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外科 主任醫師 王勁

  頸椎椎管狹窄症頸部防衛徵:此類患者常使頸部保持自然仰伸位(功能位),可前屈,怕仰伸。在正常狀態下,頸椎椎管內徑(前後矢狀徑及左右橫徑)均有一定大小,以容納椎管內的脊髓神經等組織。但如其內徑小於正常,尤其是矢狀徑絕對值小於12mm時,即構成椎管相對狹窄,而小於10mm時則屬絕對狹窄,並可由此而引起一系列症狀。本病的治療仍以非手術療法為主,但久治無效者仍應手術擴大椎管矢狀徑。
  一、病因
  引起椎管矢狀徑狹窄的發病因素是多方面的,除椎管本身發育扁平外,尚與椎板肥厚、椎弓根短、小關節肥厚或向椎管方向增長等因素有關,當然黃韌帶肥厚亦與先天發育有關。
  二、發病機制
  1、先天發育性因素

  先天發育性因素主要是軟骨發育不全(achondroplasia)。此種原因在臨床上較為多見,且是構成發病的主要因素。作者通過對數千例手術病例的觀察發現,此種因素與家族及地區有一定關係,某些地區及家族較為多發,今後將會從基因研究中不斷加以驗證。
  由於椎管發育性狹窄,致使椎管內容積縮小,並引起區域性的有效間隙下降,以致椎管內的脊髓組織處於臨界飽和狀態。這種患者在後天稍遇某些繼發性因素,包括外傷性水腫、椎節鬆動不穩、髓核突出(或脫出)和骨刺形成等時,均易激惹椎管內的脊髓組織,引起神經症狀。患者矢狀徑愈小,病情愈重;致壓物愈大,症狀亦愈明顯。在此基礎上,如果患者同時伴有後縱韌帶骨化或其他病理解剖性因素,不僅病情重,且治療困難,預後亦差。

  2、後天一般附加性因素
  指無明顯器質性改變者主要因椎節鬆動與不穩而引起椎體間關節、後方兩側小關節及鉤椎關節的移位。在移位程度很小時,雖然對一個大椎管者可以毫無影響,但在椎管狹窄者,卻可以立即出現脊髓或脊神經根的刺激或壓迫症狀。
  此外,後方黃韌帶亦可因椎節鬆動而出現內陷,以致使椎管內的壓力增加,並構成先天性椎管狹窄症發病的誘發性及動力性因素。
  3、後天繼發性因素
  實質上是在前者基礎上出現的器質性病變,其病理改變主要是形成骨刺、黃韌帶變厚、髓核突出(脫出)或髓核脫出+鈣化等。與前者不同是:此種因素與發育性椎管狹窄共同構成其發病的直接因素,並具有持續性的特點;一般情況下,非手術療法常難以使其根除。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