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調查,在我國,約一半的60歲以上老年人有高血壓。有不少人認為,老年人血壓高是正常現象,不需要處理。其實不然,不論多大年齡,只要三次測血壓(不是同一天測量)高於140/90 mmHg,就可以診斷高血壓。
高血壓是危害健康的重要因素,如果控制不良,發生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腦出血、腦梗等情況,會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跟中青年相比,老年人的高血壓還有一些特點,家人需要根據這些特點,採取針對性的措施,更好地幫助老人。
脈壓大
脈壓,是量血壓的時候得出的兩個數值的差值。老年人高血壓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更多見,舒張壓多正常,只有收縮壓高於140 mmHg,兩個壓力之間的差值也隨之增大。
這跟老年人的血管特點有關,動脈硬化導致血管的彈性減弱,對血壓的調節作用也減弱,導致收縮壓升高、舒張壓降低、脈壓增大的結果。
為什麼血管彈性對血壓的影響這麼大呢?
人的大血管,不是水管那麼簡單,大動脈是有彈性的,除了是血流的通道,還有調節的作用。心臟收縮的時候,大血管在血流的衝擊下會擴張,把心臟泵出的血儲存一部分,外面的血管的血流不至於一下子增多,外周的血壓(收縮壓)也不至於升得太高。
當心髒舒張不向外泵血的時候,大血管會在彈性的作用下回縮,把剛才儲存的血往外流,讓外周的血管不至於「斷流」,血壓(舒張壓)不會一下子降得太快。
當血管彈性不好的時候,對血壓的調節作用自然下降,所以會出現血壓的兩個數值「高的高、低的低、差值大」的現象。
血壓波動大
血壓波動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老年人清晨血壓常較夜間升高明顯;
2、當突然站起時,更容易發生明顯的血壓下降,有些老人還有明顯的頭暈、眩暈等;
3、在飯後,老人也比年輕人容易血壓降低,出現一些系列的症狀,有些還會出現輕微的頭暈等心腦血管缺血癥狀。
所以建議老年人在早晨清醒後不宜立即起床,不宜起床後立即活動。在飯後,注意監測血壓,如果飯後血壓降低明顯,可以適當調整飲食,減少部分含澱粉豐富的食物。
有條件的可以進行 24 小時動態血壓監測,瞭解血壓波動的具體情況,更有針對性的進行治療。
吃飯放鹽多
人年紀一大,味覺靈敏度也有所下降,吃東西總覺得沒有滋味,就容易做飯放鹽多,吃菜的口味也越來越重。
這樣的習慣非常影響降壓藥的效果,家人要想辦法,做飯時多用新鮮的食材,用各種含鹽量低一些的調料,比如醋、檸檬汁等,在少用鹽的情況下讓老人家吃飯更香。
不必刻意強調口味清淡,有時候調整吃飯的花樣,也能起到少吃鹽的效果。比如我認得一個老人,喝粥時特別喜歡就著鹹菜,覺得粥沒滋味,喝不下去。後來,家人給老人買了一個研磨機,把核桃、腰果等各種堅果打成粉,喝粥的時候就在碗里加一勺堅果粉,老人特別喜歡,說又香又有味道,比鹹菜好多了。
降壓以平穩、安全為重
老年人高血壓在治療上也稍有不同。相對於中青年患者,大於65歲的高血壓患者,降壓的目標可以放寬一點,控制在150/90 mmHg以下,達到這個標準以後,如果老人沒有明顯的不良反應,再逐漸降到140/90 mmHg以下。
在用藥上,常用的5類降壓藥物均可以選用,重點是從小劑量開始用藥,根據降壓效果逐漸調整合適的用量,逐漸把血壓控制在正常範圍,不追求降壓的速度。
有些老年人收縮壓小於 60 mmHg,但是收縮壓高於正常水平(大於 140 mmHg),很糾結要不要降壓。
對於這種情況,比較統一的觀點是收縮壓小於150 mmHg時,可以觀察,不用藥物;當收縮壓高於150mmHg時,則可以根據醫生的指導,小劑量應用降壓藥,要密切監測血壓變化。
按時用藥很關鍵
還要大家注意的一點,老年人往往不止高血壓一種病,吃的藥也不止一種,各種飯前、飯後、睡前、起床後要吃的藥,漏吃一頓、吃錯一頓實在是太容易了。作為家人,要給老人設好鬧鐘,把裡面的「用藥提醒」設定好,到點提醒老人該吃什麼藥,吃多少。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