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病情和治療手段不僅影響患者的軀體功能,而且給患者的心理和社會意識帶來了重大影響。在心理和社會意識方面,患者如何度過心理危機,克服恐懼、抑鬱和焦慮等不良情緒,順利完成各項治療;如何與家庭成員建立良好關係,接受家庭支援,重新恢復正常的家庭生活秩序;如何努力迴歸社會,建立良好人際關係,重新獲得工作,實現自身價值。這一系列問題值得醫務工作者關注。大量研究表明,乳腺癌的發生與精神心理因素有關,如應激性負性生活事件,特別是經歷應激性負性生活事件不能獲得或利用社會支援,則造成機體紊亂而誘發乳腺癌的發生。同樣,在乳腺癌的診斷、治療、康復及隨訪的全過程中,積極地心理干預可以改善其負性情緒,提高患者對治療的順從性,減輕軀體症狀如疼痛及化療引起的噁心、嘔吐,甚至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抑制癌症的發展,有效提高乳腺癌的生活質量。
在古代社會,心理的概念是抽象的,有很多說法,因此人們常把它看作神祕的玄學。在生物醫學中,除了精神病學以外,很少提及心理因素及心理學原理。尤其是在談到政治、哲學概念時往往把心理學認為是唯心論而不可取。其實這是一種誤解。近代科學的發展,消除了這一隔閡。
20世紀,隨著科技的發展,產生了科學心理學。心理已經可以用實驗的手段進行研究,心理可以分解、可以量化。社會學範疇的心理學,主要研究人的心態心理的發生、發展和發育,社會的倫理道德、人際關係以及人行為的反映;醫學範疇的心理學,尤其是神經生理心理學,主要是研究大腦神經中樞的高階生理活動。
對於思維的多元多維化、心理活動的深化和複雜化,心理壓力增大,大量的心理問題和心理學課題呈現在醫學面前迫切需要解決。因此,如何穩定心態,如何診治心理上的疾病和保護心理健康以及開展心理衛生工作,如何認識心理的物化和人體潛力、潛能的本質,如何進一步探索、研究和討論這一系列原來是很少有人關注的問題,現在卻成為現代醫學的重要課題。
1、醫學模式的轉化
(1)生物醫學模式
生物醫學模式觀念最根本的特點,是要求任何疾病都要有生物學上的證據,即要求任何疾病都可以在器官、組織和細胞的形態上找到可以檢測的形態變化或生理生化上的異常。從生物醫學觀念的要求來看,有病就是有病灶,有病灶就會有相應的陽性指標可查,就可以用X線、心電圖、超聲波、CT和內鏡等儀器檢查證實,或可以在各種實驗室檢驗、測量,測出各種異常的資料。在病因學方面,生物醫學研究得最多的是細菌、病毒和螺旋體等生物性病因以及物理的、化學的和機械的環境外來的病因。生物醫學很少考慮心理情緒、心態在病因學中的地位,甚至有些人否定心因的概念。對於社會因素,除精神性疾病外基本也不認為可以構成病因。生物醫學存在的問題:①忽略人的整體和人的心理;②重視微觀研究,忽略巨集觀整體;③過分依賴儀器,忽略自身感官。
(2)心理醫學模式
a、基本概念和內容 心理醫學模式的基本概念和內容可以概括為一個“人”字,即生物醫學注重的是“病”,心理醫學注重的是“人”。心理醫學和生物醫學最重要的區別是引進了心理和社會兩大因素。心理醫學模式的概念主要特點: ①“人”的概念,心理醫學注重的是心身統一的整體和心身統一的社會實體的人;②“心因性”病因概念;③全面的健康概念。
心理醫學的健康概念包括以下完整內容:①生物機體是完好的;②心理是健全的;③與社會是協調的。其中尤以後兩條更為重要。心理醫學認為,心理上的失常是最重要的不健康,對社會的不適應是心理失常的最大原因。以上只是心理醫學強調其重要性的一方面,而並不否定生物因素的作用;生物因素仍然是致病的基本因素,所以新醫學模式的全稱是生物-社會-心理醫學模式。
