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情感障礙科 主任醫師 苗國棟

  對於部分精神障礙患者,醫生會建議讓他們住院治療,很多家屬特別是父母很難接受這樣的建議,也難以接受讓患者住院的現實。他們往往有以下一些顧慮:我的孩子病情並沒有那麼嚴重,不需要住院治療;我的孩子如果住院了,會對他的心理產生很大的創傷,成為以後人生經歷的一個陰影;我的孩子很多時候是正常的、理智的,並非那種有嚴重危險行為的患者,住進精神科病房很可能會受到其他有危險行為患者的攻擊或危害;我的孩子年齡較小,也很單純,與這麼多年齡比他大的患者一起住院,可能會學會一些不良習氣,受到其他患者的不良影響。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其實,患者家屬上述顧慮主要是建立在精神科病房內的患者都是嚴重的精神病患者這個認識之上的。他們覺得,我的孩子病情沒有別人那麼重,一則不需要在那樣的環境住院治療,二則住院環境條件艱苦,我的孩子肯定適應不了那樣的環境,再造成病情加重豈不是雪上加霜?

  顯然,只有回答了“什麼樣的患者需要住院治療以及住院患者的安全保障如何”和“住院治療對這些患者的真正益處有哪些”這樣的問題,或許才能打消他們的顧慮,使他們能夠更理性地面對讓患者住院治療這樣的建議。

  儘管上述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但根據精神病學的基本原理,我認為以下的回答應該能夠讓多數患者家屬接受。

  對於絕大多數患者而言,住院治療並非唯一的選擇。但是,對於那些無論是由於什麼原因引起的伴有嚴重的思維、情緒和行為問題,隨時可能會因這些問題出現危害自身生命財產安全,或危害他人生命財產安全的危險時,這樣的患者一般而言就屬於必須住院治療的患者。這些患者基本符合我國《精神衛生法》認可的非自願住院的標準。此外,還有另外的一些精神障礙患者,儘管他們沒有前述患者那樣的危及自身或他人生命財產安全的思維、情緒和行為問題,但是他們若不能住院治療,就只能長期脫離社會,自我禁錮在相對狹隘的家庭環境中,或整天面對電腦或手機這樣的電子產品或沉迷與網路活動等,最終會使患者喪失迴歸社會、恢復和重建社會功能的機會,成為精神殘疾者。對於這樣的患者,儘管《精神衛生法》並未提及這些患者是需要治療或是否需要採取住院治療的形式住院治療,但這些患者若能接受住院和相應的規範治療,病情會有很大改善,甚至有痊癒的可能。當然,他們走向精神殘疾的風險就會降低。

  因此,在一般精神病專科醫院的封閉式病房裡,絕大多數住院治療的精神障礙患者就是這些患者。儘管第一類患者在院外可能存在著危及自身或他人安全的風險,但住院後的環境以及經過相應的治療後,這些患者的情緒和行為都會在較短時間內得到改善,不會再對其自身或他人的安全構成任何威脅。第二類患者多數都是以顯著的自我封閉為特徵,與環境缺乏積極接觸,對其他患者的安全沒有任何威脅。所以,我們認為,任何精神障礙的患者,若病情確實需要住院治療,其基本安全是肯定可以得到足夠充分的保障的。

  我覺得,更需要強調的是,住院治療對於精神障礙的治療有著非住院治療無法比擬的優勢。

  首先,住院治療有最安全的治療環境。由於患者在住院環境內接受全天候的精神科醫護人員的醫學觀察與治療,所有的治療措施都有嚴格的操作規範制約,不存在治療不規範的問題。由於是在嚴密的醫學觀察之下,對患者實施的藥物治療的藥物種類、劑量和用法都會更有利於患者病情的儘快改善。例如,服藥的劑量會比門診治療劑量大一些、調整藥物劑量的節奏也會快一些,這樣的措施顯然有利於患者的病情儘快改善。而且,對於可能出現的藥物副反應,醫護人員也會採取針對性強的觀察措施和解決辦法,避免患者承受不必要的痛苦。住院的安全環境還體現在對患者的保護性醫療措施,如對於有顯著的興奮躁動患者的保護性約束和鎮靜藥物的持續使用,有助於降低患者因興奮躁動帶來的傷害自身或他人的危險。

