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病情和治療手段不僅影響患者的軀體功能,而且給患者的心理和社會意識帶來了重大影響。在心理和社會意識方面,患者如何度過心理危機,克服恐懼、抑鬱和焦慮等不良情緒,順利完成各項治療;如何與家庭成員建立良好關係,接受家庭支援,重新恢復正常的家庭生活秩序;如何努力迴歸社會,建立良好人際關係,重新獲得工作,實現自身價值。
這一系列問題值得醫務工作者關注。大量研究表明,乳腺癌的發生與精神心理因素有關,如應激性負性生活事件,特別是經歷應激性負性生活事件不能獲得或利用社會支援,則造成機體紊亂而誘發乳腺癌的發生。
同樣,在乳腺癌的診斷、治療、康復及隨訪的全過程中,積極地心理干預可以改善其負性情緒,提高患者對治療的順從性,減輕軀體症狀如疼痛及化療引起的噁心、嘔吐,甚至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抑制癌症的發展,有效提高乳腺癌的生活質量。山東省醫學科學院附屬醫院乳腺病中心左文述
在古代社會,心理的概念是抽象的,有很多說法,因此人們常把它看作神祕的玄學。在生物醫學中,除了精神病學以外,很少提及心理因素及心理學原理。尤其是在談到政治、哲學概念時往往把心理學認為是唯心論而不可取。其實這是一種誤解。近代科學的發展,消除了這一隔閡。
20世紀,隨著科技的發展,產生了科學心理學。心理已經可以用實驗的手段進行研究,心理可以分解、可以量化。社會學範疇的心理學,主要研究人的心態心理的發生、發展和發育,社會的倫理道德、人際關係以及人行為的反映;醫學範疇的心理學,尤其是神經生理心理學,主要是研究大腦神經中樞的高階生理活動。
對於思維的多元多維化、心理活動的深化和複雜化,心理壓力增大,大量的心理問題和心理學課題呈現在醫學面前迫切需要解決。因此,如何穩定心態,如何診治心理上的疾病和保護心理健康以及開展心理衛生工作,如何認識心理的物化和人體潛力、潛能的本質,如何進一步探索、研究和討論這一系列原來是很少有人關注的問題,現在卻成為現代醫學的重要課題。
1、醫學模式的轉化
1.1 生物醫學模式
生物醫學模式觀念最根本的特點,是要求任何疾病都要有生物學上的證據,即要求任何疾病都可以在器官、組織和細胞的形態上找到可以檢測的形態變化或生理生化上的異常。從生物醫學觀念的要求來看,有病就是有病灶,有病灶就會有相應的陽性指標可查,就可以用X線、心電圖、超聲波、CT和內鏡等儀器檢查證實,或可以在各種實驗室檢驗、測量,測出各種異常的資料。
在病因學方面,生物醫學研究得最多的是細菌、病毒和螺旋體等生物性病因以及物理的、化學的和機械的環境外來的病因。生物醫學很少考慮心理情緒、心態在病因學中的地位,甚至有些人否定心因的概念。對於社會因素,除精神性疾病外基本也不認為可以構成病因。生物醫學存在的問題:
①忽略人的整體和人的心理;
②重視微觀研究,忽略巨集觀整體;
③過分依賴儀器,忽略自身感官。
1.2 心理醫學模式
1.2.1 基本概念和內容 心理醫學模式的基本概念和內容可以概括為一個“人”字,即生物醫學注重的是“病”,心理醫學注重的是“人”。心理醫學和生物醫學最重要的區別是引進了心理和社會兩大因素。心理醫學模式的概念主要特點:
①“人”的概念,心理醫學注重的是心身統一的整體和心身統一的社會實體的人;
②“心因性”病因概念;
③全面的健康概念。
心理醫學的健康概念包括以下完整內容:
①生物機體是完好的;
②心理是健全的;
③與社會是協調的。其中尤以後兩條更為重要。心理醫學認為,心理上的失常是最重要的不健康,對社會的不適應是心理失常的最大原因。以上只是心理醫學強調其重要性的一方面,而並不否定生物因素的作用;生物因素仍然是致病的基本因素,所以新醫學模式的全稱是生物-社會-心理醫學模式。
1.2.2 心理醫學模式產生的基礎
(1)心理負荷加重:現代社會的進步、社會的文明和物質財富的巨大創造和積累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巨大的心理和社會壓力。從而使心理和社會成為影響人們健康的重要因素,成為心理性疾病的致病原因。
