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breast),人類女性和其他雌性哺乳動物的第二性徵器官。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乳房是人類得以延續的源泉,哺乳是其基本功能,承擔著繁衍後代的重任;從社會進化的角度,乳房又是性器官的一部分,是伴隨女性終生的永恆功能,體現在性、愛和美三個方面;同時,社會又為乳房製造了美麗與邪惡的永恆主題。在漫漫人生中,在嬰兒眼中,乳房即是食物;在男人眼中,看到的是性愛;在藝術家眼中,看到的是美;在政治家眼中,看到的是可利用的工具;在商人眼中,看到的是金錢;在醫生眼中,看到的是健康和疾病……從乳房的基本功能我們可以看出,乳房作為哺育人類的源泉,體現出母性之偉大;她的性、愛和美的女性功能,不僅為繁衍人類、孕育和哺育生命做出巨大奉獻,還為人間帶來無窮歡愉和快樂;不僅把愛撒滿人間,還把美的春天永留人寰!
一對健康美麗的乳房能給女性做母親之尊嚴,也賦予女性之自信!漫漫人生中,乳房為人類而美麗,為社會而美麗,更為女性自己而美麗!本著作闢此專題的主要目的是喚起臨床醫生對乳房“地位”的認識,將愛惜、保護乳房美的意識體現在自己的臨床實踐過程中。
1、乳房的生物學功能
乳房首先是生命的搖籃,她分泌的乳汁是已知自然界最具營養價值的物質,是新的生命賴以生存、生長和發育的先決條件(科學發展代乳品似乎沖淡了其功能),因此,她受到了人類社會空前絕後的崇拜、呵護,甚至一度成為人們頂禮膜拜的圖騰。
中文“乳”字在甲骨文中可分解“爪、子、]”三部分,寓意以爪抱子哺乳,象徵婦女手抱嬰兒哺乳形(清?張玉書,陳延敬等《康熙字典》)。 “母”字是2個各含一點乳汁的方形的乳房疊在一起(秦?李斯《蒼頡篇》)。在多數語言當中,乳房與母親都用相同的發音,即口語化的“媽媽”,如拉丁文乳房的詞頭為mamma-或mammo-,英語“mother”和“mammy”,漢語“媽媽(mama)”;人類出生時,最先開口發出的開口音是“ma”,預示嬰兒在尋找生存的源泉――乳房,在我國的部分地區,乳房用“饃饃(饅頭)”的諧音稱之。由此可見,在人們的觀念中乳房與母性密切相關。
巴斯德消毒法(19世紀末)讓動物乳汁變得安全可飲之前,新生兒的存活完全依賴母親的乳房。乳房是哺育人類的源泉。古原始時期,乳房的作用主要在於分泌乳汁,繁育後代,與生命的孕育和誕生聯絡在一起。原始人類對女性乳房的認識僅侷限於它的生理價值。大乳房因乳汁豐富而被神聖化到至高無上的位置(與漂亮無關),突出的乳房顯示著對女性的生殖崇拜。
人類最早對女性進行描繪大約是在2.5萬年前。這些女性人像是用石頭、猛獁象的象牙和粘土雕刻而成的,它們大約有4~22 cm高,大多數都相對較小。這些雕像中有60多個是在歐洲廣袤的地區內發現的。所有這些雕像都有豐滿的乳房、大腿、腹部和臀部,但是對她們身體其他部分的刻畫卻很粗略。人們對這些雕像有很多解釋,一個普遍的觀點認為,它們是生殖力的象徵,這就是為什麼它們經常被人稱作維納斯雕像。維納斯是羅馬神話中的愛神。目前還不清楚這些雕像是否是崇拜的物件或者希望懷孕的女性的護身符。人類在製作這些雕像的時候還處在狩獵和採集食物的原始社會階段,人們不可能普遍這麼胖,發胖需要定居的生活,馴化植物和動物並且不能從事太多的體力勞動。因此,看起來這些雕像可能代表女性的生殖和哺乳功能。懷孕和哺乳通常會使身體的這些部分變大,而雕像對這些部分又進行了極度的誇張。碩大的乳房和腹部是孕婦的特徵,她們上臂和大腿的脂肪增加以便應付哺乳期間額外的能量消耗。女性的生殖力一直是人們崇拜的物件,即使是在男性佔統治地位的社會裡也是如此。因此,這些誇張的對有生殖能力的婦女的表現形式,反映出那個時代的文化所追求的理想形象。這些女神像的姿態經常是雙手放在肚皮上或胸前,似乎在訴說女性繁殖與授乳的力量值得崇敬。一幅出土於奧地利維林道夫的、距今4萬年前的母神雕像以其豐滿的乳房、肥大的臀部和寬大的骨盆以及隆突的腹部為特徵,這副母神雕像突出表現了女性的生育能力。古希臘神話中的豐收女神像,背景天空上騰飛著呼風喚雨的神龍,地上是春耕秋收的農民;女神頭上插著稻穗,右手拿著鐮刀,左手抱著五穀和牛角,上身裸露出健美豐滿的乳房。這幅畫是關於乳房作為豐饒、多產象徵的最高概括和集中表現。在舊約聖經希伯來世界裡,女性最重要的角色是母親;新約聖經時代裡,人們則仰拜神奇的聖母瑪利亞,因為她孕育了耶穌基督。猶太教與基督教傳統裡,乳房是製造乳汁的器物,攸關著希伯來子民與基督信徒的生存,聖母乳子的形象成為滋育信徒靈魂的象徵。在中國苗族的傳說中,他們的祖先是一個有長乳房的母親,她生育了眾多的子女,用長乳房哺育他們。由此可以窺見,古代“美人”必需具備子孫繁榮的生理條件。
納菲(Naphey)醫生在1869年出版《女性生理的一生》(The Physical Life Of Woman)廣受歡迎。他在“生育”一章裡,主張哺乳原則有益所有母親,建議產婦應當在孩子誕生後馬上母乳餵食,因為“婦人產後立即泌乳,而嬰兒需要母親乳房最初分泌的乳汁。”可見,當時醫界已經明白了初乳的重要性。
17世紀荷蘭共和時代,乳房成為公民責任的象徵,餵食母乳不僅對家庭有益,對國家也有貢獻。一個世紀後,餵食母乳成為法國大革命的重要部分,不少法國人奉行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的主張,認為法國母親如果不將幼兒送往奶媽處扶養,而是親自哺乳,便能達成社會改革的目標。餵食母乳原本是個人選擇,當時卻成了公民責任的象徵,無數繪畫還以裸胸女性作為法國共和的象徵。
卡多甘醫生(William Cadogan)於1748年出版的《哺乳論述》(Essay upon Nursing)廣受歡迎,在英、美及法國被譯成多種版本。他在書中懇請為人母者遵循“不會出錯的自然之律”,擔起哺乳責任;雖然父親被排除在哺育行為外,卡多甘也要求他們扛起“監督者”的角色。當時醫學界也已經認識到了母乳餵養對嬰兒健康的重要性,指出餵食母乳比奶媽哺乳、使用“代乳”和奶嘴要好得多。納菲指出,里昂和帕特內等歐洲城市養育院的嬰兒,普遍由奶媽哺乳,死亡率分別高達33.7%與35%;巴黎、理姆斯和愛克斯地的養育院嬰兒則多食用代乳,死亡率分別高達50.3%、63.9%與80%;紐約市食用代乳的兒童,死亡率更是將近100%。有了統計科學做後盾,納菲的建議形同“醫生命令”,他說:“嬰兒出生後的前4個月至半年裡,只應從母親的乳房吸取養分,嬰兒最好是吃食母乳1年。”醫生就像傳道土或教士,用“應該”、“責任”和“義務”等字眼命令母親哺乳。
