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屏障功能:面板的角質層位於表皮最外層,曾被大家認為是無用的死亡細胞形成的結構。然而近年的研究卻發現,角質細胞及其細胞外成分彼此緊密嵌合,形成了特殊的磚-牆結構,為面板提供屏障功能。這個結構為人體提供了一個滲透屏障,可以防止面板內的水分和電解質丟失,讓人可以在乾燥的環境中生存;同時還提供了一個抗微生物屏障,在不影響正常菌群繁殖的同時抑制致病微生物的生長。現已發現,多種面板疾患與異常的面板屏障功能有關,面板屏障功能的破壞可能不僅是某些面板病的臨床表現之一,也是作為重要的始動因素。
玫瑰痤瘡:玫瑰痤瘡是一種累及面部面板血管和毛囊皮脂腺單位的慢性炎症性面板病,好發於30-40歲人群,偶見於兒童。國外報道發病率在0.5%-22%,男女比例約為1:3;我國還沒有大規模的流行病學資料提供具體的發病率。臨床表現為面中部為主的一過性及永續性紅斑、毛細血管擴張、丘疹、膿皰,由於皮脂腺過度增生,一些病程較長的患者還可出現橙黃色的斑塊甚至鼻贅。根據皮損的型別,2004年美國國家玫瑰痤瘡協會專家委員會將患者分為紅斑毛細血管擴張型、丘疹膿皰型、鼻贅型和眼型。多年來,對於玫瑰痤瘡的病因眾說紛紜,如毛囊蟲學說、幽門螺桿菌學說、脂溢學說、環境學說、血管異常學說等,但各研究的結論往往大相徑庭。由於人們對玫瑰痤瘡的發病機制一直不明晰,因此治療方面缺乏針對性。
玫瑰痤瘡患者對於外界的刺激更加敏感,多種內外源性誘因均可引起玫瑰痤瘡病情的加重,包括飲食、飲酒、系統及區域性藥物、溫度、氣候、情緒以及活動。一項流行病學前瞻性研究發現,玫瑰痤瘡患者更容易對接觸物發生非特異性的接觸性過敏反應。一項面板刺激研究顯示,玫瑰痤瘡紅斑毛細血管擴張期患者的陽性率為100%,丘疹膿皰型患者的陽性率為68%,而正常對照的這一比率僅為19%。吳豔等的研究發現,玫瑰痤瘡患者中,66.7%主訴有燒灼針刺感,66.7%表示存在面板乾燥,乳酸刺激試驗陽性率高達46.7%。以上研究結果提示玫瑰痤瘡患者可能存在屏障功能的異常。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