(2)病譜及病譜順位變化:近現代的高科學技術對生物性、體因性疾病的防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一般的傳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也已明顯減少,死亡率顯著下降。但是,另一方面,在與心理社會因素明顯相關的心血管疾病、腫瘤以及心理和精神疾患卻在不斷上升。因此,整個人群的疾病譜和病譜順位發生了深刻的、根本性的變化。
(3)疑病心理增多:由於客觀上腫瘤高發病率的存在以及人們對精神心理衛生知識的缺乏和缺少足夠的醫學常識,人群中大量地存在疑病心理,疑腫瘤、疑心血管病和疑軀體的不健康。患者的這種疑病心理同樣要求醫生給予解答和治療。
(4)醫學觀念更新:20世紀70年代,當恩格爾正式提出新的醫學模式概念後,很快得到人們的響應。到20世紀80年代時,幾乎所有的醫學領域都全面地開始(或口頭或行動)向新的醫學模式轉變。無疑,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將是新的醫學模式的時代。
它強調與重視心理因素的作用、社會環境與生活事件的作用、重視患者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發掘人體潛能醫學受到重視。心理醫學通過對心理生理中介機制的研究、通過對大腦潛能及其機制的研究,將進一步與新崛起的的人體科學發生相互聯絡,促進醫學向縱深的方向發展。
2、心理問題與心理治療概論在“健康的人群”中,很多人還夠不上心理疾病的診斷標準,但卻實際上存在著一定的心理問題。心理問題指的是心理已經有了問題,是病患的前奏,只不過尚未出現系統的症狀而已。心理問題進一步的發展和加重那就是心理症。
心理症患者精神、意識完全清晰,行為基本正常,初看外觀氣色甚好,對社會、家庭、單位和他人不產生危害。因此,家人、同事和好友,甚至醫生常予以疏忽,不以為然,以至症狀日積月累,日益加深。心理工作者必須精通臨床,臨床醫生必須熟悉心理;既要從心理上著手,找出其癥結所在,予以疏導,同時還必須治療生理上的功能紊亂,解除軀體上的不適;對心理與生理的辨證關係予以耐心的解釋和指導,以消除緊張和焦慮,安定心理狀態。
心理治療既是技術,但更多的還需要藝術,心理治療必須隨機應變和“即興的”創造與發揮;防、治必須同步進行;循序漸進,不怕反覆,持之以衡,心理問題與心理症就完全能夠治癒。
2.1 心理治療的原則與要求
2.1.1 心理治療的概念 心理症患者與軀體症患者的區別在於前者是以心理功能紊亂為主要表現,軀體上的病痛是伴隨的、繼發的。後者則反之。軀體疾患以治療軀體的病灶為主要目標,病灶消除,心理上的煩惱不安自然消失;心理症的治療則以解除心理上的痛苦為主要目標。
消除軀體病灶用的是理化的藥物和手術等為主要治病的手段和方法;解除心理上的痛苦(或稱之為心靈創傷)主要依靠的是“心藥”心理疏導、心靈撫慰和認知偏差的糾治(必要時包括行為訓練)。心藥者即醫生的語言、語態、表情和行為的示範。不管歷史上有多少種類的心理治療的方法方式和理論學說,對心理治療賦予很多的定義和解釋以及將心理治療分成廣義的與狹義的,但最終都必須通過醫生的語言去實施。
患者是從醫生的語言(包括暗示)中開始接受治療的。醫生的語言不僅需要理論和知識、邏輯推理的能力,還需要語言的藝術和修養。不同的患者用不同的語言。
2.1.2 心理治療的藝術 心理治療的關鍵一步就是要看患者能否接受醫生的治療。如果沒有建立相互接受良好的醫患關係,心理治療就無從談起了。患者能否接受的關鍵不在於患者,而在於醫生,在於醫生首診接待患者時的談話藝術和技巧以及熱情真摯的態度。
心理症治療必須是雙向的,決不能像治療軀體性疾病那樣患者處於被動“只能聽”的局面,醫生有時必須多聽、耐心地真誠地傾聽。如果患者就診時是沉默不語、甚或反感,就必須予以耐心地幫助和引導;如果患者能進行對話,但不積極或只是消極地回答,則應必須耐心地等待和主動地予以啟發。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