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血管外科 主任醫師 崔世軍

  沿淺靜脈走行出現條索狀物或硬結,並伴有紅腫、灼熱、疼痛或壓痛,急性期後,索條狀物變硬,區域性面板色素沉著,以上症狀見於血栓性淺靜脈炎。血栓性淺靜脈炎是臨床上的常見病,並且可以引起顯著的不適和功能受限,雖然這是一個良性、自限性疾病,但能復發並持續存在。文獻報道,血栓性淺靜脈炎的病例中,約11%血栓蔓延而導致深靜脈血栓形成。且可以遷徙性地在人體各處交替發病。
  血栓性淺靜脈炎的發病原因
  1、血流緩慢淤滯。肢體活動減少或活動受限,血流緩慢,凝血因子濃度增高,長期臥床,肌力降低,對血管壁支撐力減弱,血管受壓,導致血液迴流不暢而誘發。
  2、機械損傷如長期反覆靜脈穿刺、置管,輸注各種刺激性強的高滲性溶液。不正當的固定方法。穿刺部位未固定牢靠,造成針管的滑動。選用的導管管徑太粗,刺激血管壁。穿刺部位太靠近關節處,由於關節活動造成針管與血管壁不斷地摩擦而產生機械性脈管炎的發生。
  3、手術外傷、燒傷、心肌梗死、輸血、腫瘤等導致高凝可誘發。
  4、血管壁彈性降低。如高齡、吸菸、糖尿病、肥胖、肢體水腫、心衰等也可誘發。
  淺靜脈血栓最常見的病因與淺靜脈置管,刺激性藥物,感染等造成的靜脈內膜損傷有關;也可因血液淤滯常發生在曲張的淺靜脈;部分病例存在抗凝血酶Ⅲ,蛋白C和蛋白S的異常;口服避孕藥和妊娠也可能與血栓性淺靜脈炎發病有關,但尚無確切證據,此外,某些惡性腫瘤如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和膽管癌等,已證明能夠釋放一些促凝物質,可併發血栓性淺靜脈炎,目前沒有相關內容描述。

  發病機制
  1、損傷後血栓性淺靜脈炎損傷後血栓性淺靜脈炎通常發生在肢體遭受直接外傷後,沿著靜脈走行的相應區域出現觸痛性條索狀物,因靜脈損傷後皮下出血,常可見到皮下瘀斑,損傷後血栓性淺靜脈炎也常發生在靜脈穿刺注射的部位,多數因注射刺激性或細胞毒性藥物而引起,這是目前血栓性淺靜脈炎最常見的型別,經靜脈腔穿刺置管本身發生血栓性淺靜脈炎者較少見,臨床上表現為穿刺注射部位出現紅腫和疼痛,通常持續數天或數星期,有時需要數月才能完全緩解。
  2、血栓性淺靜脈炎常發生在下肢曲張淺靜脈腔內,血栓可以沿大隱靜脈向上或向下蔓延,或者發生在非大隱靜脈主幹的曲張靜脈分叉部位,除部分繼發於損傷外,相當一部分常沒有任何誘因,血栓性靜脈炎常表現為靜脈曲張部位出現有觸痛的硬結,其周圍常有紅斑,極少數情況下,如果血栓反應蔓延至踝部靜脈壁和面板,可能發生顯著皮下出血,基於細胞周圍的炎症反應和細胞因子的合成和釋放,血栓性淺靜脈炎多發生在靜脈淤積性潰瘍附近的靜脈曲張部位。
  3、1932年,DeTakats提出手術後,注射治療後,損傷或放療時,以及靜脈曲張中的隱匿性感染,是發生血栓性靜脈炎的重要因素,血液中L型或其他非典型細菌型別可能在疾病發生中起重要作用,另一種感染性血栓性靜脈炎的特殊型別是膿毒性靜脈炎,膿毒性靜脈炎通常發生在長期應用靜脈內建管輸液後,以靜脈內化膿為其特點,常與膿毒敗血症有關,這是一個嚴重的,甚至是致命的併發症。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