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肩”、“滑鼠肘”、“老寒腿”……這些關節疾病在生活中越來越常見。我國關節疾病患者已高達 1億以上;50歲以上人群中,關節疾病患者佔80%。關節疾病已經成為“21世紀人類最大的殺手”。
關節疾病雖不致命,但會使患者長期疼痛,喪失勞動能力甚至致殘,極大降低生活質量。為此世界衛生組織把它定性為“致殘率最高的頭號疾病”。
針對關節疾病的高發病率和低治癒率,山東大學附屬濟南市中心醫院骨關節外科主任郭舒亞告訴記者,關節鏡微創技術和關節置換技術,是“牽引”我們的關節自由活動的“兩駕馬車”。
發病:疼痛讓人“忍無可忍”
我們行走、坐立、吃飯、穿衣等一舉一動,如此靈活自如、隨心所欲,都是許多骨骼和肌肉協調運動的結果。那麼,它們是怎樣連線在一起,進而使人體顯得這樣運動自如呢?
郭舒亞主任告訴記者,在骨頭與骨頭之間,有一個特別的裝置,叫做關節,是它把骨頭相互連線在一起,並使人能運動自如,使其動作協調和優美。
關節的主要功能是運動,它們的運動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運動範圍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每個關節的活動範圍常受人的年齡、性別、胖瘦和鍛鍊情況的影響。
關節要運動,也需要穩定,這一矛盾,通過關節特殊的結構得到完美的統一。穩定性好的關節,活動性就受到一定限制;活動性大的關節,穩定性又受到一定影響。
可是一旦這個裝置“生鏽”或者損壞了,那麼隨之而來的疼痛讓人實在是“忍無可忍”。
年輕人常在劇烈運動時扭傷關節,而中老年人常在不知不覺中發現關節出現不適,此時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受限、僵硬是常見症狀,部分病人還可出現發熱等全身症狀,一般統稱為關節病。
預防:除錯心情,少穿高跟鞋
在採訪中,郭主任告訴記者,臨床上見到許多病人,關節疼痛很久都自己忍著不來看病,或自己簡單吃點止痛藥治療,到了無法忍受的時候才到醫院就醫。“我們做關節鏡手術時會發現,關節內病變已經發展到很嚴重的程度了,這時我們總是感慨:如果早點來看,手術效果一定會更好些。”郭主任說。
在我國,各類關節病患者超過一億,而且有年輕化趨勢,其中最常見的是骨關節炎和類風溼關節炎兩種。最新資料顯示,關節病發病率僅次於冠心病,高居“榜眼”。關節病不僅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且多數患者都會致殘,後果非常可怕。
郭主任指出,遠離關節病,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是關鍵。“均衡飲食、堅持鍛鍊、除錯心情、保持體重,少穿高跟鞋,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郭主任說。“越早發現,越容易治療。”當你感到關節疼痛及壓痛、僵硬、腫大、無力、有響聲、骨摩擦音、走路時腿發軟,就一定要去醫院做檢查了。“這些都是關節病早期訊號,及時治療能極大提高生活質量。儘早明確診斷,儘早接受正確合適的干預治療,控制病情發展,保護關節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致殘程度,對患者十分重要。”
膝關節是全身最複雜、發病率最高的關節,膝關節疼痛也許是所有關節中最難診斷的病症之一。對於膝關節疼痛,患者普遍反應難治,容易反覆發作。郭主任表示,這主要是患者對造成膝痛的原因和型別不瞭解,治療方法不當所致,建議患者要到專業的醫療結構接受專業治療。
治療:關節鏡微創技術是上策
一面可以動態觀察的“鏡子”
早期的關節疾病,以骨關節炎為例,治療上主要以保守治療為主,如正確適當的運動療法、物理治療、規範使用消炎鎮痛藥物等,以延緩關節老化的速度。如果保守治療無效,關節時有腫脹,經常出現疼痛,有絞鎖症狀,一定程度上影響生活,那麼關節鏡治療是最好的選擇。已產生明顯的畸形,應採取關節置換手術。
患者邵先生最近幾年頻繁地出現右膝關節處劇烈疼痛,有時膝內側痛,有時卻膝外側痛,關節也像是被什麼卡住一樣。做了多次檢查都沒找出病根。最後找到郭主任治療,經過郭主任在關節鏡下檢查發現,患者右膝關節內有一個黃豆般大小的軟骨遊離體。
