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心血管專科 主任醫師 胡世雲

  六味地黃丸

  【組成】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牡丹皮、茯苓

  【江湖地位】被譽為補陰方藥之祖。最早由宋代著名兒科醫家錢乙,記載於其編著的治療兒科疾病的《小兒藥證直訣》中。

  原有八味藥,錢乙去掉兩味,就成了小兒藥。錢乙是誰?他是宋朝的大名醫,官至太醫丞,被宋神宗皇帝賜給紫衣金魚袋。

  他由姑姑和姑父養大,他的姑父是個鄉村醫生,兒時的錢乙看到小孩子生病難受時,他自己也跟著難受,姑父看了後,便給了錢乙一本專門治療小孩病痛的醫書《顱囟方》,並告訴錢乙,小兒的病難治。“因為小兒沒法自己說清病情,還不配合診脈,所以不好診斷。

  還有,他們的臟腑嬌嫩,用藥稍微錯一點就會釀成大禍,所以大家說:寧治十大人,不治一小兒。”當晚,錢乙下定決心:一定要給天下的小孩子治病!從此,錢乙白天和姑父出去診病,晚上在家裡苦讀醫書。學習《傷寒論》等經典的同時,更著力專心學習《顱囟方》。

  至他二十幾歲時,已經是小有名氣的兒科醫生了。有一年,他治好了宋神宗的姊妹長公主的孩子,長公主特別高興,授予了錢乙翰林醫學的職位。沒過多久,宋神宗的九兒子病了,太醫們怎麼治也治不好,結果,長公主推薦了錢乙。錢乙給治好了,宋神宗大喜,便封錢乙為太醫院太醫丞,賜紫衣金魚袋。太醫丞是太醫院院長的副手,相當於副院長,紫衣金魚袋是三品以上的官員的標識,在北宋,醫生一般是沒有資格佩戴的。可見,宋神宗對錢乙的重視。

  至此,上至皇親國戚下至百姓人家,都請錢乙來問疾。有一天,錢乙和弟子閻孝忠正在治病,有位大夫帶了錢乙開的一張兒科方子來“討教”,嘲諷地問道:“錢太醫,仲景醫書中所載的八味丸,你這方子好像少開了附子、肉桂兩味藥,大概是遺忘了吧?”錢乙笑著作答:“仲景這個方子,是給大人用的。孩童純陽之體,我認為可以減去肉桂、附子這兩味,而製成六味地黃丸,免得孩童吃後過於溫熱而適得其反。”這位大夫聽了,恍然大悟。閻孝忠立即記下老師的話,並編入《小兒藥證直訣》一書。

  治小兒發育不良,補而不膩

  此方由《金匱要略》所載的崔氏八味丸化裁,去掉肉桂、附子。主要治小兒的“五遲”、“五軟”。

  五遲包括立遲、行遲、語遲、發遲、齒遲;五軟包括頭項軟、口軟、手軟、足軟、肌肉軟,均為小兒生長髮育不良表現。小兒的生長髮育與中醫所講的腎、肝、脾關係尤為密切。

  腎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人能站立行走,需要筋骨肌肉的協調運動。若肝腎脾不足,則筋骨肌肉失養,可出現立遲、行遲;頭項軟而無力,不能抬舉;手軟無力下垂,不能握舉;足軟無力,難於行走。齒為骨之餘,若腎精不足,牙齒遲出。若腎氣不充,血虛失養,可見發遲或發稀而枯。言為心聲,腦為髓海,若腎精不充,髓海不足,則言語遲緩,智力不聰。脾開竅於口,又主肌肉,若脾氣不足,則可見口軟乏力,咬嚼困難,肌肉軟弱,鬆弛無力。

  六味地黃丸便從肝、脾、腎三個臟腑出發。以熟地黃滋陰填精為主,山藥健脾胃,山萸肉,養肝澀精。可只滋補恐怕會造成人體的陰陽失衡,便有三味藥以平衡前三味。澤瀉祛腎之溼濁,使熟地滋而不膩;丹皮清瀉肝火,並抑制山萸肉之溫;茯苓滲溼,以助山藥健脾,這樣補中有洩,使補而不膩,祛邪而不傷正。

  地黃湯,治疥瘡

  《庭訓格言》曾記載,康熙御賜地黃湯,治療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疥瘡的故事。六味地黃湯本並非專門治疥之方,那它又何以治癒了曹寅的疥瘡呢?

  曹寅時任江寧織造,生活放蕩,常混跡於秦樓楚館之地,身患疥瘡兩月未愈,臥床不起。康熙深知,曹寅必有腎陰不足之候,以致疥瘡難愈,故親賜“六味地黃湯”,曹寅遵旨服藥,疾病旋即痊癒。為躬謝康熙賜藥,曹寅親書:“臣今歲偶感風寒,因誤服人蔘,得解後,旋復患疥,臥病二月餘,幸蒙皇恩,命服地黃湯得以痊癒。日下服地黃丸,奴身比先覺健旺勝前,皆天恩浩蕩,重賜餘生。”

  不是保健藥,別濫用

  六味地黃丸被後世醫家推崇為滋補肝腎之陰的代表方劑。北宋時,民間把老醋、久熟地、六味地黃丸視為居家“三寶”。清代養生學家石成金,在所撰《成生祕訣》中寫道:“若是舟旅,飲食早吃不便,可帶六味地黃丸。”但如今,對六味地黃丸的認識更加全面。並不適合所有人服用,尤其不能當營養藥、保健藥長期服用。普通百姓不辯寒熱虛實,恐怕濫用。

  因此,用藥之前應先諮詢醫生:有沒有腎虛,是腎陽虛,還是腎陰虛?該不該服用六味地黃丸?服多長時間?避免盲目用藥以造成身體不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