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瘢痕化產生鼓室硬化症,鼓室硬化亦稱鼓室玻璃變性,系鼓室粘膜上皮下沉積有斑塊狀膠原組織,多發生在鼓膜室粘膜和聽骨上,發生於鼓膜上者仍稱為鈣化斑,使鼓室粘膜變成乳皮樣物質,覆蓋著聽骨、卵圓窗和圓窗周圍,與骨質粘著,好像塗上一層包膜,累及上鼓室者較重,累及下鼓室者較輕,錘骨、砧骨、鐙骨及肌腱等處最易受累,因此造成耳聾者甚多。此症18世紀即被Cassebohm發現,但未引起重視,直到近代(1955年)進行大量顯微耳科手術後始被臨床關注。
Gibb報告138例,均有慢性中耳炎病史,80%已幹耳,84%為鼓膜緊張部大穿孔。鼓膜表面瘢痕呈大小不等的灰白色斑塊,有時經大穿孔可見鼓環上、鼓岬表面、錘骨柄後和鐙骨周圍有灰黃色硬斑塊,直接影響鼓膜和聽骨活動。純音測聽為傳導性耳聾,聽力水平在30~50dB,鼓膜無穿孔時阻抗測聽、鼓室壓正常,聲順圖為As型,乳突X線片示間質或硬化型乳突。
耳後或耳內切口進行鼓室探查術,在顯微鏡下,根據硬化斑塊範圍大小,仔細剝除,上鼓室及聽骨周圍是硬化多見區域,應用鉤針和剝離子逐層剝除。砧骨長腳和鐙骨弓常壞死、消失,應酌情進行膺復物聽骨移植,鼓膜鈣化斑可做鼓環處切口,於纖維層外剝離切除,有穿孔時可用筋膜修補。鼓岬及兩窗區封閉的硬化灶,很難剝除乾淨,術後易再發。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