母乳哺育嬰兒不僅給予嬰兒所需要的全部營養,而且還有溫暖、安全以及人類進化的過程中使嬰兒希望並喜愛的肌膚接觸。孩子在吃奶的大部分時間裡都會看著母親的臉,並與之進行目光的交流。儘管嬰兒在出生後很快就會記住母親的氣味和說話的聲音,但她/他還在哺乳的過程中才開始認識母親的面容,通過目光與母親進行交流是一件令人感到滿足的事情的。對一個用母乳餵養的孩子來說,在一天的24 h中,累計有3 h的時間可以被緊緊地抱在母親懷中感受幸福與安全,這還不包括她/他的母親與她/他一起玩耍,對她/他說話,激發她/他的興趣和逗她/他發笑所花的時間。用母乳餵養的孩子僅僅因為母乳餵養就可以有很多時間和母親待在一起。人類在嬰兒期體驗滿足和關愛方式與成年後能夠在怎樣的程度上給予並體驗這些滿足和關愛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絡。母乳餵養可以使嬰兒在成為一個熱情而且願意接受別人的人方面領先了一步。
母乳餵養母親可以從這種親密的接觸中獲得舒適和親密的感覺,可為母親帶來滿足感和快樂,甚至帶來性滿足感,這種感覺與她們以前經歷的性快感相比具有更為平靜的感覺。母乳餵養所帶來的快樂可能是女人和她的孩子之間之所以會形成持續終生聯絡的原因之一。
今天,人們對女性用母乳餵養嬰兒的意義已經淡漠到相當的程度,我們依然能夠看到在臨窗的陽光裡母親在全然沒有任何顧忌的環境中,裸露出自己碩大和飽滿的乳房,讓孩子貪婪地吮吸乳汁的美好畫面,這是一幅絕對的能夠感動人的場景。
2、乳房的性功能
將乳房作為女性的象徵是準確的和恰當的。經典的人體解剖學教科書將完成繁衍後代功能的兩性生殖器官定義為“性器官”(鄭思竟《人體解剖學》,1985)。這是性器官的狹義定義,即是以性的生殖目的為標準對性器官的界定。然而,人類進化的結果恰恰是使人的性行為越來越遠離生殖的目的,因此,也就有了與獲得性快樂相關的性器官的廣義定義。乳房作為第二性徵成為女性的性感帶,可激發性愛,在性生活中扮演著“風流倜儻”的重要角色。
(1)解剖學依據
解剖學對乳房所做的研究表明,乳房的絕大部分是脂肪組織,只有一部分是生產乳液的腺體組織。乳房的半球狀並不是它的母性功能發展的結果,相反,它和性訊號有關。男性對處女的乳房或未泌乳的婦女飽挺的乳房所產生的反應,是對人的原始訊號的反應。
哺乳動物當中只有人類女性的乳房如此大。首先,她們是人類成年女性的一個固定的特徵,成年女性乳房的形態在靈長類動物中是獨一無二的,即使在非哺乳期,也是膨脹的。而在其他哺乳動物身上,乳房則只在有要餵養幼仔的時候出現。這提示人類女性乳房的半球狀和性特徵展示有關。女性乳房開始分泌乳汁時,乳房會充滿乳汁而變得沉重,比平時增大1/3左右。這說明乳房的2/3的體積(足以使它們呈半球狀)是與母性無關的。
尚未為人母處女的乳暈是粉紅色的,一旦懷孕就會變色。一般在懷孕2個月後,乳暈開始變大變暗;進入哺乳期後,通常會變成微暗的褐色;而在嬰兒斷奶後,再也不能恢復最初的粉紅色了。在功能上,乳暈具有收縮乳頭和保護乳房面板的功能。乳暈內富含平滑肌纖維,呈螺旋狀走行或放射狀排列,當其收縮時,可使乳頭勃起、變小、變硬,這與性活動密切相關。另外,乳暈內含豐富的皮脂腺,聚集於輸乳竇開口的四周,起滑潤乳頭的作用。這對於常遭柔情蜜意“虐待”的乳房是必不可少的。
乳頭周圍有許多微小的肌肉,這些肌肉使乳頭可以對刺激做出反應,乳頭部分還包括汗腺、皮脂腺和毛囊,當乳頭的肌肉收縮時,乳暈部分縮攏,乳頭變硬並伸長
身體上的某些區域,特別是一些部位的面板具有很強的性感應,這些部位稱為性慾發生區。雖然男人和女人都有性慾發生區,但是女人的較多,而且這些部位對女性來說更為重要。
性敏感區可以被劃分為一類敏感區、二類敏感區和三類敏感區。一類敏感區中最重要的是女性的外生殖器。其他的一類敏感區包括嘴脣、臀部和乳房(特別是乳頭)以及大腿(特別是大腿內側)。二類敏感區是那些源自社會的性內涵或對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具有特殊意義的區域。二類敏感區可能包括耳朵、眼瞼以及通常被遮蓋起來的身體任何部位的面板。在不同的夫婦當中,二類性敏感區可能會有很大的差異。三類敏感區是人體那些在受到觸控刺激時,有時會感到性感應的部位,例如胳膊和手。從總體上說,男性由於受到心理上的刺激,特別是視覺刺激而產生性衝動;而女性則只有在進行身體的接觸並得到觸控刺激的時候才會產生強烈的性衝動。乳房作為一個性欲發生區,她對性刺激極為敏感,在性興奮和獲得性高潮期間發生很多變化。興奮的效應是乳房、乳暈和乳頭的面板顏色都變深。這種效果也可以明顯地感知,即乳房和乳頭劇烈膨脹和腫脹。乳房之所以對性興奮有應答,是因為它們有兩套分開的神經。感覺神經是純粹觸覺性的,被刺激起來的時候導致激動和性興奮的一般性加強;植物性神經負責一系列潛意識的或不受意志支配的身體功能,通過與腹腔神經叢的連線,植物性神經向陰蒂傳遞訊號,並能夠引起陰蒂興奮和勃起,儘管陰蒂本身並沒有被觸及和刺激。部分婦女這些神經結締組織十分發達,以致刺激乳房和乳頭便能使陰蒂達到性高潮。
當然,乳房自然地成為一類性敏感區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這就是乳房作為性感的象徵深深地植根於我們的文化背景之中,而且甚至可能是人性的基本組成部分。因為大多數女性在其乳房受到刺激的時候都會產生一種深層次的快感,而且大多數男性認為在評價女人是否在性的方面有吸引力時,乳房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
(2)進化論依據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乳房的確是一個有力的性象徵。大多數女性的乳房,不論是否穿著衣服,都是清晰可見的,它不僅是激發性慾的焦點,也是性快感的核心。如果一個女人覺得某個男人有吸引力,希望引起他的興趣並使他興奮,那麼顯示她的乳房並將她們作為性挑逗的武器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了。當然,一個男人被一個女人的乳房吸引並覺得非常興奮也是很正常的。
19世紀中葉以來,隨著進化論的興起,人們試圖從器官的適應功能來探討乳房的進化。一種說法是,乳房的進化頗具欺騙性,豐乳的女性給人以乳汁充沛、有利於後代生存的假象,從而獲得更多的交配機會。另一種看法是,隆起的乳房是女性性成熟、進入交配生育期的標誌。再一種認識是,靈長類動物的性訊號都是在四足行走時從其尾部展現出來的。它們刺激雄性的性訊號是會隆脹的刺激性面板,而女性的尾部性訊號是一對獨特的半圓球,即臀部。從後面觀察女性的話,她的臀部就是一個強有力的性訊號。當人類直立行走時,由於女性的正面缺乏男性認為性感的曲線,女性的乳房作為臀部的模擬而逐漸發展起來,使正面更具吸引力,以適應人類完成交配從背後向正面的轉變。還有的堅持,乳房的脂肪組織只是一種誘餌,吸引男性愛撫觸控敏感的乳頭,從而使女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性刺激。