b、心理醫學模式產生的基礎
①心理負荷加重:現代社會的進步、社會的文明和物質財富的巨大創造和積累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巨大的心理和社會壓力。從而使心理和社會成為影響人們健康的重要因素,成為心理性疾病的致病原因。
②病譜及病譜順位變化:近現代的高科學技術對生物性、體因性疾病的防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一般的傳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也已明顯減少,死亡率顯著下降。但是,另一方面,在與心理社會因素明顯相關的心血管疾病、腫瘤以及心理和精神疾患卻在不斷上升。因此,整個人群的疾病譜和病譜順位發生了深刻的、根本性的變化。
③疑病心理增多:由於客觀上腫瘤高發病率的存在以及人們對精神心理衛生知識的缺乏和缺少足夠的醫學常識,人群中大量地存在疑病心理,疑腫瘤、疑心血管病和疑軀體的不健康。患者的這種疑病心理同樣要求醫生給予解答和治療。
④醫學觀念更新:20世紀70年代,當恩格爾正式提出新的醫學模式概念後,很快得到人們的響應。到20世紀80年代時,幾乎所有的醫學領域都全面地開始(或口頭或行動)向新的醫學模式轉變。無疑,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將是新的醫學模式的時代。它強調與重視心理因素的作用、社會環境與生活事件的作用、重視患者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發掘人體潛能醫學受到重視。心理醫學通過對心理生理中介機制的研究、通過對大腦潛能及其機制的研究,將進一步與新崛起的的人體科學發生相互聯絡,促進醫學向縱深的方向發展。2 心理問題與心理治療概論
在“健康的人群”中,很多人還夠不上心理疾病的診斷標準,但卻實際上存在著一定的心理問題。心理問題指的是心理已經有了問題,是病患的前奏,只不過尚未出現系統的症狀而已。心理問題進一步的發展和加重那就是心理症。心理症患者精神、意識完全清晰,行為基本正常,初看外觀氣色甚好,對社會、家庭、單位和他人不產生危害。因此,家人、同事和好友,甚至醫生常予以疏忽,不以為然,以至症狀日積月累,日益加深。心理工作者必須精通臨床,臨床醫生必須熟悉心理;既要從心理上著手,找出其癥結所在,予以疏導,同時還必須治療生理上的功能紊亂,解除軀體上的不適;對心理與生理的辨證關係予以耐心的解釋和指導,以消除緊張和焦慮,安定心理狀態。心理治療既是技術,但更多的還需要藝術,心理治療必須隨機應變和“即興的”創造與發揮;防、治必須同步進行;循序漸進,不怕反覆,持之以衡,心理問題與心理症就完全能夠治癒。
2、心理治療
(1)心理治療的原則與要求
a、心理治療的概念 心理症患者與軀體症患者的區別在於前者是以心理功能紊亂為主要表現,軀體上的病痛是伴隨的、繼發的。後者則反之。軀體疾患以治療軀體的病灶為主要目標,病灶消除,心理上的煩惱不安自然消失;心理症的治療則以解除心理上的痛苦為主要目標。消除軀體病灶用的是理化的藥物和手術等為主要治病的手段和方法;解除心理上的痛苦(或稱之為心靈創傷)主要依靠的是“心藥”心理疏導、心靈撫慰和認知偏差的糾治(必要時包括行為訓練)。心藥者即醫生的語言、語態、表情和行為的示範。不管歷史上有多少種類的心理治療的方法方式和理論學說,對心理治療賦予很多的定義和解釋以及將心理治療分成廣義的與狹義的,但最終都必須通過醫生的語言去實施。患者是從醫生的語言(包括暗示)中開始接受治療的。醫生的語言不僅需要理論和知識、邏輯推理的能力,還需要語言的藝術和修養。不同的患者用不同的語言。
