一是環境,現在幾乎所有的生活區域都是硬化的地面。誰朝地面使勁跺腳,都會疼(有人會說,誰這麼傻?世上還真有傻人這麼幹,當然不是真傻,是無意的傻,後面會說到)。
二是鞋不合適。在城裡穿“農村鞋”(薄底、海綿、塑料底、硬跟鞋)。這類鞋和硬地合作,腳跟想不疼都難。
三是行走姿勢。前面說過,小兒行走,身體重心前傾,年輕人行走,身體重心位於腳部,中老年人行走,身體重心逐漸移到腳後方。不論什麼年齡的人,步幅的兩腳之間是自身兩個腳的長度。就是說,前腳的後跟到後腳的腳尖的距離是自身兩腳的長度。步幅長度不變,身體重心改變。腳的負重點自然隨之改變。因此中老年人行走多用足跟跺地。
跺地次數多了,相當於用等於體重的大錘敲腳後跟。如果地面硬,鞋子也硬,腳後跟能不腫麼?身體被打腫的地方能不疼麼?很多老年人堅持行走鍛鍊,腳跟不停地跺地。就是前面說的“傻”人。
如果有醫生對你說,腳跟的疼痛是因為長了骨刺。你算是遇到了二百五大夫。因為他沒有基本的常識。那不是刺,是跖腱膜在跟骨附著處的鈣化(石化)瘢痕。在側面看像刺,在另一個方向看,就不是刺了。再說刺尖朝向腳趾,應該朝下才紮腳後跟嘛。
後跟疼的原因清楚了,就知道怎樣治療了。改變環境是不可能的,誰也不可能走一步,砸一步,把地面弄鬆軟。治療方法也有三:
一換鞋。城裡人要穿“城裡鞋”(厚橡膠底鞋)。坡跟、平底都可以。關鍵是夠厚,兩公分以上,要有一定彈性和硬度。海綿底雖然彈性,太軟。體重壓上後就沒彈性了,因此不合適。
二小步走。行走出腳保持兩腳之間在一腳左右的長度。這樣可以保證體重壓在整個腳底,減輕跟部負重。疼痛立即減輕。
三冷水洗腳。冷到什麼程度?就像夏天把腳放到涼水裡的感覺(攝氏24-28度)。忌用熱水燙腳。
同時使用上述三法,不能讓腳跟立即不痛,但可以逐漸減輕(跟部水腫逐漸消退),兩週到一月左右自愈。
跟後疼痛
跟後方的疼痛一般在腳後跟的後方、跟腱處及兩側。並且疼痛部位也有水腫。
水腫是疼痛的原因。水腫的原因有二:
一是在硬化地面跑跳,跟腱鞘膜受損或跟腱附著處的骨(小兒是骨骺)受傷。
二是鞋後幫不合適,對足跟擠壓,摩擦導致面板和面板裡(下)面的筋膜損傷。
治療很簡單:
一停止跑、跳活動一段時間。跟腱處疼痛者停止跑跳的時間要比跟腱附著處疼痛者短,後者需停止一到兩個月。前者三週左右即可。仍有不適者可以延長休養時間。
二寬鬆舒適的鞋。後幫要軟而服帖,屈伸腳踝不應有壓迫刺激感。
三腫痛期要用冷水洗腳。冷到什麼程度?就像夏天把腳放到涼水裡的感覺(攝氏24-28度)。忌用熱水燙腳。
不要試圖用封閉的方法,封閉雖可解一時之痛,但由於使用的是麻醉藥和激素,影響跟腱損傷的生長修復。使用次數多了,會造成跟腱斷裂(劉翔就是這樣被弄斷跟腱的)。
對身體而言,這世上沒有“好的快”,只有“傷的快”和“死的快”。“病來如救火,祛病如抽絲”這句老話不是沒來由的。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