郭主任為他實施了關節鏡下游離體摘除術,只在膝關節處切兩個0.5cm長的小口,術後一天下地活動、三天出院,兩週後就痊癒了。
郭主任說,像邵先生這樣,軟骨碎片或骨刺脫落到關節腔內,形成遊離體,就是我們平時說的“關節鼠”,可採用關節鏡手術清除。關節鏡作為一種動態觀察,能夠清晰地發現病變的位置,從而很好地鑑別和估計關節的病變程度,對關節腔進行灌洗和清理,能清除關節腔內的遊離體,使患者的活動能力得到明顯的改善。
實現“小創傷大治療”
由於關節鏡獲取的影象經過放大,因而看得更準確,而且切口很小,創傷小,疤痕少,康復快,併發症少,有些情況下麻醉過後病人即可下地活動。在對關節疑難病症的確診,對困擾患者多年的關節傷痛的治療上,關節鏡手術往往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
以往,凡是嚴重的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常常需要很大的切口,並且住院時間也長,病人的負擔很重。近年來,隨著關節鏡手術技術的發展,能夠讓手術變得更加安全,並且也縮短了住院時間,即使難度很高的手術也能夠在關節鏡下完成。
據郭主任介紹,關節鏡是一種用於觀察關節內部結構的光學器械,中央是採集影象的棒鏡系統,周圍是匯入光源的光導纖維,外面是金屬保護鞘。在應用關節鏡做檢查、治療時,手術醫生在區域性麻醉狀態下,通過在面板表面建立一個約0.8mm~1.0cm的微小切口,然後將關節鏡放入關節內,並在其後方接駁攝像和顯示裝置,可直接觀察關節內形態和病變,並通過使用特殊器械,對關節內疾病進行治療,從而避免許多關節切開手術。
記者還了解到,2002年骨關節外科引進美國先進的關節鏡裝置,開展微創手術,目前科室的技術水平居國內先進。近年來,先後開展了膝關節半月板損傷,遊離體,類風溼關節炎,骨關節病清理,交叉韌帶重建、脛骨平臺骨折、綜合矯正髕骨不穩等疾病的微創治療,在全面開展膝關節鏡技術的基礎上,開展了踝關節鏡技術,在完善技術的同時,不斷拓寬了關節鏡的應用領域。
晚期?關節置換手術是救星
如果患者病情發展到嚴重階段,關節軟骨丟失嚴重,關節間隙過小,關節功能喪失,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經保守治療無效,應考慮人工關節置換,主要是人工膝關節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包括老年性骨關節炎、類風溼關節炎、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等都能進行關節置換手術的。
舉例來講,人工關節置換是治療後期骨關節炎的經典手術,一般患者年齡會大於60歲,但也非絕對。只要患者符合關節置換的指徵,如嚴重的無法忍受的疼痛或出現了功能障礙以及影像學檢查改變,就可以考慮採取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關節置換術後,疼痛會明顯減輕,功能也會明顯改善。術後早期可進行功能鍛鍊等康復訓練,助於快速恢復。”郭主任說。
人工關節置換術是將老化的軟骨切除,在經過修整的骨表面安裝金屬或陶瓷等材質的假體和“託”。郭主任表示,人工關節置換術只是將已磨損破壞的關節面切除,如同裝牙套一般,植入人工關節,使其恢復正常平滑的關節面,骨與骨之間便不能互相摩擦,從而使患者的症狀得到緩解、關節功能得到改善、生活質量得到提高,95%的患者能使用15年以上。
記者還了解到,在關節置換方面,骨關節外科在郭主任的帶領下,積極刻苦努力鑽研,先後成功開展了人工髖、膝、肩關節置換術治療股骨頸骨折、股骨頭壞死、骨關節炎等疾病,為無數患者造福。
在今後的工作中,郭主任的團隊還將繼續突出重點,把“運動創傷的關節鏡診治”、“骨關節炎的綜合防治”、“股骨頭壞死的綜合防治”作為今後一段時期的重點發展方向,應用多模式鎮痛方法和MIS微創全髖、膝關節置換技術,消除老年患者對手術的恐懼心理,開展骨關節炎的外科治療,解除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質量。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