b、心理治療的藝術 心理治療的關鍵一步就是要看患者能否接受醫生的治療。如果沒有建立相互接受良好的醫患關係,心理治療就無從談起了。患者能否接受的關鍵不在於患者,而在於醫生,在於醫生首診接待患者時的談話藝術和技巧以及熱情真摯的態度。心理症治療必須是雙向的,決不能像治療軀體性疾病那樣患者處於被動“只能聽”的局面,醫生有時必須多聽、耐心地真誠地傾聽。如果患者就診時是沉默不語、甚或反感,就必須予以耐心地幫助和引導;如果患者能進行對話,但不積極或只是消極地回答,則應必須耐心地等待和主動地予以啟發。
c、心理治療的“三心” 所謂“三心”,即對醫生要求是細心、耐心與同情心;對患者的要求是信心、決心與用心。所謂細心,即能夠細緻入微地觀察患者的表情,仔細聽取其語言、語態的陳述,洞察其內心深處之微;所謂耐心,則指醫生能夠耐心地聽取患者的陳述和提問,不厭其煩地向患者進行疏導、講述,以及必要時引導患者講述;最後最重要的一點是同情心。心理症患者的外觀一如常人,除表情語態可能有異常外,其發育營養和其他所有的體徵均在正常範圍之內,也就是說人們根本看不出他(她)們有病,但其內心的痛苦和心理上的壓力則是非常人所能理解的。不僅如此,有些患者反而會受到社會上的人們、同事、甚至還包括親朋好友的誤解、嘲笑和譏諷。因此,作為一個心理醫生,對他(她)們必須要有高度的同情心與真誠的關懷。當醫生的“三心”取得患者的信任與依賴時,心理治療幾乎已獲得了一半的成功。
d、調動患者主動參與治療 心理治療是對“心裡病”的治療。人的心理既是對客觀世界存在的反映,但又能獨立自主地調整和變化自身的心理而不受客觀的影響,例如可以自由地想、自然地做;想怎樣想就怎樣想,想怎樣做就怎樣做;想說就說,不想說就不說。這說明人的心理活動,人自己有主動權。心理治療是對人這一主動權範圍的心理進行調節,因此只有主動地接受治療和參與治療,治療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心理最初是通過認知(即知、情和意)過程後發展完成的。正常的認知形成正常的心理,異常的認知形成異常的心理。糾正異常認知是心理治療的重要手段,是認知療法的主要內容。重新幫助患者建立正常的認知,來替代異常的認知,是消除因異常認知所產生的異常心理的重要步驟和方法。
e、心理與生理調節必須兼顧 心理症患者的症狀表現在兩個方面,即心理與生理,而且心理方面的問題是主要問題。但很多患者在初診時常把注意力集中在生理症狀方面,而不以為自己有心理問題。因此,如果不解決患者生理方面的症狀,患者會很快失去治療的信心。為此治療必須兩者兼顧。既要解決心理的問題,也要改善生理功能上紊亂;既要進行心理疏導,也要輔以藥物治療。
(2)心理諮詢
諮詢是治療的第一步,諮詢過程就是治療的開始,這是與軀體疾病的不同點之一。心理醫學不僅要處理心理問題,而且還要處理心理症,因為這兩者常可相互重疊,難以絕對割裂,所以必須將諮詢看作是治療的一種手段,一個步驟。心理症患者的主要痛苦是心理上的問題,是心理上的紊亂、衝突以及種種的疑慮困惑和認知上的偏差。諮詢的目的是想得到醫生的幫助。解決了心理症患者心理上的困惑、疑慮以及糾治其認知上的偏差後,患者的心理衝突就能緩解、紊亂的心態就能平復,隨之各種心理和生理上的失調和損害都能逐一得到修復。