女權主義者的見解則大不相同。有的提出,乳房的進化不是為了吸引異性,它們只是在營養缺乏的壓力下,儲存脂肪,供女性尋找食物時消耗。哺乳期間,脂肪層不但保護下面的組織,而且使乳汁保溫,兒童存活和健康成長的機會因此增加。有的認為,乳房的進化使母親能夠舒適地給嬰兒餵奶。
儘管我們不知道人類女性碩大的乳房是在進化的什麼階段形成的,因為她完全由軟組織構成,因而沒有在化石中留下任何遺蹟。然而,通過觀察對人類形體的最古代的描繪“維納斯“,即“母性女神”雕像,我們能夠了解到一些情況。雖然她們的特徵,包括乳房,被嚴重誇張了,但是很顯然,在1000多代人以前,人類女性乳房就以能清楚地分辨的形態得到了確認。按照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學說,只有使我們能夠最好地適應環境的特徵才會發展、保持和遺傳給後代。由於有性繁殖要求1個活的精子使1個活的卵子受精。由於大多數雌性並非不間斷地排卵,所以性交與排卵同時進行至關重要。各個物種形成了確保這種情況的形形色色的奇妙方法。雌性在為受精做好準備後,向雄性發出願意接受受精訊號(發情),人類女性並不顯示出“發情”的任何外部跡象。因此,人類的性交必須足夠頻繁,只有這樣,才能即使由於巧合,使精子與卵子在最佳時刻會聚。同時,從另一方面看,男女性交前乳房愛撫幾乎是性交程式的規定專案,由此推論,豐滿的乳房作為一個性象徵的影響力不僅是文化上的,而且對人類的性活動來說具有根本的重要性。
英國著名人類學家戴斯蒙?莫里斯在其人體觀察的著作中說:“至於圓形的乳房,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是哺乳器官,可是其他靈長類動物沒有‘圓形’乳房,也依然可以哺乳,何況其他靈長類動物的乳房只有在哺乳期間才鼓出,而人類中的女性卻在發育成熟後即一直有此特徵。因此,乳房應該是性器官,而非哺乳器官”。
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古今中外都有不同形式的乳房美的追求。青銅時代克里特島的婦女裸露出她們的乳房,古代埃及的婦女將乳房用輕薄的棉紗遮蓋起來,希臘婦女則用透明的亞麻來裝飾乳房。公元前2世紀古希臘的維納斯女神像,是愛和美的象徵。其乳房豐滿勻稱,作為第二性徵坦然展示了女性的性魅力,達到了一種崇高而純淨的境界。18世紀的法國婦女的乳房明顯地被法蘭西第一帝國時代流行的服裝託高了,衣服的質料薄到幾乎將乳房完全裸露了出來。現代女性展現乳房性感的方式與赤裸上身和不戴乳罩的年代不同,乳房最局誘惑力的挑逗方式已經不再是赤裸。因此,內衣外穿的現象越來越普遍,併成為20世紀90年代許多服裝設計的基礎。不僅有將乳房分開、託高、儘量裸露和上推等各種式樣的乳罩。而且製作這些乳罩的材料也採用了最佳的紡織品和顏色,從溫柔的女性化情調到具有充分表現力的大膽風格,它們能夠適應女性各種不同的情緒。
性感乳房的時尚也像時裝一樣隨著時間變化。20世紀80年代最時髦的乳房可能是具有挑釁性的乳房――堅挺、高聳,而且被包裹在像鋼鐵一樣的材料裡。這裡沒有柔軟和哺乳的聯想,乳房更像是一種武器。這種形象的典型代表20世紀80年代後期麥當娜穿過的圓錐形乳罩。到了20世紀90年代,婦女的“理想體態”是十分協調的,像運動員一樣的身材,但曲線要更加玲瓏,而且一定要有乳溝。然而,苗條的、像運動員一樣的身材與一對碩大的乳房的結合似乎是要求過於苛刻,“大自然不會創造那樣的婦女”。
(3)乳房的性反應
性是一種逐步上升的活動,首先從觸控和愛撫開始,性交前的愛撫對女性來說通常比對男性更重要。女性最性感,或者對性最投入的時候是感覺的最多而思考的最少的時候。對大多數婦女來說,對乳房進行性愛撫是性交前愛撫過程中最令人愉快的部分。但是,女性對乳房刺激的反映具有很大的個體差異。一些婦女喜歡讓其伴侶按壓和輕咬乳房,特別是乳頭,甚至到覺得疼痛的程度,另有人則抱怨男性在性交的愛撫過程中對他們的乳房太粗暴了。19世紀初(1931年),性生理學家就描述了乳房在性衝動和性高潮過程中的變化,當時簡單的描述指出,乳房在性興奮的時候會腫痛。20世紀50年代,對乳房的性反應進行了細緻的描述。
a、興奮期 乳房在性興奮程度越來越高的過程中的第一個表現是乳頭的勃起。乳頭內部細小的肌肉纖維收縮導致了這種勃起。女性兩個乳頭勃起的速度一般並非同步,一個乳頭通常都會領先於另一個乳頭。乳頭勃起的解剖學基礎是乳暈內含有許多平滑肌,它們包繞在結締組織當中,肌纖維向環狀、橫向及向上3個方向伸展,一直延伸到乳暈部分的結締組織內,肌纖維的收縮,使乳頭變得堅挺、突起並伸長,同時乳暈部分的面板也明顯的縮攏。隨著性興奮的程度越來越高,乳房最明顯的變化之一是其體積隨著乳房內部血管的充盈而增加,這種充血現象與導致陰莖勃起的機制極為相似。這種情況下不只是在面板表面之下發生,在面板表面可見充盈的血管。在興奮的後期,乳暈也開始充血,變成了一種深玫瑰紅色(隨乳暈的基礎顏色而不同)。
b、高原期 高原期是性興奮在經過了最初的增長之後,在達到高潮前進入相對穩定的階段。女性進入高原期時,陰道為陰莖的插入做好了準備。女性進入高原期後,胸部會出現一種被稱為性潮紅的粉紅色斑點,並最終延伸到乳房下部的面板表面。在所有的婦女當中,大約有3/4有時會出現這種潮紅,而且隨著性興奮發展到高原期的後期,這種像麻疹一樣的皮疹會散佈到下腹部、肩膀及大腿的正面和側面、臀部和後背。就在高原期即將結束,高潮到來之前,潮紅的顏色會加深,分佈的範圍更廣。在這一時期,“非常渴望有人觸控我的乳房是多數女性的潛意識”。在性興奮到達到高潮之前,從未分泌乳汁的乳房的體積可能會增加1/5~1/4,而分泌過乳汁的乳房通常不會顯示出如此明顯的增大。高潮到來的時候,乳房並沒有什麼特殊的變化。乳頭保持勃起的狀態,乳暈腫脹,血管明顯地突出在乳房表面的面板上,性潮紅廣泛分佈,並呈現較深的粉紅色。
c、消退期 隨著高潮的到來,性潮紅迅速消失,按照與其出現相反的順序從身體的各個部分退去。乳暈的腫脹迅速減退,致使看起來好像又重新勃起,處於一種高潮後勃起的狀態。但是這種情況只是因為乳暈和乳房迅速縮小到其正常的大小,而乳頭回縮的速度相對較慢的緣故。這種情況在未經哺乳的女性身上表現得特別明顯,但是在哺育過孩子的婦女身上表現得不明顯。未經哺乳的乳房性高潮過後可能需要5~10 min才能恢復到其正常狀態,而乳頭則需要更長的時間。
①興奮期,乳頭勃起,乳房充血,乳暈腫脹似淤血狀;②高原期,在高潮到來之前,性興奮趨於穩定,胸部出現了一種粉紅色的皮疹(性潮紅);③消退期,高潮過後,性潮紅很快消失,乳房和乳暈又回覆到其正常的大小。