  其次,住院治療還有助於改進患者對自身疾病狀態的認識,進而更容易接受病人身份和角色,並積極接受治療。精神障礙患者通常都存在著程度不等的自知力缺損的問題,即患者既不能察覺和認識其病態思維、情感和行為的異常性、病理性,也不能察覺其社會功能損害的嚴重程度,當然也不能接受他人對其精神活動異常的評定,更不能接受他人建議找醫生診治乃至住院治療的建議。正是這方面的病理心理改變,才使得讓患者就診和接受治療難於上青天。當患者住院治療後,一方面住院環境使其有機會以旁觀者而非當局者身份觀察並評價其他患者的異常言行,會引起其對比和反思,更容易意識到自己症狀的病態性質。另一方面,那些病情已經改善的患者也會以“過來人”的身份指出患者病態言行的異常之處,加之這些患者的現身說法,患者也較易於認識到自己症狀的性質。得益於以上兩方面的影響,住院治療的患者對治療的依從也會更好。

  第三,住院治療的治療更規範、更全面。精神障礙患者在其住院治療過程中,不僅能夠接受正規的藥物和包括重複經顱磁刺激和無抽搐電驚厥治療在內的物理治療,而且還有機會接受醫院專門安排的心理治療和康復治療。正規的藥物治療不僅包括了合理的藥物種類和劑量,還包括了相對規範的服藥時間和服藥方法,例如有的藥物一定要在餐中服用才有最佳的生物利用度,有的藥物一定要在餐後服用才可以避免相應的副作用。而接受門診治療的患者,就很難保證能夠嚴格遵從醫囑,每次都能正確地服藥。當然,其他諸如經顱磁刺激、電驚厥之類的物理治療的治療方案、治療次數、治療時間等,住院患者也更容易按照病情需要來安排。這些規範的治療措施不僅有利於患者的病情儘快得到控制,還有利於患者獲得最佳的療效。住院期間接受正規的心理治療和康復治療對於患者的全面康復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四,住院治療的環境更有利於患者的心理髮展和成長。儘管在患者家屬看來,精神病專科醫院的住院環境似乎較為惡劣,但這樣的住院環境對患者的心理髮展和成長卻有獨一無二的作用。由於當代青少年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而且中國人養育後代往往更容易走向“嬌寵”和“溺愛”的道路,即使是沒有發生精神障礙的青少年也都或多或少地有著心理成熟程度較差、建立良好人際關係和維持良好合作關係的能力較差的缺點,這些患病的青少年的問題更為嚴重。由於是獨生子女,自幼就是全家長輩和父母嬌寵的“小皇帝”,沒有機會學會與人平等相處,在成長過程中必然會忽略他人的態度和感受。因此,這個年齡段的患者在人際交往中普遍顯得不太主動、自私、冷漠,並缺乏相應的自律。因為在住院環境中絕大多數患者都是這一年齡段的青少年,這些共性的缺陷使得他們之間會頻繁地發生人際關係的矛盾或衝突。在發生衝突和解決衝突的過程中,無論是否有醫護人員的參與,這些患者都會發現對方和自己的某些問題或缺陷,進而學會改變自己的這些行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患者們學會了將心比心、學會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在後來的人際交往中會受益無窮。此外,當代青少年由於受到父母和其他長輩的過度保護和溺愛,普遍有生活自理能力不佳和“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懶惰特徵。而在住院治療的環境中,生活自理能力是基本的能力,無論是患者自發的學習還是由護理人員指導下的學習,患者都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生活自理能力。

  而且,值得強調的是,由於受社會影響和在家庭養育過程中的疏忽,當代青少年普遍存在著規則意識淡薄的特徵。這一點在精神障礙患者身上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在住院治療期間,由於有醫院特定環境限制和醫護人員管理病房秩序的要求,患者們在住院期間逐漸學會了遵守那些有益於其更好適應社會的規則,也就逐漸建立起較好的規則意識。

  我們經常聽到患者父母在患者出院後首次複診時發出“這個孩子住院後懂事多了,勤快多了,有人情味了”的感嘆,並後悔自己沒有讓其子女在患病後儘早住院治療。

  當然,精神障礙患者住院治療的益處遠不止上述幾個方面,例如在住院環境中與同齡人建立起友誼的經歷有助於其迴歸社會後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在住院環境中學會忍耐自己當前願望不能儘早滿足的痛苦有助於患者補上延遲滿足訓練不足的缺陷,使患者能夠在未來有承受更大的痛苦和挫折而不致精神崩潰的能力。

  正是由於有以上這些優勢,我們認為對絕大多數患者而言,住院治療對其精神障礙的治療和康復也有著門診治療無法比擬的效果。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