諮詢能否使患者釋疑、能否使患者接受,諮詢過程的本身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諮詢目的實現的要素是諮詢過程的“隨意性”。治療方案的制定、方案的可行性與合理性決定於方案是否完全符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心理狀態、個性特點和生活方式與生活環境。上述內容及資料都需要從諮詢的開始,從與患者“隨意”的諮詢交談中去獲得。所謂“隨意”實際上是有目的、有計劃的安排,但必須使患者感覺不到醫生的目的和安排,必須使患者感到“隨意”、輕鬆,不受拘束。因此,治療的最終是否有效和獲得良好的結果,這就是藝術。首次諮詢是重要的一環,諮詢不可能一次完成,對患者的諮詢是多次的、反覆的,每一次諮詢都必須把它看作是治療的一部分。
諮詢的主要方式是患者提問,醫生作答。醫生在適當的時機可以啟發患者、引導患者去思索、認知心理上的癥結。
(3)心理疏導
心理疏導就是幫助有心理症患者解結,是心理治療的一種主要方法。心理治療中的認知療法和心理疏導,用通俗的語言表達,也可以說是一種“解結”療法,就是要幫助患者一點點來理清癥結的“結頭”所在,然後順勢,一點點予以解開。當癥結全部理順、全部解開之時也可以說是心理症治癒之日。因此,心理疏導療法又可名之為“心理疏解療法”。
(4)心理治療的種類與選擇
心理療法的創立,一般普遍都以“催眠療法”為開始。最著名和最早的心理治療是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其療法中包括了暗示、催眠與釋夢。現代的心理療法有來訪者中心療法、理性情緒療法、現實療法、格式塔療法、交叉分析療法、心理動力學療法、理性情緒療法、催眠療法、信仰療法、頓悟療法、認知療法、音樂療法、森田療法及行為療法等等種類。現代的心理療法其學說,數量繁多,種類複雜,各種療法都各有自己的特點和適應證並取得過很好的療效。其中認知療法有很多新的發展。近代興起的生物反饋療法是藉助於科技手段與生理學進展的儀器進行的。國內由魯龍光創導的“心理疏導療法”也別樹一幟,是國內應用很廣的療法。心理症的藥物治療某些方面仍是必要的,但只是作為輔助手段,主次不能混淆。應用輔助藥物治療的主要目的:①針對中樞神經皮層興奮與抑制的調整。②針對軀體症狀的藥物治療。用常見的一般內服藥作軀體治療或用中藥進行調理,不僅能起到安慰劑的作用,而且也確實能起到有效的藥理作用。③安慰劑與鎮定劑的藥物治療。安慰劑可以起到心理治療中的暗示療法作用,如果給予安定一類的鎮定劑則能加強和協助安定患者的煩躁、焦慮情緒。
按照治療目的和要求,可以將心理症治療分成兩大類,其一是單純的心理治療,即對無嚴重軀體生理功能問題的心理症者的治療,純心理治療主要是解決心理功能上的困惑、紊亂與障礙。其二是心身同步治療。一般說來,前者主要是針對“心理問題”者。而患“心理症”者大多需要心身同治。純心理治療者,以用精神分析、頓悟、信仰、暗示和認知等療法在內的、以心理疏導為主的心理療法治療;心身同治法則可用音樂療法、生物反饋療法、氣功療法以及必要的藥物配合為主的心理平衡糾治[12-16]。
a、認知療法 由於心理症患者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對事物的認知出了偏差、情緒驟變,從而使心理功能發生紊亂或障礙而發病。因此,如何正確地引導患者去正確地認知事物的發展規律和其必然,而使其能適應客觀環境的變化和變異,使劇烈波動的情緒安定下來,就成為認知療法的主要內容。認知療法也可以說是運用醫學心理學原理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醫學心理學中有心身統一、社會和諧、主動調節和認知與評價四大原理。要正確地認知與評價客觀環境,就還必須正確地認知與評價自己。因為心理症的發病原因來自外環境事件的刺激和個性上存在的缺陷兩個方面。認知療法就是要從認知自己著手,認知自己是怎樣成為現在的自己,然後去思考自己對客觀事件認知的偏差,以期最終達到自行糾正這一偏差而治癒心理功能上的紊亂和障礙。
