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療法,俗稱“拔火罐”或“吸筒療法”。這是一種以杯罐作為工具,藉助熱力、抽氣等方法排去其中的空氣產生負壓,使其吸附於面板,造成局部發生充血或瘀血現象的一種療法。 因其操作簡單、療效顯著而在民間備受推崇,成為家庭保健的重要方法。古代將其稱之為“角法”,是因為古人用獸角作為施治工具而得名。至隋唐時期人們發明了經過削制加工而成的竹罐,因其取材容易、價廉易得而使拔罐療法得到了極大的普及和推廣。直到清代由陶土製成的陶罐開始取代不能久存乾燥易裂的竹罐,並且正式出現了沿用至今的“火罐”一詞。 近代隨著科學技術生產力的提高,出現了金屬罐、陶瓷罐、玻璃罐乃至抽氣罐等新型的罐具。目前臨床上最常見的是玻璃罐和抽氣罐。
拔罐法是如何起到防治疾病作用的?
根據傳統的中醫臟腑經絡理論來看,拔罐法不僅可以吸拔出體表的風寒溼邪,還可以通過腧穴的特殊作用,起到清熱排毒、行氣活血、疏通經絡等作用。有學者認為由於拔罐法作用面積大,除了對區域性的多個穴位進行刺激發揮作用外,還包括對絡脈、孫絡以及皮部的刺激治療作用。經絡有“行氣血、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的生理功能,但如果出現經脈阻滯,血行不暢,就會出現皮、肉、筋、脈及關節的失養而出現肌肉萎縮、不利,或者血脈不榮、六腑不運等。通過拔罐對面板、毛孔、經絡、穴位的吸拔作用,可以引導營衛之氣執行輸布,鼓動經脈氣血,濡養臟腑組織器官,還可以使虛衰的 臟腑功能得以振奮,暢通經絡,調整機體的陰陽平衡,使得氣血得以調和,從而達到健身祛病的作用。
近年來通過各種現代科學手段及西醫學的方法進行探索研究,認為其機制主要為機械刺激作用,拔罐通過排氣造成罐內負壓,令罐緣緊緊附著於面板表面,牽拉了神經、肌肉、血管及皮下的腺體,可引起一系列神經內分泌反應,調節血管舒縮功能和血管的通透性從而改善區域性血液迴圈。此外,拔罐時罐內形成負壓,使得區域性毛細血管充血甚至破裂,紅細胞破裂後發生溶血現象,隨即產生一種類組織胺的物質,隨體液周流全身,刺激各個器官,增強其功能活動,並且能夠提高機體的免疫力。 同時,負壓的強大吸拔力可使汗毛孔充分張開,汗腺和皮脂腺的功能受到刺激而加強,面板表層衰老細胞脫落,從而使體內的毒素、廢物得以加速排出。拔火罐時對區域性的溫熱作用不僅使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而且可增強血管壁的通透性和細胞的吞噬能力。 此外,拔罐處血管緊張度及黏膜滲透性改變,淋巴迴圈加速,吞噬作用加強,對感染性病灶形成了一個抗生物性病因的良好環境。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