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那麼多誘人的甜食在等著我們,我們又應該如何才能做到“吃糖也不蛀牙”呢?接下來,就跟大家一起聊聊“糖和齲齒的前世今生”!
糖的概念
糖,不僅僅是指糖果,而是糖類物質的總稱,人體三大主要營養素之一,是人體熱能的主要來源,糖供給人體的熱能約佔人體所需總熱能的60~70%,除纖維素以外,一切糖類物質都是熱能的來源。由於其由碳、氫、氧元素構成,在化學式的表現上類似於“碳”與“睡”聚合,故又稱之為碳水化合物。
同時由於糖擁有極具誘惑力的“甜味”,使糖這一物質上升到了更高的精神層面,是人類不可或缺的物質之一,所有人都無法拒絕。
糖的分類
從化學的角度,我們根據結構,將糖分為單糖、低聚糖(寡糖,含2-10個單糖分子)、多糖、結合糖和糖的衍生物。
下面我們從飲食和齲齒的角度說明三個重要的概念:
遊離糖——經過人工(加工者、廚師或消費者)新增到食物中的所有單糖或者是雙糖,包括蜂蜜、糖漿、果汁、水果提取液。
可發酵碳水化合物——遊離糖、果聚糖、可發酵的寡糖、高度精煉的澱粉。
糖醇——糖的衍生物,不被口腔中微生物利用,又不使口腔pH降低,反而會上升,所以不腐蝕牙齒,是防齲齒的好材料。
齲病的發生發著過程
齲病(蛀牙)是一種慢性、終身累積進展性的疾病。在我們攝入可被細菌發酵的碳水化合物(蔗糖、果糖、葡萄糖等)之後,被口腔中的細菌(變異鏈球菌、乳酸桿菌)發酵後、開始產酸(pH從中性迅速下降到5.0甚至更低),從而導致牙齒結構的持續脫礦,結構的破壞,進而形成齲齒。
糖與齲病的關係
由於齲齒的形成過程涉及到其他的碳水化合物和攝入碳水化合物的頻率、口腔微生物、酸、不同牙齒的結構特徵、唾液流量、氟化物的使用,因此在專業上我們稱齲病是一種多因素疾病。
然而,那些攝入蔗糖後大量繁殖的產酸菌其實本來在人類的口腔中就是普遍存在的。(只有在糖類的存在下才可以激發他們大量粘附、增殖,產酸)其他的因素只是改變了糖類致齲的速度。
因此是糖類啟動了齲病的過程,有了糖類才有上述的各種影響因素,所以我們將齲病稱為一種多因素致病的的疾病會影響我們對齲病的理解以及人們尋找致齲的主要原因,從而影響我們預防齲病的思路。
沒有糖,其他的致齲因素都不將成立,齲病將不會發生。
科學吃糖的建議
1.儘可能減少遊離糖的攝入,包括蜂蜜、糖漿、果汁等。
2.在控制總量的同時,減少吃糖次數,在總量相同的情況下,一次吃完比分多次吃完,對牙齒的損害越小。
3.在控制和減少遊離糖的同時,不能忽視果聚糖、可發酵的寡糖、高度精煉的澱粉等也被細菌利用產酸導致齲齒。
4.吃糖(確切的說應該是可發酵碳水化合物)的時候,增加含纖維素豐富的食物,AZzDFLKJHGFDA
為滿足對甜味的需求,提倡使用糖的替代品,如木糖醇。
5.不要睡前吃糖,吃完糖後儘快漱口刷牙,將口腔中殘留的糖分降到最低。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