b、脫敏療法 有些心理症患者由於其個性脆弱和敏感,對待事物常多疑慮和過敏。本來是一件很小的事,可以看成很大,本來不存在的事,可無中生有地猜忌為有;所謂是“杞人憂天”。當遭遇到某一種事件刺激時,或稍有挫折時,由於其脆弱而變成恐懼;由於其敏感而越猜越疑;從而陷入惡性迴圈,不能自拔,終於發病。對這種患者解釋,幾乎無濟於事,越解釋,越會當作“此地無銀三百兩”來猜想而越陷越深。脫敏療法就是將患者置於發病時的環境和事件之中(當然要採取保護措施,最初的強度要降低,以後逐漸增加),使患者感受到事件的真相而自行釋疑,同時增加對刺激和挫折的耐受力以改善其脆弱的本性。一旦疑慮消除,疾病自愈。
c、移情療法 人的個性一旦形成後,有相對的穩定性,因而對待事物的認知也有相對的固定觀點。心理症的發生,認知偏差是一重要原因。通過認知療法雖可得到一定程度的糾正,但由於固有觀念的惰性,而使尚未穩固的糾偏很快又會返回到原地。要想使人忘記一件影響極其深刻的、尤其是刺激極深的事件和挫折,其難度極大,短期內解決更不可能。但大腦神經細胞的功能活動規律有一種優勢規則,即強度最大的刺激和持續時間更長的刺激可以取代較其弱的和短的刺激。對觀念、認知和評價的改變也是如此。移情療法就是根據這一優勢規則創立。移情療法的具體內容如下:根據患者的具體條件,幫助和要求患者去開創和建立一個新的活動內容,例如學習一種新的技藝知識,培養一個新的興趣愛好,參加一次培訓班等等;或外出旅行、旅遊和探親訪友。在移情療法的初始階段可能難度較大,患者一時很難達到移情,但只要堅持不懈,反覆予以強化、持之以恆,最終將會收到良好的療效。
d、宣洩療法 有些心理症患者有嚴重的壓抑,治療這種患者必須要讓其壓抑的情緒宣洩出來,然後再予以疏導。宣洩可以採用各種各樣、因人而異的方法,例如讓其大哭一場,讓其發一頓脾氣,甚至吵一場“相罵”,摔一些物件等等方式。這就是宣洩療法。
e、音樂療法 音樂能陶冶心情。合適的音樂能使焦慮、煩躁不安的情緒安定下來;促進心理症的治療效果。各種不同的情緒可用各種不同的音樂宣洩療法。音樂療法所選樂曲應因人因情而異。每個人的性格、音樂修養和樂曲愛好不同,所以應有針對性地選擇不同樂曲,注重整體調節。一般講性格抑鬱的人,宜聽旋律流暢優美、節奏明快、情調歡樂的一類樂曲,如《流水》、《黃鶯吟》、《百鳥朝鳳》、《步步高》和《喜洋洋》等;患有青春焦慮的年輕人,宜聽旋律清麗高雅、節奏緩慢、情調悠然、風格典雅一類的樂曲,如《平湖秋月》、《雨打芭蕉》和《姑蘇行》等;易激怒的人,宜聽旋律優美、恬靜悅耳、節奏婉轉一類的樂曲,如《春江花月夜》、《平沙落雁》和《塞上曲》等;而有失眠現象的患者,則應多聽節奏少變、旋律緩慢、清幽典雅的樂曲,如《幽蘭》、《梅花三弄》和《二泉映月》等。
f、震懾療法 對一些精神極度萎靡不振,意志頹廢消極、陷入迷惘的心理症患者,可採用突然、大聲、激烈的語言予以呵斥,以震懾、嚇退其心理上的頹勢,重新喚起心理活力,重振意志精神,積極參與治療。
