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兒內科 主任醫師 王振先

  發熱是小兒的常見症狀,但家長往往非常著急,那麼,面對小兒發熱,如何做到忙而不亂呢?
  要弄懂這個問題,我們要先知道何謂發熱。
  小兒正常體溫常以肛溫36.5~37.5℃,腋溫36~37℃衡量。通常情況下,腋溫比口溫(舌下)低0.2~0.5℃,肛溫比腋溫約高0.5℃左右。肛溫 雖比腋溫準確,但因種種原因常以腋溫為準。若腋溫超過37.4℃,且一日間體溫波動超過1℃以上,可認為發熱。所謂低熱,指腋溫為37.5℃~38℃、中度熱 38.1~39℃、高熱39.1~40℃、超高熱則為41℃以上。發熱時間超過兩週為長期發熱。
  然後,我們來了解一下為什麼會發熱。
  人體體溫調節中樞位於下丘腦。其前部為散熱中樞,後部為產熱中樞,這兩種調節中樞機能彼此相互制約,保持動態平衡,維持體溫相對穩定。小兒年齡愈小,體溫調節中樞機能愈不完善,可致體溫升高。新生兒汗腺發育相對不足,通過汗液蒸發散熱受到限制,故天氣炎熱時,也可致體溫增高。
  那麼,那些疾病可產生髮熱呢?
  一、急性高熱
  1、感染性疾病 急性傳染病早期,各系統急性感染性疾病。
  2、非感染疾病 暑熱症、新生兒脫水熱、顱內損傷、驚厥及癲癇大發作等。
  3、變態反應 過敏,異體血清,疫苗接種反應,輸液、輸血反應等。

  二、長期高熱
  1、常見病 敗血症、沙門氏菌屬感染、結核、風溼熱、幼年類風溼症等。
  2、少見病 惡性腫瘤(白血病、惡性淋巴瘤、惡性組織細胞增生症)、結締組織病。
  發熱與病情的關係:發熱與病情輕重有時不一定平行。嬰幼兒對高熱耐受力較強,即使體溫高達40℃,一般情況仍相當好,熱退後很快恢復。相反,體弱兒、新生兒 即使感染很嚴重,體溫可不高甚或不升。年長兒體溫較穩定,若體溫驟然升高,全身情況較差,常常反映有嚴重疾病存在。
  如何看待發熱:發熱是機體的一種防禦反應。發熱可使吞噬細胞活動性增強,抗體生成增多,白細胞內酶的活力及肝臟的解毒功能增強,抵禦疾病的侵襲,促進機體恢復。因此,如發熱不是太高,一般情況尚好,不應盲目或急於降溫治療。但是發熱過久或高熱持續不退,對機體有一定危害性。可使代謝加快,耗氧量增加,脂肪代謝發生紊亂而致酮血癥,發生自身蛋白質的破壞而致消瘦,腦皮質興奮、抑制功能失調,消化液分泌減少,消化酶活力降低,胃腸功能紊亂等,出現一系列嚴重症狀,加重病情,影響機體恢復,因此應儘快查明原因。
  發熱的家庭護理
  對高熱患者應及時適當降溫,以防驚厥及其它不良後果。對既往有高熱驚厥史或煩躁不安者,在降溫同時給予鎮靜藥。
  (一)降溫措施

  1、物理降溫 將患兒置放於環境安靜、陰涼、空氣流通處。用冷溫毛巾或冷水袋,敷頭額、雙腋及腹股溝等部位,或用布包裹的冰袋(也可用軟包裝飲料如牛奶等放到冰箱中冰一冰代替)枕於頭部或放置於上述部位。亦可用冷水(28℃~30℃)或酒精(30%~50%)於四肢、軀幹兩側及背部擦浴。擦浴時如患兒出現面板蒼白或全身皮膚髮涼應立即停止。有條件的家庭,也可給孩子洗個溫水澡,一般10分鐘左右即可使體溫下降1~2度。
  2、藥物降溫 對未成熟兒,小嬰兒與體弱兒一般不用解熱劑降溫。常用的解熱劑有APC5~10mg/kg/次,或阿魯散1-2歲嬰兒每次1-2片(每片含阿斯匹林0.06克,魯米那 0.015克)。也可用小兒退熱栓(撲熱息痛栓),1~6歲,1粒/次,一日1-2次,將栓劑塞入肛門。其他如泰諾林、安瑞克等均可選用。間隔4~6小時 可重複使用。
  (二)其它對症處理
  高熱時不顯性水分丟失增多,加之食慾減退,應及時補充水份,給孩子多喂水。
  (三)病因治療
  病因治療是發熱的治療關鍵。對於由感染引起的高熱,應根據病情選用有效抗生素治療。對區域性感染病灶要及時清除。因非感染性疾病所致的高熱,也需根據不同病因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需要指出的是,家庭護理只是發熱初期或明確診斷後家長為預防嚴重併發症而採取的對症措施。不能因此而耽誤孩子的治療。如果孩子病情較重,精神不振,或病情加重,出現抽風等情況,還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