懷孕婦女與沒有懷孕的婦女乳房性興奮的情況是一樣的,而且因為孕婦的乳房已經開始腫脹並變得非常敏感,因此,在性興奮的時候可能會引起劇烈的疼痛並變得更加敏感。但是,性興奮的過程中乳房體積的變化通常出現在懷孕的前5個月裡。在懷孕的最後3個月裡,乳房的體積大約可以增加1/3,而且即使是高度的性興奮也不會使乳房的體積進一步增大。哺乳期因為充滿乳汁而腫脹的乳房在性興奮的過程中體積根本不會增加,但是一些婦女的乳房可能會由於對性刺激產生反應而不受控制地噴出乳汁。在性高潮期間及高潮剛剛結束的時候,兩個乳頭會同時有乳汁湧出。
隨著年齡的增加,女性的乳房在性興奮過程中的腫脹變得越來越不明顯。到50歲的時候,只有大約1/5的婦女能夠體驗到與其年輕時相似的乳房體積的增加。一般來說,乳房下垂和鬆弛的程度越嚴重,在性興奮時體積增加的幅度越小,而且這種情況在已經絕經的婦女中特別明顯。但在興奮期的後期和高原期的前期,乳頭仍會充血,且通常只有一側乳房出現這種情況(這一現象在年輕的婦女中很少出現)。50歲以上的婦女在高潮過後乳頭保持勃起長達幾個小時。性潮紅現象也隨著年齡的變化而在出現的概率(減少)與範圍(縮小)上發生相應的變化。
d、乳房的美學修飾
為了強化乳房的性感,達到取悅社會(針對某一個人或一群人)的目的,歷代對乳房的呵護包括對乳房進行美容保健和藉助現代醫療手段對乳房進行美容手術。在16世紀下半葉的歐洲,婦女的乳房裸露在外面的部分與其面部一樣要化濃妝,如施白粉於乳房,塗紅脂於乳頭,使其美豔照人。當時在上層社會頗為流行。在性興奮的過程中,婦女的乳頭會充血,腫脹,顏色變深,就像她們嘴脣的顏色一樣。因此,正如紅色脣膏對男人來說是性的訊號(因為紅色與這種情況很相似),乳頭和乳暈塗上胭脂被在半透明的衣服下面顯露出來;將指甲油塗抹在乳頭上以保持其勃起狀態等,更有甚者,在乳頭塗紅時摻加蜜糖,更有利於戀人和丈夫親吻。乳房化妝是現代魅力四射的模特和脫衣舞女,甚至演藝界經常應用的化妝術。
乳房彩繪在2006年德國世界盃賽事上,可謂之一條靚麗的風景線。隆胸作為一種時尚越來越被社會關注,20世紀20年代開始即盛行於國外。1962年美國道科寧公司發明矽膠材料後,最初的液體石臘便被淘汰。20世紀80年代末,醫學界提出液體矽膠致癌問題。為避免致病,20世紀90年代初法國率先生產出新一代生理鹽水乳房假體,為20世紀末女性的乳房健美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途徑。除此外,其他的如豐乳器、健美操和按摩等也在乳房健美中各顯其能。
當然,對待隆胸的態度取決於人們對自己乳房的滿意程度。調查顯示,女性認為最美而性感的乳房是半球型(佔72.1%),其次是廣告塑造型(佔15.2%),只有6.6%的人群認為大乳房才是性感的。在被調查人群中,70.6%認為自身乳房合適,偏小或偏大的分別佔18.8%和7.1%,符合常態人群分佈。被調查人群中絕大多數(88.3%)對自身乳房的大小表示滿意。有關身體曲線,有88.3%的人群認為穿衣時應顯露自身乳房曲線,但尚有11.7%的人對此持否定態度。同時,對“人造乳房”多數男性有一定的“排斥”反應,如電影《單身貴族》中女主角在隆胸的時候一定要把乳房做的越大越好,而醫生則是要不斷地在電腦上把乳房放回原樣的感覺一樣,已經愛上女主角的男醫生所希望的是一個原始態的女性,而不希望它人的窺視或是有美麗的虛假。僅僅為了乳房的美感進行的乳房整形術並不被社會普遍接受,所謂的再好的贗品與真品比較也有瑕點,可能是不為多數人接受的緣故之一。體育鍛煉其實不會改變乳房的形狀和大小,但通過體育鍛煉可以增強胸部的肌肉,對乳房視覺上有上提作用(1 cm)。適當的鍛鍊使胸圍增加,可以強化線條美感。
3、乳房的社會學功能
(1)乳房的美學功能
最能代表女性美的是身體的曲線,而曲線中最耀眼的亮點就是豐滿、高聳而圓潤的乳房。乳房位於人體中部,從側面觀,通過高聳的雙乳峰構成人體的曲線形體美而展示著第二性徵的魅力。正面觀,上與胸骨上凹、頭部構成立體三角形,下與臍、會陰部構成倒立體三角形。挺拔而富有彈性的乳房,宛如海灘上沙丘延續起伏,又如鬆軟波動的海綿柔順可人,構成了一道女性胸前獨特的風景線。假如說女性的美,是因為女性的乳房而引發的,不會有人提出疑問,因為在男人關於女性的美麗感觸,最先進入男人腦海的就是女人的乳房。這即是一種定位也是因為女性的乳房具備愉悅的功能,再加上女人的母性因素,女人的乳房曾經是母親的象徵。
人類自進入藝術文明時代以來,女性的乳房就不再是純粹的性徵表現,更不會停留於單純的哺乳功能,無論古希臘雕刻藝術家手下的女性塑像,還是文藝復興時期畫家筆尖的美麗女神,都可以看出人們對於完美乳房的渴望。毫無疑問,豐滿是完美乳房的首選條件,其他諸如彈性、圓潤而流暢的弧線等,都是構成完美乳房的因素。
a、基本引數 兩乳頭之間的距離>20 cm,乳房基底面直徑為10~12 cm,乳軸(由基底面到乳頭的高度)為5~6 cm。這些資料是決定乳房大小的關鍵因素,也是眾多進行隆胸手術者渴求的目標。
b、形態 豐滿、勻稱、柔韌而富有彈牲。線條流暢,呈半球形。漂亮的乳房,必須擁有圓潤的弧線,如果乳軸過短(乳房基底面直徑的1/2),就會尖尖聳起,給人感覺類似圓錐狀。年輕女性在這方面的優勢格外明顯,她們的乳房堅實、挺拔,在運動過程中會產生保持彈性的躍動感;隨著年齡的增加(或哺乳後),乳房逐步開始下垂、鬆弛。
c、位置 乳房位於第2至第6肋骨之間,乳頭位於第四肋骨高度。
女性的一生中,乳房要經歷7個時期:①青春前期的乳頭狀乳房。在這一前青春期階段,只有乳頭的增高。②青春期的蓓蕾狀乳房。一進入這個發育階段,當女性開始月經來潮,生殖器開始萌生陰毛時,乳頭周圍就開始隆起。③青少年期的尖突狀乳房。少年期過去後,乳房會進一步略有增長。在這個階段,乳頭和乳暈在乳房上凸顯出來了,使乳房呈更為突出的圓錐狀。④青年期的尖挺狀乳房。25歲是人的理想身體年齡。在這個階段,身體處於巔峰狀態,所有生長過程都已走向尾聲。在20~30歲,女性的乳房最為豐滿,呈半球狀。儘管乳房的重量有所增加,但它仍然不會下垂。⑤懷孕期的豐滿乳房。由於懷孕期腺體組織突然額外增大,儲有乳液的乳房呈球狀外挺。乳房的下端邊緣交疊在胸壁上,形成一道隱藏著的褶皺。⑥中年期的鬆弛狀乳房。成年期的生育階段接近尾聲時,乳房逐步向胸部下垂。⑦老年期的聳拉狀乳房。由於進入老年期後身體全面萎縮,已變得扁平的乳房依然聳拉在胸壁上,其面板的皺紋也日見增多。
然而,對於乳房美的審視標準,不僅有地域、人種間差異,更與審視者的年齡、文化涵養等有關。可以說,對於不同的個體(擁有者及其相關的審視物件),乳房美是沒有界定標準的,所謂美學標準,只是常見類些罷了。僅就形態而言,西方國家傾慕的是碩大而略下垂的乳房,而國人則多垂青於中等大小的球形乳房。從時間看,漢唐時代,人們崇尚健美,當時的美女標準往往都是寬頤肥體,肩圓胸闊,顯得雍容華貴。到宋代以後,人們對美女的要求漸漸傾向文弱清秀,削肩、平胸、柳腰、纖足。20世紀50~70年代,我國曾經歷了一個“無性文化”的時代,性禁錮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女性的服裝無論從色調還是從樣式上都是“無性標誌“,即同男性幾乎一樣的灰色調、筒樣式,胸部固有的曲線被毫不留情地遮蓋了。更有甚者,很多女孩子害怕不斷隆起的胸部而用布帶裹纏胸部。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女性不在為展現身體曲線,特別是胸部乳房形成的曲線而感到惶恐不安,以往人們視為正常的平胸成為了女性自卑因素之一,而一雙豐盈健美的乳房成為女性的自豪。文藝復興時期,法國曾一度視巨大乳房為醜惡,崇尚青春小乳房,至中世紀末期,小乳房的風潮逐漸退去,代之以大乳房為美。
