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區腫脹疼痛是肛管直腸周圍膿腫的主要症狀。檢查時可見肛門區域性紅腫,壓痛及痛性硬塊。如何有效預防和治療肛門區紅腫及痛性硬塊呢?
積極防治便祕與腹瀉便祕時積存在直腸內的糞塊易堵塞肛隱窩致急性肛隱窩炎,最終將形成肛周膿腫。此外,大便乾燥硬結,在排便時易擦傷肛隱窩引起肛周感染。腹瀉日久,也可刺激肛隱窩發炎,稀便也易進入肛隱窩,誘發肛周感染。因此防治便祕和腹瀉對預防肛周膿腫和肛瘻形成有重要意義。
非手術治療
1、全身使用抗生素主要是針對革蘭陰性桿菌和厭氧菌。一般使用氨基糖苷類和青黴素類加甲硝唑或林可黴素,後二者對厭氧菌的療效較好。
2、通便。肛周膿腫時常伴便祕,通便可減輕排便時的症狀。
3、臥床休息,靜脈補充能量及維生素。
4、區域性療法。如理療、外敷中藥或用抗生素作區域性注射等。
手術治療
肛周感染除非是早期,否則一般治療難以奏效。因此手術治療實際上是治療肛周感染的主要手段。有學者認為手術切開對治療肛周感染並不存在時機問題,因為切開不僅僅可以排出膿液,還可以對並不完全化膿的化膿性感染有減壓引流作用,有利於炎症的消除。也有學者對時機問題作出這樣評價,認為多半是治療醫師對本病診斷不清和手術切開技術沒有把握的託詞而已。喻德洪等認為所謂時機問題實際上還是存在的,這是因為並非所有肛周感染一旦發生就需手術切開,這裡還有個體化問題。以下幾點可作為手術切開時的參考:①感染症狀持續2~3天經治療無好轉或進一步加重,此時膿腫往往已開始形成,即使無波動感也應考慮切開;②經穿刺抽出膿液者;③感染處有波動感者;④深部膿腫B超或CT提示有液化者。
手術切開的原則是排出膿液,清除壞死組織,保持引流通暢。不同部位的膿腫,其手術操作不盡相同。
1、肛周皮下膿腫
切開方式有2種,可在區域性麻醉下進行。①單純膿腫,做放射狀切口,排出膿液,沖洗膿腔,示指伸入膿腔分離間隙,最後放置碘仿或凡士林紗布條作引流;②膿腫與肛隱窩相通,膿腫切開後應用探針仔細尋找內口,敞開引流,如內口較深可同時行掛線治療。
2、坐骨直腸窩膿腫
手術一般在骶麻下進行,穿刺抽得膿液後,距肛門約2.5cm作一前後方向的切口,切口要求有足夠的長度,伸入示指分離膿腔間隔,置油紗布條引流。
3、骨盆直腸間隙膿腫
手術切口如同坐骨直腸窩膿腫,術者用彎血管鉗經坐骨直腸間隙穿過肛提肌進入膿腔,手指分開肛提肌纖維,膿腔內建入膠管引流。也可採用直腸內徑路,用窺器顯露膿腫部腸壁並切開,置入蕈狀導尿管。術後用抗生素液沖洗膿腔,3~5天后拔除引流管。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