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美[1],林麗珠[2],張文亮[3]
[1]廣州中醫藥大學2008級博士,廣東廣州510405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腫瘤科王淑美
[2]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院腫瘤科,廣東廣州510405
[3]重慶醫科大學2008級博士,重慶 400016
中醫不僅具有醫學性質和自然科學屬性,而且具有文化和哲學性質及人文社會科學屬性,充分展現了東方文化的明麗色彩和深厚底蘊。可以說,中醫不僅是醫術,而且更是醫道,它不僅為我們提供治病養生的術,又為我們指明安心怡神的道;不僅只關注人的身體和疾病,也全方位關注人與心靈、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諧健康。天地人的和諧發展是我們共同追求的崇高目標,藉助中醫文化與智慧,健康可期、可求、可為、可守。
健康不僅指身體無病,也不僅指體格強壯,健康更重要的含義在於心理層面的和諧、積極與舒展。過度的心理壓力是疾病的根源,因此中醫所注重的養生之道,其關鍵是養心,養心是養生的最高境界。
一、
應對壓力之道
身為現代人,必須應對各種壓力。緊張忙碌的工作、節奏急速的生活、不斷更新的知識和資訊、繁複瑣屑的人際關係、來自外界的多重壓力正影響著我們的身心,壓力對人們的健康構成了巨大的威脅。長期的壓力不僅會對身體健康造成負面影響,更可以引發消化性潰瘍、高血壓、心臟病、腫瘤等疾病。
中醫的健康養生理論巨集大而深刻,它全面吸收了中國文化中儒家、道家、墨家乃至後來傳入的佛教等東方文化思想的精髓並予以融會貫通,因而包含有豐富的健康哲學、人生態度、美學情懷等蓬勃蔥蘢的健康元素。其中儒家文化所倡導的剛健有為的思想是應對壓力的一劑良藥。
儒家養生特點是以人與社會為核心,注重內在修養和社會實踐,強調修心與修身的重要。孔子、孟子和荀子都重視人的主觀努力和積極進取。從健康養生角度看,儒家的崇德修德是一種“養神”、“養氣”、“養浩然之氣”,而這種“養”更是一種精神的昇華。直面壓力,不退縮、不逃避,自強不息,努力為自己和社會創造和諧,這正是一種博大襟懷、一種健康之道。儒家提倡的“大同”社會,就是希望達到一種人人都可養生,人人都有養生機會。視壓力為挑戰,化壓力為動力,讓生命舒展,這是對健康更高層次的追求。
精神的問題只能求助於精神文化,中醫文化蘊含的健康氣息,儒家思想提倡的有為情懷,引領我們在壓力下茁壯。
二、 健康道法自然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自然界蘊含無限生機,是生命健康的源泉。然而,現代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幾乎忘記了親近自然,生命的活力和質量因此而大大降低。中醫文化吸取了道家的養生精髓,提倡借自然的靈光怡情養性。《素問・上古天真論》謂“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辯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道教養生注重自然恬淡、少私寡慾的生活情趣,通過精神修煉,摒去利慾,收心習靜,做到處物而心不染,以合於健康大道。莊子提出的“恬淡虛無”、“任其自然”,老子提出的“清淨無為”、“返樸歸真” 的以靜養生理念,既是一種長生方法又是一種人生境界。
陶淵明有詩云:“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自然界的美麗和生機能滋潤我們疲憊的身心,我們可以在廣博中發現它的簡樸,在細微處卻能看到它的深厚。健康並不是一件難事,我們只需用簡單的心觀照世界,過素樸的生活,就能獲得身心的自在與和諧。
三、 仁者愛人仁者壽
孔子提出的“仁者愛人”,“仁者壽”的觀點集中體現了“仁”在養生中的重要性。儒家特別注重個人道德修養在養生中的作用,主張突出個人養德的主動性,來達到道德自我完善的境界,並認為這是人們得以長壽的基本要素。從養生學的角度來看,一個人,只有具有較高的道德水準才有利於健身祛病。《論語・述而》稱“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在孔子眼中,胸懷坦蕩、心底寬廣是君子的標誌,而小人卻經常憂心忡忡。不患得患失,心胸寬廣的人才能健康長壽。
健康幸福的人活在責任和義務中,我們每個人追求的應該是貢獻自我的機會,但卻不必因為自己沒有得到相應的報酬而失望。正如《禮運篇》所說:“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我們在努力創造,但是並非為了自己佔有得更多。當我們完成了一項事務,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不要因此而沾沾自喜、渴望回報。能夠助人與付出的人是最健康、最富有的人,付出並不會使我們減少什麼,相反,它使我們的生命更加充實,更加豐美濃郁。能付出,能為社會增添助力,正是充滿力量、富有血氣的標誌。心懷感恩、無私助人是一種積極的健康情懷。一個心懷感恩的人總是記得他人的善良,珍惜世界的美好,感激自己擁有的一切。這樣,我們生命就會多一份色彩,多一縷陽光。
四、 投入創造的洪流
創造應當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主基調,創造能驅除百病、成就健康。在創造的過程中,人的精氣神得到最大程度的激發與提升,人生的本質就是創造。不斷髮展,每天達到新境界、開闢新領域,這也是人類和社會健康的標誌。在創造的過程中,歷史被不斷地推向前進,人類文明從一個高峰登上又一個高峰,社會與個人都越來越美好健康。
在創造的過程中,人們的心向著一個崇高的目標進發,自覺地辛勤勞作,全神貫注,這種勁頭、這種態度正是健康的活水源頭。當我們看到一個皓首窮經的老學者仍在辛勤地創造,仍在不倦地耕耘,他的身影是多麼令人感動。縱然年逾古稀,頭髮花白,背微駝,步蹣跚,但他卻是那麼的興致勃勃、神采煥發,沉浸在自己的領域中,陶然忘機。應當說,這是一個健康的生命,年老並非必然帶來衰弱與疾病,創造將他的生活煥發得愈加豪邁,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真正的健康來自創造的生活。“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儒家的養生觀向我們展示了一種創造情懷,健康靠我們創造。
五、 中醫勵志健康
傳承千年的中醫藥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它道法自然、大氣雍容、哲醫交融、博大精深,應當得到大發展,為人類創造大健康。鄧鐵濤教授指出“中醫是以人為本的醫學”,“仁心仁術”是未來醫學的最高精神境界。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謂:“人命至重,有貴千金”,“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如此對病家的高度同情心和責任感就是“仁心仁術”蘊涵的深厚人文關懷,“仁術”應該成為未來醫學的努力方向。
中醫文化蘊含著追求健康所需的深邃智慧,這種智慧對每個人都發出健康的勵志與感召。健康從我做起,我們應該把擁有健康當作自己的責任。呵護身體,呵護心靈,呵護自己,也就是對和諧社會的呵護。人人渴望健康,擁有健康的身心無疑是一種大幸福;世界倡導健康,健康的氛圍釀就長久的和諧與安詳;國家和社會呼喚健康,全民的蓬勃朝氣彰顯出中華民族的時代精神。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