(2)乳房的愛情功能
作為視覺刺激物(外視與內視)和觸覺刺激物啟動原始性訊號吸引異性。乳房作為愛的“扶手”,既可通過乳房給予愛,又可通過乳房獲得愛。愛:給予丈夫(恩愛)、情人(情愛)和孩子(母愛)。被愛:通過丈夫、情人的愛撫獲得融融的愛意感覺。
乳房是上帝賦予女性最美麗最讓人驕傲的禮物,多少浪漫激情由此發生。歷史上,許多詩人對乳房的綺麗幻想均源於對乳房的愛。和乳房相關詞彙非常多,像日常口語的“軟物”(pap)、“奶汁軟物”(milk pap)、“奶頭”(teat)和“乳頭”(nipple);較委婉的字眼如“胸懷”(bosom)、“臥床”(bed)和“噴泉”(fountain)等。西方人喜歡用花朵、水果來比喻乳頭,如“花蕊”、“草莓”、“蘋果”和“小櫻桃”等。還流行用天文學或地理名詞如“圓球”(orb)、“球體”(globe)、“世界”(world)或“半球”(hemisphere)來形容乳房。
乳房作為男性情慾的象徵,與她原本的母性功能不斷競爭,她所付出的愛也得到了回報。古今中外歷史上許多詩人用自己的親身感受,不吝筆墨來謳歌乳房所帶來的幸福快樂。詩人羅吉(Thomas Lodge)的《羅莎琳》(Rosalynde,1590)裡,有2個句子體現了對乳房歌頌的特色:“她的軟物是愉悅的中心,她的乳房是天賜美形球體。”著名的抒情詩人赫裡克(Robert Herrick,1591~1674)在《茱莉亞的乳房》(Upon Julia’s Breasts)一詩中的描述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在詩中寫道:“展示你的乳房,我的茱莉亞, 讓我握住這環狀的世間至潔。我的脣輕吻你雙峰的光榮,肆意享受你美好的乳泉所在”。
基於對乳房的崇拜,自古以來表彰乳房的超自然力量的故事廣為流傳。比如銀河(the milky way)誕生的故事便和天后希拉的乳房有關(希拉是眾女神之後,凡人只要吸吮了希拉的乳汁,便能長生不死)。根據丁特利多所繪的“銀河起源”,天神宙斯與凡間女子艾克米娜偷情,生下赫克力士,宙斯希望赫克力士能獲得永生,便趁希拉睡覺偷偷將赫克力士放在她的胸前吸奶,但是赫克力士吸得太用力,驚醒希拉,希拉在震怒之下用力將乳頭自赫克力士嘴中扯出,乳汁噴到天上,因而形成銀河。
“女兒反哺母親”也稱“羅馬善舉”的故事將乳房的神聖性進一步拓展。“一名地位低微的羅馬平民女子剛剛生下小孩,獲准探望因罪入獄的母親。獄卒搜身不准她攜帶食物入內。後來赫然發現她以自己的乳汁餵食飢餓的母親。因為她的感人孝行,不僅母親獲釋,母女二人還得到政府終身奉養。監獄也被改建成廟宇,用來崇拜女神,表彰孝行,以示後人”。當代中國版的“羅馬善舉”――“紅嫂乳汁哺傷員”,解放戰爭時期,一位紅嫂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一個因飢餓待斃的解放軍傷病員。甘甜的乳汁救活了這個傷病員。這一感人的故事長期在山東解放老區傳誦。後被改編成著名歌劇“沂朦頌”。
乳房賦予的母愛是偉大而又令人驕傲的。當嬰兒的肉嘴吮吸乳頭時,當孩子眷戀地摸著的乳房,把小腦袋放在乳房中間,對乳房依戀不捨時,女性作為母親的自豪感就會油然而生。乳房的母愛不僅僅停留在對嬰兒階段的付出,乳房母愛的永恆。這段文字充分體現了人類對乳房母愛的眷戀:“戰場上,敢死隊員就要衝向敵人的炮火。連長問大家還有沒有什麼要求,一個稚氣未褪的小戰士低著頭想了很久,然後指著隨軍的女軍醫對連長說,我想摸一下她的乳房。連長還沒有說話,年輕的女軍醫默默地拉起了衣服……,之後所有的戰士吶喊著衝向了敵人全部戰死,誓死保衛了大部隊的陣地”。
在特定的時空中,乳房的愛可產生超自然的力量。2000年發生在中國晉中大地的傳奇佳話即可證明這一點。“一名男子遭遇車禍,數次跨過鬼門關之後活了下來,成了醫學專家預言中的植物人。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的3個姐姐和2個妹妹發現,當他握住女性的乳房時,他的大腦神經會出現微弱反應。於是,五姐妹不顧任何場合,競相把自己的乳房放在這個已似復歸為嬰孩的同胞手足的手中,任其抓摸五姐妹的乳房,成了他幾乎完全‘死’去的生命中的一絲亮光。時經整整4年漫長而揪心的等待,五姐妹的乳房給他帶來的那絲生命的微光,終於一絲絲一毫毫地擴大為遍地光明――他醒來了!”。
女性的乳房在付出愛的同時也獲得了愛。有愛的乳房和沒有愛的乳房是不同的。從一個女人的眼神,她的胸的造型,她的臀部,就知道她有沒有愛。乳房在愛情中的角色並沒有那麼致命,但也有相當的分量。來自情侶和丈夫的乳房愛撫可以讓女性感到很多快感和想像。一個著名舞蹈家用自己的親身體驗表達了通過乳房所獲得的幸福感受:“每當我愛的人用嘴脣輕輕觸碰我的胸時,他成全了我關於妻子、關於母親、關於愛的所有驕傲,當他做這些的時候,我都甜蜜得像天使。”
(3)乳房的商業化功能
豐滿健美的乳房,象徵著生命的源泉和生產力的發展,是美和愛的標誌。人是惟一能夠欣賞自己健美身體的動物,對健美乳房的歌頌,表現出人類對自身的驕傲與自信,同時也讓人們懂得,獲得一個健美的體型是非常高尚和不可缺少的。在藝術家的眼力,乳房美中包含了曲線、質感、動感、量感、暖色調、對比度及協調比例等等美學元素,乳房美成為母性、生命、青春、美麗、愛情、奉獻、誘惑、性感和神祕的象徵。
美麗的乳房,是上帝獻給女性的奇蹟,是給男人最溫馨的禮物。但不是每一個女性都能享受到健康的乳房帶給女性的榮譽與信心,它成為女性的標誌之後又進而成為女性的痛苦。女性之美,從來都是蘊藏著更大的風險。乳房本身的神聖和具有的誘惑是同時存在的,乳房被色情利用與乳房文化歷史的其他方面同源。歐洲中世紀時期,隨著社會風氣的衍變,乳房在人們心目中多少帶有色情意味,認為它對異性有可怕的影響力。歐洲中世紀時期,教會把婦女暴露的身體看作是“地獄之門”。法國中世紀詩人馬羅在一首詩中這樣詛咒乳房:“乳房除卻皮本無可言,懸掛低垂如同旗幡。去矣,碩大丑陋噁心的乳房,在你汗溼時會發出盈盈麝鹿馨香,會使成千上萬男人命喪”。
在情色的世界裡,乳房美被無情的踐踏,成為男人們的銷魂品,美麗成為交易。女性在以自己的軀體為肉慾的放縱物件時,乳房被賦予了情色意義。靠出賣乳房色情賺錢是女性的悲哀,道德的淪喪;更是乳房的悲哀,人性的淪喪!
