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小王姑娘才25歲,來診時的第一句話就是:“醫生,能把我的腸子切了嗎?”交談後才得知,小王雖然年紀輕輕,但卻與便祕抗爭了十多個年頭,只要醫院裡有的藥她都吃過,開始還管用,現在什麼大黃、番瀉葉,吃多少也沒用,甚至連灌腸都灌不出來,整天處於痛苦中,她對藥物是徹底失去信心了,所以才想到手術這根最後的“救命稻草”。
便祕的外科治療在臨床一般都是非常謹慎的,尤其是結腸切除,且不說手術本身的損傷和可能的不良反應,單從效果上講,術後可能會走向另一極端,腹瀉。由於結腸主要用來儲存糞便和吸收水分,一旦切除後,就會出現不可逆的稀便,便頻,嚴重降低生活質量。
像小王這樣的情況現在很普遍,其實並不是便祕本身有多難治,而是方法問題,長期亂吃藥、吃猛藥的後果就是越通越不通,越治越不治。下面就通便藥科學使用問題談幾點看法。
峻瀉劑救急,應見效即止
瀉藥根據作用機理一般可分為六類,即容積性(膨脹性、植物性)、刺激性(接觸性)、滲透性和潤滑性瀉藥及腸動力藥和5―羥色胺受體激動劑。其中刺激性瀉藥和大劑量滲透性瀉藥因導瀉作用快、效力強被認為是“峻瀉劑”,刺激性瀉藥包括中藥番瀉葉、大黃、蘆薈和西藥酚酞(果導片)、比沙可啶(便塞停)、吡苯氧磺鈉、蓖麻油等,這類藥可以刺激腸壁,增加腸道蠕動,而促進排便,主要用於暫時性通便,持續使用不要超過一週。如果長期服用,會產生嚴重藥物依賴性,藥物的用量會越來越大,甚至損傷腸壁末梢神經和肌肉組織,由功能性病變發展為難以治療的器質性便祕。
同時大黃、番瀉葉等含有“蒽菎”化合物,日久會在在腸粘膜中沉積,使腸表面變成黑色而黑變病,這種改變可能會增加患結腸癌的危險。此外還會使腸道生態內環境遭到破壞,雙歧桿菌等有益菌群平衡失調,腸腔內正常pH值發生改變,腸道所分泌的大量水分丟失,出現脫水症狀。
滲透性瀉藥如硫酸鎂(鹽性瀉劑)、甘露醇、山梨醇、聚乙二醇(福鬆)和芒硝等,大劑量服用後可致水瀉,現在臨床上多用在腸鏡檢查前的腸道準備。這類藥如果大劑量、長期使用,可引起水電解質紊亂、腹瀉與便祕交替出現。
緩瀉劑常用,亦不可久用
容積性瀉藥中的甲基纖維素、瓊脂、果膠,潤滑性瀉藥的開塞露、液體石蠟、多庫酯鈉,小劑量的滲透性瀉藥如杜密克、乳果糖等,因起效時間長、作用和緩,副作用低,被稱為“緩瀉劑”,可以作為臨床常用藥。
開塞露主要成分是甘油或含硫酸鎂,區域性應用後刺激性不大,效果明顯。杜密克、乳果糖不被胃吸收,可以完整地到達結腸,之後分解為單糖,呈低分子量的有機酸狀態,酸度的增加有利於腸道有益菌的生長繁殖,從而刺激結腸蠕動,增加滲透壓,使水分向腸腔內移動,以增加糞便水分,從而軟化大便,控制好劑量,臨床上是很不錯的通便藥。但這些藥依然不可久用,容積性瀉藥久用可以降低神經敏感度,潤滑性瀉藥久用會影響脂溶性維生素及鈣、磷的吸收。
中成藥製劑,應甄別選用
目前臨床上通便藥中中藥要多於西藥,一種錯誤的觀點是認為中藥安全、副作用少。其實不然,只要含大黃、番瀉葉、芒硝、決明子、蘆薈等中藥製劑都不可久服。
現在很多年輕女性都在服用“腸清”茶、減肥茶和“排毒養顏”藥,一定要看清說明書中是否含有以上中藥成分,當心“排毒”不成反致便祕。
臨床常用的中藥如麻仁潤腸丸、麻仁滋脾丸、防風通聖丸、牛黃上清丸、六味安消膠囊、舒祕膠囊都含有大黃或蘆薈等成分,雖然含量不是很高,使用前也應仔細閱讀說明書根據自己的體質看看是否適合,如果用也要控制時間,一般連續使用不要超過三個月。
孕婦與老幼,用藥有區別
孕婦應禁用刺激性、容積性和滲透性瀉劑,可以服用蜂蜜,或短時間服用液體石蠟、麻仁丸,急性便祕時可用開塞露。
老年便祕常用含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和糞鏈球菌的雙歧三聯治活菌、麗珠腸樂等,這些微生態製劑可以清除體內“垃圾”,調節腸道菌群平衡,使腸道功能恢復正常,保持大便通暢。根據體質和病情老年人可用內服緩瀉劑,如麻仁丸、通泰膠囊和乳果糖。但要注意,糖尿病患者禁用乳果糖。也可選用潤滑腸道的各種栓劑,如開塞露、甘油栓、太寧栓等。
小兒便祕最簡易的方法是將肥皂削成指頭大小,用水弄溼後塞入肛門,以刺激排便。也可用開塞露、肥皂水或生理鹽水灌腸。口服藥用液體石蠟,臨睡前服用,0.5ml/kg/次,或礦物油,60~90ml/日,分早晚兩次,礦物油可以較長時間使用,一般為3~6個月。
辨證來施治,治本又安全
我國隋朝《諸病源侯論》謂:“大便難者,由五臟不調,陰陽偏有虛實,謂三焦不和則冷熱並結故也。”中醫對便祕歸納為四個證型,即腸胃積熱、氣機鬱滯、氣血陰虧和陰寒凝滯,根據每個人的自身特點分別採取不同的治法和方藥,這種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從疾病的發生根本上入手,無疑要優於單一的通便法。
便祕的治療是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從包括藥物、飲食、心理、環境、排便習慣等多方面入手,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可以說沒有一種藥物可以終身服用,決不能圖省事過度依賴藥物,更不能圖一時痛快而鍾情於“速效”藥。只有科學用藥,才能真正擺脫便祕的困擾。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