g、氣功療法 氣功療法是一種運用主觀意識對人體進行自我調節的心理治療方法。它主要是通過求治者的意識控制,以達到使肌肉放鬆、精神安寧、思想入靜和呼吸深勻的目的,從而調節生理機能與心理狀態,起到治療作用。氣功療法是我國特有的獨特的國粹,它作為輔導治療和療效的鞏固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其機制學說仍在發展中。
3、心理社會因素與腫瘤關係
目前,基本認同惡性腫瘤的發生、發展是一個多因子、多步驟的複雜的生物學過程,自然發展史可分為啟動、促進和演進三個不同的而又連續的程序。腫瘤是受到整體所有的生理、生化代謝、免疫、內分泌和神經功能,直至最高階的心理情緒、意志的調控所左右,以及人的外部生活方式、環境條件等等的綜合因素的“內外因互動交替作用”的相互依存所制約。從生物學角度研究上形成了許多學說,如化學致癌說,機械刺激說,生物黴菌說,病毒致癌說,癌基因及抑癌基因說,遺傳基因等等病因學說。過去生物醫學模式很少考慮心理社會因素與腫瘤的關係。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認識並重視這一問題,心理社會因素,情緒與腫瘤關係的研究力度在逐步加大。
(1)心理社會因素與腫瘤的發生與發展
關於心理社會因素與癌症的關係,公元2世紀時Gelen就觀察到了抑鬱質的婦女較性格開朗者易得乳腺癌。國內外有大量的學者在深入研究後都明確地指出:心理社會因素是腫瘤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與腫瘤的發生、發展有關的心理社會因素按其重要性依次排列有以下幾種:①生活事件與應對方式;②個性的行為方式與生活環境;③長期的情緒情感與個性性格因素。
a、生活事件與應對方式 生活事件可分為正性生活事件和負性生活事件。生活事件對於個體的影響不僅取決與生活事件的強度,還取決於對生活事件的應對方式及社會支援等。致癌的生活事件,往往是重大的事件和引起重大的生活變故,例如相依為命的配偶或父母或愛女愛子突然亡故、工作中的重大打擊、高度緊張和不和諧的人際關係。
b、行為方式與社會生活環境 生活環境中確實有很多可以引發癌變的各種刺激因子,但這種因子是否會作用於人類和是否與癌症的發生發展有關,則與人類個體的行為方式有關,與人類個體的心理狀態及對社會的認知與評價有關。
c、長期的情緒情感與個性性格因素 生活變故事件人皆有之,人不可能脫離周圍的社會環境與約定俗成的生活方式,因此人們也經常處於各種致癌因素的包圍中,但這種因素最終是否導致人們發生癌症,則與每個人的個性性格型別以及情緒情感特徵有關。例如有些人雖遭受到嚴重的生活變故事件襲擊,但他們能很快從挫折中解脫出來,或將挫折所遭致的悲痛、憂鬱和焦慮釋放出來,或作情緒的轉移使情感的重新寄託,則這些種事件並不會成為癌發生的誘因。人們還可以培養另一種生活情趣和愛好,而對某種生活方式和行為視為有害,則就可以避開。例如,對吸菸的生活方式和習慣視為有害時,就會有能力予以戒斷。
d、傳統醫學相關認識 祖國醫學早就認識到不良的精神因素(即不健康的心理狀態――主要表現為抑鬱、悲觀、焦慮、慌亂和缺乏理智等)與癌症發生發展的關係,強調七情(喜、怒、憂、思、悲、恐和驚)為諸病之源。祖國醫學認為,七情過度,導致臟腑功能紊亂,氣機失調,經絡淤滯,氣滯痰瘀溼聚而成腫塊。如《諸病源候論》認為: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氣留而不行,結於內”。此種對病因認識的觀點幾乎可見於所有祖國醫學經典名著對病因病機的論述之中。中國傳統醫學對於乳腺癌發生中相關認識,如元?朱丹溪論述乳腺癌(乳巖)的病因為:“憂怒鬱悶,朝夕積累,脾氣消阻,肝氣橫逆所致”。再如明?陳實功也認為乳巖的病因是憂鬱傷肝、思慮傷脾、積思在心、所願不得致經絡痞澀,聚結成核。