至於乳房美學展示還是性誘惑的詮釋,就是要看乳房展示的環境與時間,在特定的場合是一藝術化傾向而出現的,如在T形臺上,裸乳模特乳房是對於身體美的進一步詮釋;而在淫蕩場所,裸乳只能是沒有審美要求的身體展現或是叫做豔情的挑逗。
從商業角度講,乳房在許多方面被利用了,而且主要是被男性利用,因為各種生意的最高抉擇者幾乎被男性壟斷了。乳房被利用來操縱顧客的感情,促使他們購買產品,甚至那些與乳房毫無關係的產品,為什麼人們要用乳房來為一些毫不相干的產品廣告呢?因為她可以提升人們對有關商品價值的想像力。一本時尚流行雜誌封面是選用靚女還是帥男自然有著巨大經濟上的差異。一位法國醫生戲謔地說:“你可以用乳房來促銷任何東西!”。
在一個執著於乳房的社會裡,乳房有著巨大的商業開發價值,帶來無限商機,不僅衍生出胸罩和乳液等相關商品。女性本身既是乳房市場上的出售者也是購買者。作為購買者,遮蔽、美化、增大她都要花錢;而作為出售者,正大光明的如奶媽,猥瑣的如娼妓、夜總會無上裝舞蹈表演者皆是。這就是商業乳房的墮落。
(4) 乳房的政治功能
乳房的政治功能仍然基於乳房美學的地位。解放的乳房是對於乳房社會和政治意義的一種最為直接的說法。在這個時刻,女性的乳房不再是聖潔的,而是具有了政治利用的價值。女性用自己乳房的裸露作為某種具有社會意義的公開宣言等等方式,用裸胸的方式競爭議員或是用裸胸的方式對抗政府,都是女性對自身乳房解放的一種認識。
乳房被賦予政治涵義開始是在近代。似乎女人使用乳房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不滿是最能讓人注意的方法。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一幅畫《帶領百姓的自由女神》,畫中所畫的不是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而是1830年的流血起義,但是在德拉瓦克筆下的自由女神裸露著胸部,在成堆的屍體中揮舞旗幟,率領百姓迎向勝利。她的乳房就具有革命意義的象徵,也是一種反抗的象徵。1914年一次大戰時,法國海報刊登了一幅《向七十五軍致敬》的圖片。為了鼓舞愛國情操,海報中瑪麗安(Marianne,作為法國象徵的類似女神的人物)裸身站在加農炮前,髮絲飄揚,堅挺的雙乳不畏德軍的侵襲。
類似的還有美國陸軍的徵兵海報《毀滅這隻怪獸》。海報中將德軍描繪成蹂躪無助婦女的大怪獸猩猩,受害婦女裸露雙乳,雙手遮掩著眼睛,顯示她萬分恥於裸露乳房,也極端畏懼被強暴。2003年1月,幾百名美國婦女用裸露的胴體在山坡上排列成反戰的口號“NO WAR”!用乳房之色吸引人們的關注!用乳房之情軟化好戰男人們的心!不能否認這是人類利用身體美喚醒和平。如此表達政治目的的裸乳事件有美國的女人為了保護紅杉樹用裸乳的方式;韓國的女人用裸體的方式和世界的裸體節日對話;英國的女人用裸體的奔跑表達一種極度的興奮;巴黎的女人用幾乎全裸的而同樣會突出美乳的方式出現在地鐵中為自己的失業尋找工作;中國也發生過集體裸乳事件。
解放乳房的運動在某種意義上是體現乳房的政治屬性。嚴格的說,在東西方歷史上婦女的乳房是被男人控制的。中國古代女子按照男子規定的標準看待生命,為保名節,死不足惜,“乳瘍不醫”,雖死猶榮。這種控制可以體現為個人方面被丈夫和情人控制,也可以體現為集體方面被教會、國家這些男性主宰的機構控制。長期以來婦女被認為“屬於”男人,地位低於男人,當然連同婦女身體的全部或部分也“屬於”男性。在現代,西方女權主義者要求解放的形式多樣,與乳房相關的有拒用胸罩的“焚燒胸罩”運動、要求與男子一樣有裸胸權的運動等等。
乳房“解放”對不同女人來說,有不同的意義。有人認為,它代表女人可以在豔陽天裡,穿著輕薄透明的衣服,毋須擔憂被騷擾;有人認為,它代表女人,可以公開哺乳,不必擔心違法或遭人批評“噁心”;也有人認為,所謂乳房解放,是你可以到住家附近海灘裸胸游泳,甚至不穿胸罩也不擔心被人視為失禮。總之是為了自己感覺合適而不是被他人看著合適,尤其是不應以被男性認為合適為榮。
4、癌症對乳房美學的摧殘
縱觀人類歷史演化過程,人的機體器官中,沒有任何一個器官能夠像“乳房”一樣,具有如此深刻豐富的“生物、心理、社會、文化”內涵,進而對人類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各個方面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因此,女性乳房雖然是女性身體上的一部分,屬於女性自己;但從另一方面,它也是人類化、社會化及歷史化的共同財富,屬於全人類!對待乳房,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去崇拜她、仰拜她、尊敬她、愛護她、珍惜她、保護她!然而,當乳房的美麗與癌症捆綁在一起的時候,如果沒有給予正確恰當的處理,假如生命因此而不再具有鮮活的感覺,乳房給予女性就只有苦難和災難。
目前,乳腺癌已經是全球性嚴重威脅婦女健康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之一。全世界每年約有120萬婦女患乳腺癌,50萬人死於乳腺癌。美國為乳腺癌的高發國家,乳腺癌的發病率呈明顯的上升趨勢,1973年~1976年美國每年估計有10萬人患乳腺癌,每年有3萬人死於該病。 1990年全年約有15萬新發病例,有4.4萬人死亡,依據發病率變化趨勢估計,21世紀美國將每8名婦女中就有1人一生中將患乳腺癌。我國為乳腺癌的低發國,但近年來的臨床觀察的現象提示,我國乳腺癌發病率在不斷的上升,乳腺癌發病率也已經達到了35/10萬~45/10萬。中國癌症研究基金會剛剛公佈的一項調查資料顯示,在上海、北京及廣州等城市,乳腺癌已經成為對女性威脅最大的惡性腫瘤。在情況最嚴重的上海,發病率達到了52.98/10萬。在北京,也高達33.7/10萬,年均增長速度甚至高出歐美國家1~2個百分點。中國女性的乳腺癌發病年齡較輕,發病率從30歲就開始增加,發病高峰期在40~49歲,比西方婦女早了10~15年。同時,我國乳腺癌患者就診時病程偏晚是不爭的事實。
祖國醫學較詳細地描述乳腺癌(“乳巖”)的病因病機及治療見於公元610年的隋代,宋、元、明、清歷代醫家進一步完整了對該病診療的理論體系,新中國成立以來,中西醫結合防治腫瘤的研究在極大程度上豐富和發展了中醫藥學理論。由於古代外科技術的限制,乳腺癌的治療多集中在內科方面(詳見有關章節)。17、18世紀時,西方醫界仍信奉蓋倫的理論,認為乳腺癌起因於體液的腐敗或凝結,因此多以食療調整體內平衡,包括讓患者飲用礦泉水、牛奶,或者雞肉、青蛙、蟾蜍熬成的湯,甚至使用通便劑或者斷食療法。放血被認為可以除掉多餘的體液,恢復體內平衡。外敷治療則多用溼布與膏藥,或者龍葵屬、茛菪和車前草等有毒植物的汁液,以及使用砒素、鉛與水銀製成的敷劑。甚至以爛蘋果、尿液按摩貼壓胸部。
