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介入科 副主任醫師 毛穎民

  有的人覺得,瘀是體內的垃圾,人人都會有,時刻會產生,就算這次把瘀祛除了,沒多久身體還是會自己產生瘀,沒什麼大不了的,最多引起個小毛小病,造不成什麼大破壞,不用太在意。殊不知,水滴石穿,聚沙成塔,再小的瘀堵,如果不引起注意,也會釀成大的悲劇。

  氣在人體內是按照經絡的線路執行的,所以經絡是否暢通和癌症有著密切的關係。人體就像一個城市,經絡就是這個城市四通八達的道路,氣就是執行在各條道路上的汽車等交通工具。如果道路暢通無阻,那麼汽車就能正常行駛,城市秩序也就十分正常。可是如果道路出現擁堵甚至車禍,那麼汽車就不能正常執行,如果不加治理,這條路就會成為一條“死路”,如果多個地方出現這種情況那麼整個城市的交通就可能陷入癱瘓的狀態。

  氣血第一種“淤”——黏滯重濁的痰溼

  一說到痰,人們可能立刻會想到咳嗽堵嗓子眼裡的那種黏黏的物質,或者是我們平時吐出的口水。而中醫上把痰分為兩種——“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有形之痰”主要存在於肺部,即肺部和支氣管分泌出來的黏液,也就是我們平常咳嗽吐出的痰涎,也稱為“外痰”。一般來說,健康的人痰很少,只是我們的身體為了保持呼吸道溼潤而分泌的少量黏液,但是當我們生病時,呼吸道發生炎症或者是主呼吸的肺出了問題,呼吸道就會分泌更多的痰量,而痰的性質也會發生變化,可以由黏痰變成黃膿痰。

  我們這裡說的痰溼,實際上指的是“無形之痰”。它在人體各個組織、臟器、血液之內,是我們肉眼不能直接看到的。痰溼是由於身體裡的水液停滯不化了而導致痰和溼凝聚在一起,它有黏滯、重濁等特點。當人體臟腑陰陽失調,氣血津液運化失調,就容易形成痰溼。

  痰溼的產生與肺、脾、腎三髒功能有密切的關係。中醫認為“氣鬱生痰”、“脾虛生痰”,若肺失宣降,津失輸布,就會液聚生痰;若脾不健運,溼聚成痰;若腎虛不能制水,水泛為痰。

  這三髒中,又以脾的功能最重要。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我們身體所需要的一切營養物質來源於食物,我們吃東西的時候,食物會經過口,然後運送到胃,還必須經過脾的運化,營養物質才能被運送至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如果脾運健旺,則臟腑氣血充和;若脾運失健,我們胃裡積累的食物就不能變成營養物質運送到周身體內沒用的產物排不出去,就會與體內的水混合,腐爛發酵,就成了痰溼。體內痰溼過盛,就容易患冠心病、中風、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痰溼會造成瘀血,那麼痰溼和瘀血一結合,就會產生如腫塊乳核、炎性包塊等,讓人苦不堪言,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演變成腫瘤,危害我們的生命安全。

  胖人容易痰溼

  體內痰溼太多的人,基本上都會發胖。元代朱丹溪曾提出“肥白人多痰溼”的觀點。我們平時說的脂肪,實際上就是痰溼的一種脂肪是聚積在體內的水溼中的汙穢部分凝聚而成的,具有“痰”的汙穢、黏滯、稠厚的特徵。我們的身體本來很苗條健康,如果腰腹部出現了痰溼,你會覺得腰部像綁上了一個垃圾袋,身體沉甸甸的總是很重,很難受,幹什麼都覺得費勁。

  痰溼導致的疾病

  痰溼沉積瘀堵在身體的哪個部位,就會引起哪個部位的疼痛或不適,成為新的致病因子。比如說,痰溼在血管裡,就導致血液執行瘀滯,附著在血管壁上的痰溼,相當於我們平時所說的血脂、膽固醇等;痰溼在心部,就會矇蔽心竅引起神志不清;脾胃中有痰溼可以阻滯中焦引起噁心厭食;關節中有痰溼,就會引起痛風。

  體內痰溼過盛的人,很容易患上糖尿病。由於痰溼阻滯中焦脾胃,日久就會化熱,耗傷脾胃之陰,接著熱邪會進一步向上耗傷肺陰,最後還會傷及腎陰,使人出現多尿,這時,糖尿病就產生了。痰溼還容易引起中風。當痰溼瘀堵在血管中,影響了血液的執行,使血流緩慢,有的細小的血管甚至被痰溼堵住了,血液根本無法流通,這時就容易引起血管阻塞的腦血栓症。痰溼是黏稠的物質,當它附著在血管壁中越積越厚,越積越重,就會使血管彈性逐漸降低當人受到意外的刺激時,沒有了彈性的血管就容易破裂,發生腦出血等腦中風症。

  體內有痰溼的人,總是容易犯困,沒怎麼勞動就覺得渾身累,這是因為體內的痰溼阻滯了氣機的升降,脾不能將水谷精微佈散周身,五臟得不到充養,導致五臟六腑的氣血兩虛,就會出現睏倦、乏力、心悸、胸悶、氣短、眩暈、腰痠、嗜睡等一系列症狀。

  痰溼的飲食注意

  祛除痰溼,平時在飲食方面,少吃豬肉、肥雞、牛奶、甜食、茶飲、酒類等助溼生痰之物,要注意多吃一些健脾利溼、化痰祛痰的食物,如白蘿蔔、荸薺、紫菜、海蜇、洋蔥、薏苡仁、紅小豆、蠶豆、包菜等。飲食應以清淡為主,最好少吃甜食、肥肉及黏、油膩的食物,而且千萬不能暴飲暴食和進食速度過快,每次吃七分飽為宜,酒類也不宜多飲。還要注意忌口,比如大棗,雖然性溫味甘能補氣養血,但易助痰溼,斂外邪,所以痰溼之人應該儘量少吃;枇杷,雖然性涼味甘酸,但多食會助溼生痰,痰溼體質者也不宜吃其他還有李子、柿子、甲魚等,最好少食或不食。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