e、現代病理生理研究 近代的行為學、心理生理學、條件反射學說、神經內分泌學說、生物反饋學說及神經免疫學說等均從不同角度闡述了精神因素對癌症的發生、發展與轉歸的影響機制。概括起來,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解釋。
(1)神經系統機制:在焦慮、緊張或壓抑、憤怒的強烈精神刺激下,人體會表現出心率加快、面部潮紅或蒼白、呼吸急促、血壓增高,嚴重時可表現為心悸、胃腸蠕動緩慢、腹脹以致便祕和消化不良、腺體分泌減少、口乾、四肢末端厥冷等,這便是不良精神刺激作用於大腦皮質,中樞神經系統對資訊進行處理,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表現。如果這種情緒反應是短暫的(刺激很快消失或被其他因素沖淡),神經系統很快恢復正常,上述一系列生理、生化變化隨之復原。反之,如果刺激強烈,情緒變化得不到及時疏洩,上述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強烈,持續存在便可造成多種軀體臟器的功能紊亂。機體對疾病(或致病因素)的抵禦機制就受到影響。有人通過給予神經功能紊亂的動物試驗模式接種腫瘤細胞,發現腫瘤發生率高、發展快,預後惡劣。
(2)內分泌介質機制:當人類受到嚴重的精神刺激時,機體內分泌系統通過大腦皮層-丘腦下部-腦垂體-內分泌腺體的複雜反饋調節系統立即作出應激反應。表現為中樞兒茶酚胺濃度升高,皮質下中樞的神經介質如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5-羥色胺、乙醯膽鹼等濃度的升高。大腦皮層通過這些神經遞質發生作用,逐漸調節機體內環境的穩定,如果刺激反覆持續存在,則機體始終處於一種緊張狀態,導致機體內環境失衡,各種遞質代謝產物的體內積聚,最終將嚴重影響機體防癌機制的功能。
(3)免疫系統的機制:免疫機制在機體對細胞突變的監視、清除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旦失控,癌細胞便得到發生、複製的機會。機體對不良精神刺激的應激,可引起腎上腺糖皮質激素的升高,後者又可抑制骨髓幹細胞的發育,從而抑制抗體的合成,影響B淋巴細胞的形成。對非特異免疫機制的抑制表現為吞噬細胞系統的吞噬功能及消化處理抗原的能力降低。對特異性免疫系統的抑制表現為胸腺機能的削弱,從而影響T淋巴細胞的再迴圈,促進淋巴組織的退行性改變,使細胞免疫機制受到破環。如果不良的精神因素反覆、持續的作用於機體,突變的細胞則可逃逸免疫監視,從而使癌瘤得以發生和發展。
要正確瞭解與腫瘤有關的心理社會因素在腫瘤發生中的角色及相互關聯性,需要將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等聯絡起來。沒有重大的生活變故和不良社會環境,就不會導致人們嚴重的心理衝突和心理壓力而降低機體的生理功能,就不會有抵抗力及免疫力的下降。即使有重大的生活社會事件,如果有堅強的性格和意志毅力,並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積極的應對,則可以降低其作用。
(2)情緒與腫瘤臨床
a、患者情緒與臨床表現 腫瘤患者常見的臨床症狀有食慾減退,消瘦乏力,疼痛,憂慮恐懼,焦急不安等,這些症狀往往互為因果,相互促進與消減。腫瘤患者的症狀多少和輕重,與其心態有密切關係。其症狀多由雙重因素所引起,必需細心分辨,由於生理功能損害所致的症狀,予以臨床治療,由於心理因素所引起的症狀,必須用心理疏導予以解除。
