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食以較長時期食慾不振、見食不貪、食量減少、厭惡進食、甚至拒食為特徵。
1、診斷要點是:
⑴食慾不振、食量減少、食後脘腹作脹、晨起噁心嘔吐、或有腹痛、大便幹稀不調等症狀持續2個月以上;
⑵身體偏瘦,但體重在正常均數的90%以上,可有面色少華不紅潤,頭髮偏幹少潤澤,但精神尚好,活動如常;
⑶排除慢性腸炎、心肌炎、肝炎、胃炎、腎炎、結核病等疾病及藥物因素所致的食慾不振;
⑷血液或頭髮化驗檢查可見鋅、銅等微量元素低下;
⑸有餵養不當、飲食失節、飲食偏嗜史,或有病後體虛而失於調理的病史。
2、引起厭食的主要原因有:
⑴餵養不當,主要是家長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片面給予高營養或滋補食品,勉勵甚至強迫孩子進食,超過了孩子的消化能力,日久則消化功能減弱;
⑵病後失調,特別是腹瀉、肺炎、反覆呼吸道感染等耗傷氣陰,造成脾胃受納運化功能失常;
⑶先天不足,如多胞胎、早產兒、低體重兒等胎秉怯弱,脾胃功能不足;
⑷任性偏拗,嬌生慣養,食不定時,缺乏規律,恣其所好,偏食零食,造成脾胃損傷;
⑸心理因素,有的家長經常在飯桌上批評孩子,造成孩子食慾不振;還有的孩子受家長減肥瘦身的影響,不敢吃飯,害怕發胖,而厭食拒食。胃主受納,脾主運化,無論何種原因引起,都導致脾胃功能失調,影響飲食物的受納和運化,進而造成厭食。
3、防治厭食有多種方法:
⑴找出厭食原因,採取針對性措施。家長應掌握正確的餵養方法,按兒童年齡給予品種多樣、容易消化的食品,糾正不良的飲食習慣,少食肥甘厚味之品,不要勉強孩子進食;注意精神護理,讓孩子有良好的情緒,增強食慾,不要在飯桌上批評孩子;
⑵胃喜為補,先用孩子喜歡的食物來誘導食慾,再按生長髮育的需要補給;
⑶現代研究認為,厭食與體內鋅等微量元素缺乏有關,補鋅治療有部分療效;
⑷推拿捏積療法、耳穴壓豆療法也有一定效果;
中醫治療厭食的基本原則是調理脾胃,因脾健貴運不貴補,故以健脾助運為主,常用蒼朮、白豆蔻、枳殼、陳皮、藿香、砂仁、菖蒲等藥調暢氣機,運脾開胃,一方面中藥本身就含有豐富的鋅等微量元素,另一方面中醫藥能調整脾胃消化功能。
4、根據臨床表現辨證施治:
⑴除食慾不振、不思乳食外無其他症狀,若勉強進食則食積不化、脘腹飽脹者,多屬脾失健運,脾胃不和,常用調脾散、曲麥枳術丸加減,或用健胃散運脾和胃,開胃進食;
⑵有食慾不振、食量減少,又有大便稀溏、或夾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或精神不振、面色萎黃、容易出汗者,多屬脾胃氣虛,常用異功散、參苓白朮散、小兒啟脾丸加減,或用小兒調胃散健脾益氣,開胃進食;
⑶食慾不振,胸脘痞悶,噁心嘔吐,或大便稀溏,肢重懶倦,舌苔白厚膩者,多屬痰溼阻滯,氣機不暢,常用香砂平胃散、五加減正氣散化溼行氣,開胃進食;
⑷素體陰虛、或患熱病日久傷陰,不欲進食,或食少飲多,舌紅少津,舌苔花剝、少苔或無苔者,多屬脾胃陰虛,常用養胃增液湯、益胃湯加減以生津育陰,開胃進食。
⑸邪熱犯胃、過食辛辣,偏食肥甘肉食,食慾不振,食量減少、大便乾燥,舌紅苔黃厚者,多屬胃熱偏盛,常用千金地黃丸、連茹平胃散加減以清洩胃熱,開胃進食。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