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轉移瘤介入治療的生理學基礎
1、正常情況下門靜脈參與約70%肝臟供血,肝動脈參與約30%供血。
2、肝臟雙重血供、肝臟轉移瘤主要由肝動脈供血(sigurdson等肝轉移瘤活檢前經肝A門V灌注FUDR放射性標記發現肝A灌注明顯高於門V灌注)。
3、部分學者認為肝動脈供血為主,門靜脈供血次之。近年來研究顯示門靜脈不參與肝轉移瘤供血。
4、Lautt等觀察到肝動脈血流減少或閉塞時,肝臟有從門靜脈改變氧提取的能力。
5、選擇性或超選擇性肝動脈插管是治療肝轉移瘤介入治療基礎。
肝轉移瘤為什麼選擇介入
1、腫瘤發病上升,肝轉移瘤發病上升趨勢。
2、肝轉移瘤常合併肝臟基礎差如慢性肝病、肝損傷等。
3、肝轉移瘤全身化療療效欠佳。有報道即使5-FU聯合奧沙利鉑和伊立替康治療直腸癌肝轉移臨床療效僅20%左右。
4、部分腫瘤如:眼惡黑、類癌和胰島細胞瘤等只向肝轉移且全身化療不敏感。
5、介入治療方法多:灌注化療、栓塞、門靜脈化療、無水酒精、粒子植入、射頻消融等。
6、介入治療為區域性灌注高濃度化療藥物並栓塞,減少化療藥物所致全身毒性反應。
介入灌注化療與靜脈化療區別
灌注全身化療
區域性濃度高區域性濃度低
首過效應無
栓塞―缺血/氧無
區域性存留時間無
栓塞化療協同無
副作用小大
大劑量小
一、肝轉移瘤介入化療(HAI)
肝動脈介入化療的方法是經皮動脈穿刺插管至腫瘤供血動脈,利應藥物濃度時間效應給予化療,從而提高靶腫瘤區域性藥物濃度和延長藥物與腫瘤的接觸時間。研究證實經動脈插管至腫瘤部位注入抗癌藥物,到達腫瘤組織內的藥物濃度比一般周圍靜脈給藥或口服給藥要高出10~30倍療效因而提高,全身的毒副反應明顯減輕。
化療藥物選擇
常應抗腫瘤藥物的劑量為:
5Fu1000-1500mg,DDP60-100mg,MMC10-20mg,ADM40-60,EADM40-80mg,VP-16200-500mg;VCR1-2mg,CBP300-500mg,BLM10-40mg,BCNU100-300mg,DTIC200-800mg,CTX500-800mg,HCPT20-40mg,JZ1.4-1.8,草酸鉑150mg-200mg。
應根據腫瘤病理性質,對藥物敏感程度以及病人的耐受量選擇藥物品種及用量,以聯合化療為主,具體原則如下:
(1)每個化療藥物單獨用應具有一定的療效;
(2)各種化療藥物的作應機理互補相同,毒性作用互補重疊;
(3)根據病人情況使每種化療藥物都達到最大耐受量;
(4)化療藥物必須被肝臟快速清除(高首過清除率),肝臟藥物濃度較體迴圈高30-100倍,高劑量時更加有效。
二、肝轉移瘤化療栓塞(HAE)
常用栓塞劑種類:
(1)碘油:碘油經動脈注入後,正常組織內數天可消失,而在腫瘤組織內產生“油栓”並長期滯留,時間為數月至1年一上,因而可以混合抗腫瘤藥物行導向化療,標記上同位素進行內放射治療。
(2)明膠海棉:是一種中效栓塞劑,臨床多製作成粉狀、顆粒或條狀,可栓塞不同直經的動脈,具有中心栓塞作用。7-21天可被吸收,可多次重複栓塞。
(3)微球栓塞劑:指直徑50-200um栓塞顆粒,臨床多為含化療藥物的微球,用於栓塞血管此種栓塞劑必須超選插管後栓塞,否則可出現嚴重併發症。
(4)彈簧圈:為永久性栓塞物,臨床常用鎢絲圈、絨毛鋼絲圈等,主要用於動脈主幹栓塞,單獨使用效果不佳,多在碘油或明膠海綿栓塞的基礎上使用。
(5)無水酒精:為長效栓塞劑,易造成微小血管內膜損傷、血液中蛋白變性形成凝固性混合物栓塞。
另外TH膠、白芨粉、鴉膽子油、瓷粉等均在臨床研究試用中。
Takayasu等臨床研究栓塞與腫瘤壞死療效觀察
栓塞劑主瘤壞死率(%)子灶壞死率(%)
超液態碘化油00
超液態碘化油+ADM136
超液態碘化油+ADM
+明膠海綿8353
栓塞術注意事項
1、栓塞前應進行選擇性和超選擇插管,導管儘量插入腫瘤供血支。
2、栓塞前行動脈造影,瞭解腫瘤血供及有無動靜脈瘻。
3、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栓塞的方法及栓塞劑的用量。
4、栓塞劑與造影劑混合注入,以便監視流向和速度,判斷栓塞的程度。
5、注入無水酒精時最好用帶球囊導管以防返流。
6、栓塞過程中要密切觀察患者,及時處理栓塞反應。
7、栓塞後造影留X光片,以作複查、隨訪。
適應症及禁忌症
【適應症】
(1)各種富血管肝臟轉移瘤。
(2)肝轉移瘤及原發病灶術前姑息性治療。
(3)術後或化療不敏感轉移瘤
(4)腫瘤的破裂出血。
(5)腫瘤的動靜脈瘻。
【禁忌症】
(1)不能選擇性靶動脈插管者。
(2)栓塞後可能造成某重要器官功能衰竭者。
(3)嚴重惡病質者。
病例1:肺腺癌肝轉移介入
病例2:胃癌癌肝轉移介入
介入治療後
介入過程
病例3:賁門癌肝轉移
介入治療後
介入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