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耳鼻喉科 主任醫師 龔樹生

  鼓膜瘢痕化產生鼓室硬化症,鼓室硬化亦稱鼓室玻璃變性,系鼓室粘膜上皮下沉積有斑塊狀膠原組織,多發生在鼓膜室粘膜和聽骨上,發生於鼓膜上者仍稱為鈣化斑,使鼓室粘膜變成乳皮樣物質,覆蓋著聽骨、卵圓窗和圓窗周圍,與骨質粘著,好像塗上一層包膜,累及上鼓室者較重,累及下鼓室者較輕,錘骨、砧骨、鐙骨及肌腱等處最易受累,因此造成耳聾者甚多。此症18世紀即被Cassebohm發現,但未引起重視,直到近代(1955年)進行大量顯微耳科手術後始被臨床關注。
  1、常見於急性壞死性中耳炎,因大量破壞粘膜纖毛和腺體,滲出物質不能排出,以後機化玻璃變性,而形成硬化斑塊。
  2、由慢性中耳炎引起者很少,約佔10%。多見於中青年,女性較多。之所以誘發膠原組織增生,可能與中耳炎嚴重破壞纖毛及腺體分泌有關。病變組織為中胚葉結締組織,間或引起骨質吸收。組織結構與瘢痕疙瘩相似,但病因完全不同。既無過敏體質,亦無特異性細菌和病毒感染。
  顯微鏡下斑塊組織分為兩型:
  ①軟乳酪樣殼片與骨質粘連不重,像洋蔥皮樣可以剝下。
  ②堅實、白色硬塊,與骨粘著緊密,很難剝除,去除後不久再產生。斑塊為玻璃樣變膠原組織,無細胞及血管,覆蓋以很薄的扁平上皮。聽骨壞死呈蟲咬狀,常產生聽骨鏈中斷和固定。

  Harris(1961年)將鼓室硬化分為兩種:
  ①表淺型硬化粘膜炎,不損害粘膜深層和骨衣。
  ②深層破骨型粘膜骨衣炎,可破壞深層骨質。有人反對此種論點,認為鼓室硬化為非活動性病變,無破壞骨質機能,所出現的骨質破壞可能為硬化斑包圍壓迫缺血壞死所致。
  電鏡超微結構顯示細胞外間隙膠原纖維增生、退行性變和鈣質沉著。Gibb(1976年)報告斑塊生化分析,主要成分為磷酸鈣鹽。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