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部上接鼻腔,下連食道、氣管,是呼吸和消化的共同通道。具有呼吸、吞嚥、言語形成、防禦保護、免疫等直接關係生存,影響生活質量的重要生理功能。人們常用“咽喉要道”形容咽喉在人體的重要位置和作用。同時咽喉部是人體與外界溝通,交換氣體和食物的重要通道。概括來說,咽喉部的解剖和生理特點是“連線上下,溝通內外,共同通道”。因此,咽喉部易於受到外界環境的變化和鄰近器官疾病的影響,同時受到機體免疫功能和防禦能力的影響。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咽喉部疾病發病率高,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體整體機能狀態。
慢性咽炎是咽喉部最常見的疾病。然而目前對慢性咽炎的診斷缺乏統一標準,隨意性較強。慢性咽炎指咽粘膜、粘膜下、及淋巴組織的瀰漫性慢性炎症。分為單純性、肥厚性、萎縮性。 很多區域性和全身性病變都可以出現咽喉部不適的症狀,因此要仔細甄別,避免誤診和漏診。現就慢性咽炎主要鑑別診斷進行討論。
(一)反流性咽喉炎
反流性咽喉炎(Larygnphageal Reflux, LPR),指胃內容物反流至咽喉引起的疾病;發病機制主要是食管上、下括約肌功能障礙及食管的廓清能力的減弱,使胃內容反流至咽喉部引起損傷。胃內容物損傷咽喉的主要原因是胃酸-胃蛋白酶對粘膜的直接損傷。另外,喉部受到刺激,迷走神經反射,支氣管收縮,引起咳嗽、反覆清嗓亦損傷咽喉粘膜。反流性咽喉炎的發病率尚無準確統計,但在咽喉部不適的患者中佔相當的比例,只是由於對此病的認識不足,其發病率被低估。 反流性咽喉炎最常見的症狀是聲嘶和發音困難,其他有慢性咳嗽、咽部異物感、習慣性清嗓,吞嚥困難,只有少數病人有燒心、反酸。不常見症狀有:喉痙攣,杓狀軟骨固定,喉狹窄和腫瘤,聲突肉芽腫。纖維喉鏡檢查最典型的體徵是後聯合水腫和紅斑。除此之外,還有假性聲帶溝,喉室閉塞,喉粘膜紅斑和充血,聲帶水腫,後聯合肥厚,瀰漫性喉水腫,肉芽腫,喉粘膜增厚等。
(二) 莖突過長症
莖突是顳骨巖部底面莖乳孔前方的細長圓柱骨質。有多條肌肉和韌帶附著,附近有舌咽神經、副神經、迷走神經和頸內、外動脈。若莖突發育過長或莖突舌骨韌帶骨化,壓迫周圍肌肉、韌帶、神經或血管出現症狀。常見的症狀有①咽部疼痛,常為一側性刺痛、牽拉痛,可放射至頸部或耳部,也可出現肩背痛。②咽異物感,多為一側性,吞嚥、說話、轉頭或夜間加重。③頸動脈壓迫症狀,頸內動脈受刺激,放射至頭頂和眼區,頸外動脈受刺激,放射至同側面部。 當主訴咽異物感、咽痛症狀部位較為固定,並向頭部、耳部放射時,應想到莖突過長的可能,扁桃體窩觸診可在扁桃體窩偏後方觸及堅硬條索狀物或莖突尖銳末端。莖突正側位片及莖突斷層片可幫助診斷。正常莖突平均長度2.5cm,X-片長度正常範圍是2.5-3.0cm。治療採用莖突截短術,常用口內徑路。
(三)舌骨綜合徵
舌骨綜合徵指吞嚥時一側頸部疼痛,可放射至耳部、面部和下頜等處,可伴有咽部異物感和不適感,患側舌骨大角處有觸痛。病因由於附著於舌骨諸肌的肌腱或二腹肌中間腱的退行性變、腱鞘炎、滑膜囊炎或舌骨大角骨質增生鈣化。診斷要點:①有面部下方和上頸部區域的疼痛並向鄰近區域放射,或伴有咽部異物感和不適感、吞嚥梗阻感等②一側舌骨大角處明顯觸痛③排除莖突過長、頸椎或食管等其他病變。 治療可以採用類固醇激素與局麻藥混合液區域性封閉治療,如甲基強的鬆龍40mg/ml加1%利多卡因1ml區域性注射。此外可採用物理治療。保守效果欠佳者行舌骨大角切除術。
(四)咽喉部佔位性病變
鼻咽、口咽、喉咽的良惡性腫瘤可以出現咽部異物感、不適感等症狀,因此,詳細的專科檢查對避免誤診至關重要。耳、鼻、咽、喉各部位的詳細檢查和纖維喉鏡檢查是必要的,咽旁間隙的腫瘤症狀隱匿,常常要腫瘤體積增大後才被發現,查體時要注意咽部對稱性,有無硬顎、咽側壁隆起,軟顎活動的對稱性。咽喉部佔位根據病變部位和範圍,還可以出現相應神經、血管受壓的表現。 總之,只有通過詳細的病史詢問,仔細的專科檢查,對相關疾病的正確認識,及必要的輔助檢查,才能夠對慢性咽炎進行正確的診斷和鑑別診斷。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