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斑點症是一種罕見的無害的骨質硬化性疾病,又稱瀰漫性緻密性骨病、家族性瀰漫性骨硬化症和點狀骨。由Alber-shonberg於1915年首次報道。據統計發病率不足人群中的1/1000萬。
現在認為約1/100萬分之一,隨著影像檢查的增多,有更多的病例會逐漸發現,發病率會高於上述數字。至今病因不明,從胎兒至69歲以下年齡段均有報道,可有家族史,具有遺傳性,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本病多無臨床症狀,實驗室檢查無陽性。偶爾在放射線檢查時被發現。以下是骨斑點症具體的病理機理。
骨斑點症可分為泛髮型,侷限型。因斑點骨主要分佈在幹骺端和骨骺等軟骨內化骨生長活躍的部位,故文獻報道與軟骨化骨的先天性成骨紊亂有關。本病為鬆質骨內出現侷限性多個灰白色圓形或橢圓形緻密小骨塊,少見於管狀骨骨幹部,與骨皮質和骨骺無關。鏡下觀察斑點狀骨硬化為厚度不等排列緊密的骨小板,大多數與骨的長軸平行,少數呈斜行排列。有學者報道認為隨年齡的增長骨斑點可有逐漸減少的趨勢。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