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後心悸(palpitation)指患者自覺心中悸動,甚至不能自主的一類症狀。主要臨床表現:面色淡白或萎黃,頭暈目眩,少氣懶言,神疲乏力,或有自汗,心悸失眠,舌質淡嫩,脈細弱。凡各種原因引起心臟搏動頻率、節律發生異常,均可導致心悸。那麼,導致飯後心悸病因有哪些?下面介紹飯後心悸病因:
1、感受外邪: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痺證日久,復感外邪,內舍於心,邪阻心脈,阻塞經隧,心血營行受阻;或風寒、溼、熱等外邪,由血脈內侵於心,耗傷心氣或心陰,亦可引起心悸怔忡之證。
溫病、疫證日久,邪毒灼傷營陰,心腎失養,或邪毒傳心擾神,亦可引起心中大動等悸、忡之症。如春溫、風溫、暑溼、白喉、梅毒等病,往往伴見心悸。
2、藥物過量:藥物過量,可以損害心氣,甚則損傷心體,引起心悸。如近代使用銻劑、洋地黃、奎尼丁、腎上腺素、阿托品等藥過量或失當,均能引起脈結代、心動悸一類證候。
3、七情刺激:平素心虛膽怯之人,如驟遇驚恐,或情懷不適,悲哀過極,憂思不解等致七情擾動,忤犯心神,不能自主而心悸,所謂思慮煩多則損心(《諸病源候論心痺候》),悲哀愁憂則心動(《靈樞口問》)。或長期憂思驚恐,精神情緒過度緊張,心氣虛怯,陰血暗耗,不能養心;或心氣鬱結,生痰動火,痰火擾心,心神失寧而為心悸。或大怒傷肝,大恐傷腎,怒則氣逆,恐則精卻,陰虛於下,火逆於上,亦可動撼心神而發驚悸。若鬱熱內蘊,復加恚怒,變生肝火,肝火擾心;或痰火擾動心神,心神失寧,也易導致心悸。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