法國首例成功的乳腺癌切除手術是由赫維提斯(Adrian Helvetius)完成,他是荷蘭外科醫生,在巴黎開業。赫維提斯的患者名叫波龐蒂(Marguerite Perpointe),她在1690年4月出現右乳疼痛,並摸到“胡桃”般大小的硬腫塊。經赫維提斯診斷,認為需要切除腫瘤,波龐蒂因為害怕開刀,用膏藥和粥劑等其他方法治療,全都無效。最後又找到赫維提斯,要求手術。在20位知名人士的觀摩下,赫維提斯成功的為患者切除了乳房。數年後,赫維提斯驕傲地宣佈:“手術後,患者完全恢復,痛苦完全消除,瘢痕痊癒,她又恢復患癌症之前的健康狀態。”赫維提斯的貢獻在區分了“乳房切除”與“腫瘤摘除”。當癌症擴散整個乳房,就必須實施乳房切除;如果只侷限在“腺體”,便可使用腫瘤摘除術清除患部,無需切除整個乳房。赫維提斯在做腫瘤摘除手術時,先由外科醫生以剃刀、手術刀切開乳房後,再用自己發明的“赫氏鉗”(lahtenette helvetius)夾出腫瘤。
記載手術治療的文獻中,最具影響力的是海斯特(Lorenz Heister)的三冊鉅著《外科通用系統》(General Systemo/Surgery),這部著作在很短的時間內便從拉丁文被翻譯成德文與英文。海斯特自稱摘除過無數“大如拳頭”的乳房腫瘤,有的甚至重達12磅。就如同19世紀中期所有手術一樣,海斯特的手術也全無麻醉,只靠乙醇,或偶爾仰賴鴉片給患者止痛。
19世紀科學家對乳腺癌的組織結構瞭解日益增多。首先,德國的謝理登(Matthias Schleiden)與許旺(Theodor Schwann)指出,細胞是動物與植物的基本物質;穆勒(Johannes Muller)繼而確定了病變腫瘤也和其他組織一樣,是由細胞構成;萊柏(Hermann Lebea)則發現了癌症細胞,其狀小而圓,內有橢圓形細胞核。從19世紀末起,人類壽命延長,癌症罹患率也隨之提高,一如中世紀的瘟疫、文藝復興時期的梅毒,或者19世紀的肺結核成為現代醫學的焦點。在所有的癌症當中,對乳腺癌的研究最為活躍,19世紀末已經認識到乳腺癌始自乳管內部的異常細胞,這些惡性細胞不斷增長繁殖,迅速擠滿乳管,樂芙醫生(Susan Love)形容它為“水管生鏽”。最後,這些狂亂繁殖的惡性細胞衝破乳管壁,侵入乳房組織。
19世紀中葉到末葉,這種以擴大區域性切除為主的治療時期,可以稱為區域性切除時代。19世紀末葉以前,在歐美和古希臘,原始的乳腺癌切除手術非常殘酷。由於沒有麻醉,醫生常將患者捆在木樁上,用尖刀挖出腫瘤,患者痛苦不堪,慘不忍睹。由於沒有良好的止血措施和抗感染藥物,許多患者因手術喪失生命,有幸度過手術關者,腫瘤又很快復發轉移。在止血鉗和紗布止血發明以後,手術死亡率略有改觀。這種狀況一直自公元2世紀持續到19世紀中葉,這個時期可以稱為原始手術治療階段。19世紀中葉,歐洲和美洲相繼開展了現代外科治療。人們開始認識到,對於乳腺癌,單純將腫塊切除似乎是不夠的。開始出現擴大切除的傾向。1867年~1876年,Billroth用類似於全乳房切除的手術治療乳腺癌。
1882年,偉大的腫瘤外科學家Halsted在對乳腺癌患者進行大量的病理解剖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乳腺癌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是腫瘤沿淋巴和血行轉移的觀點。認為乳腺癌的轉移遵循區域性浸潤→淋巴轉移→血行轉移的解剖學規律。如能阻斷淋巴轉移途徑即可治癒腫瘤。由於整個乳腺的淋巴管是相互交通的,因此應將整個乳房組織及乳房面板和皮下脂肪組織整塊切除;由於認為乳房的淋巴液通過穿過胸大小肌的淋巴管引流於腋窩,因此胸大小肌被包括於切除之列;乳腺的淋巴液彙集於腋淋巴結,而強調應清除腋淋巴結。這種切除範圍包括乳房、胸大小肌及腋淋巴脂肪組織的術式,稱為根治術。這一術式的誕生,使乳腺癌的手術治療方式發生了劃時代的變遷,乳腺癌手術治療進入了以病理解剖學理論指導術式的時代。20世紀40年代末,隨著麻醉技術和胸腔外科的迅速發展,Margottni和Urban分別於1949年和1951年提出根治術合併內乳淋巴鏈切除的胸膜外式和胸膜內式擴大根治術,彌補了根治術遺漏一組區域淋巴結的不足,使乳腺癌的根治術達到理論上合理的切除範圍。20世紀50~60年代,鑑於徹底切除腫瘤的良好願望,誕生了所謂的超根治術。
20世紀中期,隨著放射生物與放射物理研究的深入,放射治療裝置的改進;化療、內分泌治療藥物的研究與開發,聯合化療的研究與探索等,人們發現,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可使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明顯提高,而患者承受的風險比大範圍的手術要小得多。隨著患者對生活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擴大根治術和根治術受到挑戰。以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的改良根治術和更小範圍的保留乳房手術,輔以適當的其他治療成為乳腺癌治療的主旋律。同時,對必須切除乳房的患者,乳房重建手術又可為患者重塑乳房的美學形象。
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生物學技術的不斷提高及大量臨床經驗的積累,人們對腫瘤生物學特性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可以對某一個體的某一腫瘤的浸潤、轉移能力以及對某種治療的敏感性作出初步預測。醫生對不同的個體,可以根據不同的腫瘤型別,不同的病期選擇不同的單一或組合的治療方法。這種“量體裁衣”式的治療策略已成為當今乳腺癌治療的主流。
縱觀乳腺癌診治歷史,過去的150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帶動著乳腺癌治療學科不斷進步。然而,就目前的現狀看,近50年乳腺癌的死亡率沒有大幅度的下降;同時,因乳腺癌而喪失乳房也仍然是患者及社會的一大困惑。在西方發達國家,乳腺癌患者的乳房切除率在50%以上,我國大部分患者仍然在接受傳統的乳房切除術治療乳腺癌(省級醫療機構的乳腺癌保留乳房治療的比例也在30%以下)。
作為患者對乳腺癌診療的記錄,英國女作家柏妮(Fanny Burney)詳細記錄了她在1811年10月接受乳房切除術,其與家鄉姐妹的書信中記錄了乳腺癌治療的過程。柏妮當時已經是個作家,出版過小說《艾薇蓮娜》(Evelina)及其他作品,柏妮對此場手術的描繪,至今仍是乳腺癌史上最重要的文獻。手術在她家中進行,柏妮回憶到:我漫步進入客廳,看到客廳已經被佈置成手術房,我連忙退了出來,但隨即還是轉身進入客廳(臨時手術室),來回踱步,直到我的情緒完全平靜,某種程度來說,是幾近麻木、呆滯的狀態。7名黑衣男士便在毫無通告下,突然闖進我的臥房,他們是拉黑醫生、杜比爾醫生、莫洛醫生、歐蒙醫生、雷比醫生及拉黑醫生與杜比爾醫生的兩名學生。杜比爾醫生強力把我按到床上……當可怕的金屬刺進我的乳房,穿過並割斷血管、動脈、肌肉與神經,再也沒有任何針劑可以抑制我的狂叫。手術進行了20 min,惟一的麻醉劑只是一杯加味酒。從這段文字中,我們看到了19世紀初以前乳腺癌患者所承受的苦痛。
