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內科 主任醫師 張希忠

  談談治療誤區

  面癱簡單分為“中樞性面癱”和“周圍性面癱”。

  所謂中樞性面癱指的是顱內病變影響到面神經導致面部肌肉運動障礙。最常見的原因是腦的血管性病變,例如腦梗死。此型臨床多見。這種面癱患者多伴有舌肌癱瘓,臨床可見患者面、舌癱同時出現。

  這裡此次重點討論周圍性面癱。

  周圍性面癱臨床常見,有時一天門診即能遇見若干病例,以青、中年居多。偶遇見最小的患者年僅三歲。

  周圍性面癱又稱為“面神經麻痺”“Bell氏麻痺”“面神經炎”等等;民間俗稱“吊斜風”。

  究其病因,西醫學認為是病毒感染面神經而發病,中醫學則認為乃由虛邪賊風侵襲絡脈,氣血閉塞,經絡不通而致面肌癱瘓,臨床追問病史,患者多述及有面部受涼和吹冷風史,但也有病因不明,睡覺醒來感覺口角流涎而就診者。

  本病多急性發作,半數以上24至48小時即可面神經嚴重麻痺。患者表現為患側額紋消失、眼裂擴大、眼瞼不能閉合或閉合不全、不能做皺眉動作、患側鼻脣溝變淺、口角下垂偏向健側、鼓腮不能或者患側鼓腮漏氣等,部分患者可伴有聽覺改變、也可伴舌前部2/3味覺障礙及耳痛,聽覺過敏等症狀。

  以現代醫學觀點針對其病因病理,早期應以減輕面神經水腫,防止其脫髓鞘病理改變,抗病毒治療為主;同時改善患側面部的血液迴圈,促進肌肉運動,使其儘早康復。

  中醫則以驅風外出,活血通絡治療為原則。

  對本病治療臨床多見亂象,缺少規範化操作,更有社會人士針對“有病亂投醫”,做廣告宣傳牟利,使不少患者失去治療良機,留有後遺症,造成終生遺憾。

  亂象一:貼膏藥治面癱

  患者來診前約有十分之一找野醫貼過膏藥,可見民間對面癱治療盲從者甚多。不少患者來診時面部紅腫甚至已經大片皮損,仍然捨不得把膏藥揭去。究其原因,估計膏藥內含有類似於“芥子”的刺激物如常用的白芥子、黃芥子等等。

  筆者也曾遇到某部隊診所把口腔內患側粘膜劃破,敷以芥末以刺激之,患者痛苦異常,且留有後遺症機率加大,也曾查過文獻,但終不知該醫者基於何種理論而對患者如此施治?

  貼膏藥治病屬中醫外治法之一,合理應用效如拊鼓;也有種利用面板刺激藥物外治時令患者皮膚髮泡,也叫天灸,對許多痼疾有時可取良效。

  但是人之面部需時時面對世人,人們恨不得都把自己的面部整理的“很有面子”,假若在面部用藥令其發泡留有色素沉著或者瘢痕,那就犯了醫家大忌,不僅病沒治好,還造成患者毀容,其罪過不小!所以在面部外敷以有強烈刺激性的自治“膏藥”,不僅理論上不允許,講不通,這些野醫若無證行醫那可是觸犯刑法的。

  令人遺憾的是若有十人貼膏藥,一人僥倖自愈,則這一人到處大肆宣傳,成了該醫之託,那九人雖無效甚至留有毀容患者後遺症,也就自認倒黴,默默地“隨他去吧”,此乃國人之悲哀!

  亂象二:針刺越早越好,而且是針刺加電刺激。

  扎針灸實際上是兩個概念,即針和灸法。現民間多采用針法,也就是扎“幹針”。

  鍼灸確實對某些疾病有效,例如某些疼證,因為扎針後體內能分泌一種叫內啡肽的物質,有很好的提高痛域作用,所以鎮疼效果較好,但是對一些神經缺損造成的疾病效果就不盡人意。還是說面癱吧。面癱是面神經炎症性改變,是由於面神經的傳導作用障礙而致,其病理改變早期是以“面神經組織水腫為主”,後期可能出現所謂的脫髓鞘作用,留有後遺症也是面神經功能缺損造成的面神經支配的肌肉不能運動,所以就出現眼瞼閉合不全,嘴歪等等,甚至面肌痙攣。

  假若疾病早期在面神經分佈區域給予強烈刺激,極有可能加重神經的水腫,也有可能加速其脫髓鞘病理改變,這樣留有後遺症的機率就可能增加,這在臨床實踐中屢見不鮮。所以在面神經炎早期不宜給予強烈刺激,像是在面部扎針尤其是加用電刺激更是不宜。至於那種扎針放血拔火罐更不可取。

  遺憾的是現在某些庸醫野醫對此不僅不做深入研究,還以此炫耀之,國家也缺少此類法度,致使患者利益受損。

  在疾病早期其治療原則是:

  儘可能減少面神經水腫,消除水腫;適當應用神經安撫藥物,因為該病有自愈性,假若治療得當,三至四周可痊癒。

  早期可採用穴位按摩方法,既避免造成面神經繼發損傷,又能加速神經功能恢復。筆者臨床實踐中發現治癱新穴“健正穴”,已經發表於中國鍼灸雜誌,不妨一試。

  當然該病早期並非禁止鍼灸治療,鍼灸治病原則之一就是循經取穴,避開面部穴位,尋找患者遠端穴位例如“合谷”“絕骨”“崑崙”等等,給予針刺,既能避免造成面神經末梢損傷,又能達針刺治病目的,何樂不為?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