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實變:指任何原因致肺泡腔內積聚漿液、纖維蛋白和細胞成分等,使肺泡含氣量減少、肺質地緻密化的一種病變。肺體積一般並不發生變化(不縮小),可略微增大。
診斷:
1、病史:
(1)年齡:年輕病人以肺結核多見,中青年可能為肺炎球菌肺炎。
(2)既往病史:有高血壓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風溼性心臟病史,可能為心源性肺水腫。有外傷、休克、嚴重感染、大量吸入有害氣體或高濃度氧氣吸入史可能為非心源性肺水腫。術後長期臥床、有下肢靜脈血栓形成者,可能為肺梗死。有放射治療史,要考慮放射性肺炎。有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者,可能是上述病變致肺浸潤。免疫功能移植患者可能患肺結核,肺真菌感染或卡氏肺孢子蟲肺炎。[1]
(3)接觸史:尤其是疫區居住史等。
2、伴隨症狀:
寒戰、高熱、胸痛、咳鐵鏽色痰提示大葉性肺炎;高熱、咳大量膿臭痰可能為肺膿腫;午後低熱、盜汗、消瘦、痰血可能為肺結核;突發胸痛、咯血、心慌,呼吸困難可能為肺梗死。
3、伴隨體徵:
急性病容,口脣皰疹,多見於大葉性肺炎;口脣發紺,呼吸窘迫,提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面部蝶形紅斑提示系統性紅斑狼瘡;指間關節畸形可能為類風溼關節炎;心濁音界擴大,肺動脈瓣聽診區第二心音亢進,可見於肺梗死;心動過速、奔馬律、兩肺廣泛溼囉音可見於心源性肺水腫。
肺不張:指一個或多個肺段或肺葉的容量或含氣量減少。由於肺泡內氣體吸收,肺不張通常伴有受累區域的透光度降低,鄰近結構(支氣管、肺血管、肺間質)向不張區域聚集,有時可見肺泡腔實變,其他肺組織代償性氣腫。肺不張可分為先天性或後天獲得性兩種。
診斷:
1、主要靠胸部影像學檢查、病因,診斷需結合病史。
2、臨床表現主要取決於病因、肺不張程度和範圍、發生的時間以及併發症的嚴重程度而異。
3、發病較急的一側大葉肺不張,可有胸悶、氣急、呼吸困難、乾咳等。
4、當合並感染時,可引起患側胸痛,突發呼吸困難和發紺、咳嗽、喘鳴、咯血、膿痰、畏寒和發熱、心動過速、體溫升高、血壓下降,有時出現休克。
5、緩慢發生的肺不張或小面積肺不張可無症狀或症狀輕微,如右肺中葉不張。胸部體格檢查示病變部位胸廓活動減弱或消失,氣管和心臟移向患側,叩診呈濁音至實音,呼吸音減弱或消失。
6、瀰漫性微小肺不張可引起呼吸困難、呼吸淺速、低氧血癥,肺順應性降低,常常是成人和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徵的一種早期表現。
7、胸部聽診可正常或聞及捻發音、幹囉音、哮鳴音。肺不張範圍較大時,可有發紺,病變區叩診濁音,呼吸音減低。吸氣時,可聽到乾性或溼性囉音。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