乳腺癌已經成為危害城市女性身心健康的第一殺手。一個男人該如何面對患有乳腺癌的女性?一個女性該如何面對自己身體的缺陷?我們的社會該如何面對病發率越來越高的乳腺癌患者群?乳腺癌就在我們身邊,我們必須充分了解這個“不一樣”的疾病,因為只有充分了解才有可能正確面對,面對疾病和不幸患有疾病的個體,以及與之關聯的愛情、婚姻和家庭;乳腺癌不僅僅是醫學界的事情,也不僅僅是一個男人或者一個女性的事情,是全社會的事情。
儘管乳腺癌的預防仍然處於“紙上談兵”階段,但是隻要提高公眾對乳腺癌的認識,早發現,科學地按照現代醫學模式進行治療,乳腺癌不僅是可以治癒的疾病,在治癒疾病的前提下,使大部分患者免除乳房缺失的痛苦已經成為現實。然而,婦女對自己乳房知識的認知調查結果並不樂觀。最近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對一組197名正常人群作了有關乳房保健、乳房自我檢查和乳房疾病的相關知識的問卷調查,在有無乳房自我檢查(breast self-examination,BSE)項的調查中,有自我檢查的僅63.9%,其中定期檢查的僅38人,約佔19.3%,從未進行過自我檢查的佔36.1%(詳見有關章節)。乳腺癌相關知識的調查顯示,正常女性人群中高達80.2%的人群擔心患乳腺癌,特別是周邊或親屬患乳腺癌時,約86.8%的人群會感到緊張,但當面臨保留乳房與儲存生命的選擇時,認為乳房與生命同樣重要的僅佔5.1%,“保命要緊”者佔88.3%。關於乳腺癌危險因素的認識,絕大多數人們知道乳腺癌有遺傳傾向(佔79.2%),但其認識明顯不足。而對其他一些危險因素如對從未生育,12歲以前來月經、55歲以後絕經者或經期較長者,以及30歲以後生第一胎者等乳腺癌的危險因素認識不足,回答率低於40%。可見,要真正地“拯救乳房(近年比較流行的詞彙)”,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5、關注乳房的社會活動
處於危機中的乳房,靠誰來拯救?當39歲的美國多媒體藝術家瑪圖希卡,在1991年被告知自己已患乳腺癌時,她就勇敢地決定要用她自己的藝術方式,來增加公眾對這種嚴重影響婦女身心健康的疾病的瞭解。同時她還希望,通過展示自己的命運,讓社會對婦女在這種疾病中所受的打擊產生更深的理解。在做完乳房切除手術的1年後,她著自己專門設計展示自己殘缺身體的禮服自拍照片。瑪圖希卡在她的自拍照中表現的是癌症的殘酷、女性坦然面對疾病的意志力。這張照片在《紐約時報》上發表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在此之前,乳腺癌雖是最常見的疾病,但人們出於各種原因似乎總在迴避談論它。如今,一位婦女用如此坦然的態度公開了她本人因病造成的缺陷,使許多人第一次真正目睹乳腺癌對婦女身體和命運的打擊。她優雅袒露的形象令人吃驚,她的缺損令人揪心,而她坦然面對缺損所煥發的生命之美,更令人震驚。在照片公佈後,美國各地用於乳腺癌治療研究的贊助和經費明顯增多,許多切除乳房的婦女也感受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釋懷。這張照片因此被認為是一個關於癌症,女性以及身體之美的政治宣告。
已有13年曆史的“粉紅絲帶乳腺癌防治運動”是由雅詩蘭黛集團的資深副總裁伊芙琳?蘭黛和美國《自我》雜誌主編彭尼女士共同於1992年在美國倡導發起的。當年,伊芙琳?蘭黛女士看到身邊的許多女性被乳腺癌肆意摧殘,最後被奪去生命,她痛苦萬分,於是她和彭尼女士共同發起了“乳腺癌防治活動”。伊芙琳決定用一種絲帶作為防治乳腺癌的標誌,來喚起公眾對這種疾病的關注,希望幫助那些患上“所有女性都不願得的病”的女性重拾生活信心,並通過提高廣大婦女的防治意識挽回更多本不應失去的生命。絲帶的顏色最終選定了粉紅色。2004年,當粉紅絲帶運動進入第12週年時,雅詩蘭黛集團將原來著名的淡粉紅絲帶換成了“熱力粉紅”。作為舉世公認的乳腺癌防治及乳腺健康的有力標誌,絲帶的新顏色表示了人們致力於全面擊潰乳腺癌的強大決心。1992年10月,美國各地成千上萬婦女在胸前佩戴上了粉紅絲帶。2000年10月,全球許多標誌性建築齊齊亮燈,用粉紅色點亮世界。
自2003年,雅詩蘭黛集團將粉紅絲帶乳腺癌防治運動帶到中國之後,得到了中國社會各界的積極支援及參與。2003年10月10日傍晚,上海黃浦江上的一艘豪華遊輪亮起了一枚燦爛美麗的“粉紅絲帶”燈飾,與外灘兩岸華美的燈光交相輝映,標誌著“粉紅絲帶乳腺癌防治運動”在中國正式啟動。2005年10月11日,“2005年粉紅絲帶乳腺癌防治運動”新聞釋出會在北京舉行。這是“粉紅絲帶乳腺癌防治運動”在中國開展的第3年。一部震撼人心的大型紀實系列片《珍愛乳房》標誌著2005年粉紅絲帶乳腺癌防治運動又一次在中國成功開展。這部由北京電視臺著名編導葉丹陽(乳腺癌患者)策劃攝製,由全球乳腺癌防治運動的發起者雅詩蘭黛集團積極協助的紀錄片,以紀實手法真實深刻地反映了中國乳腺癌患者的現狀。
在“2005年粉紅絲帶乳腺癌防治運動”新聞釋出會上,衛生部原副部長,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副會長朱慶生闡述了這一活動的意義:“據衛生部資料,乳腺癌目前已成為嚴重威脅我國婦女的一大殺手,其死亡率以每年3%快速增長,遠遠超過肺癌而成為我國近10年來死亡率增速最快的癌症。但另一方面,乳腺癌是發生在體表的腫瘤,很容易通過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從而降低死亡率”。“2005年粉紅絲帶乳腺癌防治運動”得到極具影響力的時尚生活雜誌《時尚健康》的傾力支援,邀請到鍾麗緹、李冰冰和鄔君梅3位公眾人物代言2005年度粉紅絲帶運動。這3位當紅女星所表現出來的身體之美,女性之美,以及作品所呈現的藝術之美,令人震撼。而震撼之後是感動――“每一個女人都是美的。而美的前提是健康,完整,所以請珍愛自己,珍愛健康,珍愛乳房”。
鑑於目前科學水平,對乳腺癌預防尚處於困難的階段,那麼,構築防治乳腺癌的立體防禦體系(自查-普查-專科診察),以便早期發現乳腺癌,就顯得十分迫切和必要了。這種立體防禦體系的內容包括:①加強衛生宣傳教育工作,普及防癌知識,提高公眾對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重要意義的認識。②大力推廣婦女自我乳房檢查法,發現乳房異常現象及早就醫,以便排除或確診。③提倡婦女定期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