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時間陪伴孩子,由家長自己決定
兒子被心儀的中學提前錄取後,有不少同事、朋友見到我時免不了要聊聊育兒經驗,每次我都說,最重要的一點是父母一定要拿出時間來多陪孩子。大家往往不相信:“你天天那麼忙,怎麼會有時間陪伴孩子?”
事實上,就如那句眾所周知的名言所說的:“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擠總會有的。”所以,有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完全由家長自己決定。
孩子接受義務教育的9年,大多數家長正處在事業上的焦慮期、攀爬期、轉折期。家長們往往既要照顧家庭,又要打拼事業,常常身心疲憊,總覺得沒精力陪伴孩子。
沒時間是絕對的,但是,什麼事情重要是相對的——所有“沒時間”做的事情,都是相對不重要的,至少在我們意識裡不是最重要、最緊迫的。
我們常碰到家長很自責和遺憾地說,忙得連管孩子的時間都沒有。真的沒時間嗎?好吧,那等你有了時間,孩子就已經長大。那麼,等孩子長大了,他還需要你嗎?等孩子長大了,你還能對他有多大影響?
所以,身為家長,首先要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們是不是把孩子的教育當作最重要的事情。這是一個自我價值選擇問題,別人是無法替我們做出判斷、進行取捨的。你今天付出多少愛,將來也能收穫多少愛;你今天付出多少辛苦,將來也能收穫多少幸福。
有沒有時間,要看家長肯不肯犧牲
我的孩子還在上幼兒園的時候,每天晚上睡覺前,我都要給他讀書講故事。這種習慣一直保持到小學四年級。後來有一段時間,我工作應酬多,精神壓力大,很多時候晚上回到家,孩子已經睡了。有時候自己回家較早,但實在太累了,也不願再拿起書本。
有一次,孩子的班主任老師發簡訊告訴我,孩子在作文裡流露出懷念的心情——懷念那個過去在晚上睡前陪他讀書的爸爸。孩子理解爸爸在外面奔忙也是為了這個家,但是,他心裡對我卻充滿期待。我看了簡訊,淚流滿面。我以為不那麼重要的睡前讀書講故事,卻在他心中是那麼重要。於是,我想法設法擠出時間恢復了睡前的老習慣。我最開心的是,孩子因此喜歡上了讀書。古今中外的名著,已經讀了好多。
其實,堅持陪孩子睡前讀書,我也是做出犧牲的。我愛看電影,每晚8點經常在電影頻道發現好片子,到9點孩子睡覺時,正是電影最精彩的時段,欲罷不能。這個時候,你是繼續看電視,還是關掉電視去陪孩子?陪孩子,你就需要犧牲自己的愛好和樂趣;你也可以選擇繼續看電視,但是,時間長了,你也會失去孩子的信賴和與孩子交流的機會。兒子的小夥伴裡,就有人經常抱怨他的爸爸天天晚上看電視,就是不和孩子聊天、不關心學習。
工作日我們有應酬,總不會天天有應酬吧?週末了,你是願意睡個懶覺,還是願意稍微早點起來,爭取和孩子去公園跑步、釣魚?放假了,你是願意出去會會朋友,還是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去郊遊?我們經常面臨這樣的選擇,雖然細微,但也都需要放棄一些東西。“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我們雖然犧牲了個人的一點小愛好或興趣,卻可以從孩子的成長和進步中收穫更大的快樂。
父母的陪伴可以幫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
在孩子小學階段,父母拿出時間給予陪伴、關心和教育,還有一個重要意義:為他即將到來的青春期奠定基礎。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家長的很多話是要大打折扣的,叛逆心理甚至會讓父母完全失去對孩子的影響力。所以,在孩子的青春期到來前,父母必須在孩子心中建立起地位和影響力,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
我們在睡前給孩子讀的書,也許不會幫他寫出好作文,不會立刻讓他樹立正確的是非觀,但是,我們會通過一點一滴的陪伴,瞭解他內心的矛盾,瞭解他對同學和老師的看法,瞭解他思維上的侷限和亮點。最重要的是,我們會通過這些點滴時間的積累,與孩子建立起溝通和交流的渠道,讓他養成對家長傾訴的習慣,鼓勵他與父母一起討論怎麼處理各種難題。
有一點毋庸置疑:9年義務教育,僅僅是孩子人生的一小節。學習成績固然重要,但是,孩子的心理和精神健康更為重要,這關係他一輩子的幸福。表面上看,很多孩子的心理問題或偏激行為在青春期出現,而實際上,根子在於青春期之前。孩子越長越大,情感和思想會越來越豐富而敏感。如果我們只關心孩子的溫飽,而不能在他小時候走進他內心,那麼,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迷失和焦慮。
等到那時候我們再抱怨“孩子什麼都不和父母說”就已經晚了。他已經不願意和父母交流,他覺得父母不是他的朋友,不值得吐露心聲。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