(1)食慾減退:惡性腫瘤患者大多有食慾減退。無疑這是由於腫瘤的侵襲和機體生理生化機制發生了改變所引起的。此外,情緒在其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胃腸是反應情緒最敏感的器官,腫瘤患者的食慾早期即可受累。這種食慾減退的改變是進行性的,先為食無味,食後飽脹不適,其後食量逐漸減少。食無味是支配味覺的神經系統受心理和生理雙重紊亂的影響所引起;飽脹不適,則是胃腸蠕動和消化液分泌障礙的表現。隨著病程的延伸,食慾減退越來越明顯,達到銳減的程度,最後發展成營養障礙和惡液質。癌症患者的食慾銳減,與對癌症的恐懼、焦慮和抑鬱有關。有些意志薄弱的人,一聽到患癌便一厥不振,焦慮不堪,茶飯不思。對於腫瘤患者的食慾減退的臨床表現需要從心理和生理兩方面來進行分析和判斷。
(2)疼痛:疼痛是腫瘤的常見症狀。癌症痛主要是腫瘤侵襲了神經幹或神經末梢。疼痛的程度與性質取決於神經幹或神經末梢侵襲損壞的程度與範圍。早期腫瘤的疼痛大多是隱痛、鈍痛或閃爍痛、放射痛,越到晚期疼痛則逐漸加劇,達到極其痛苦的難以忍受的劇痛。人對疼痛的感覺和耐受力因人而異。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痛閾,意志堅強的人與意志薄弱的人承受痛的感覺不一樣,這是由於他們的痛閾不同。一般說來,惡性腫瘤患者精神打擊都是難以忍受的,其痛閾大大下降,而且極其敏感。這是器質性疼痛的一種原因。也有另一種癌症患者,其軀體被癌症器質性的損壞尚不大,所致的疼痛也並不嚴重,他們的疼痛大多是對疼痛的恐懼心理所引起。還有一些患者,則是因害怕孤獨而訴疼痛,從而希望得到他人的關心與安慰。有的就是因恐懼心理而降低痛閾,從而加重了疼痛的主訴。疼痛必須作心因因素與體因因素的分析。然而再決定採用何種止痛的治療方法。
(3)消瘦乏力:消瘦乏力是惡性腫瘤的又一個普遍性的症狀,尤其是在進入晚期就更顯嚴重消瘦。惡液質是指晚期癌腫患者特徵性消瘦的專有症狀名詞。一方面由於癌細胞幾何級數的分裂複製繁殖,從而大量消耗和剝奪了正常組織細胞賴以維持生長的營養物質,以致正常組織被消耗而消瘦;其次是嚴重的食慾不振,所進的食物遠不足以補償被消耗的物質;最後則是由於嚴重的心態失衡,終日鬱鬱寡歡,導致合成代謝紊亂。這3種因素是癌腫患者具特徵性消瘦的主要原因。從心理醫學觀點分析,心態失衡是最主要原因。神疲則力竭,腫瘤患者的無力與消瘦有關。消瘦是一種營養不足,合成代謝不良,分解代謝過快,能源消耗過多所致。能源不足,肌肉自然無力而感乏力,但更重要的是神疲,是精神不振。腫瘤患者之所以恐懼腫瘤,較之受其他事件的驚嚇程度倍數要大好多倍。這是神疲乏力的主要原因。
(4)不良情緒:患癌症的患者有焦慮、恐懼、抑鬱和緊張是常見的臨床表現,尤以性格內向的人更為嚴重。他(她)們在口頭上常不承認有此情緒,或輕描淡寫,但經心理分析和表情觀察皆可明確。隨著病程的進展,心理狀態日益加重,最後可以導致性格變異、精神錯亂,甚至可以被懷疑有顱腦轉移。
b、情緒與腫瘤的預後 腫瘤患者其預後與患者的情緒,以及患者的精神狀態有極大的關係。對腫瘤患者而言,在情緒上穩定,既不恐慌失措,不麻痺大意,用積極的態度同癌症作抗爭,則可能有比較理想的預後;相反情緒緊張恐慌,不知所措,消極悲觀,亂用藥物,則可能加速腫瘤的發展。由於情緒是心理與社會的紐帶,是心理與生理的橋樑,情緒既受社會環境的影響而發生變化。變化了的情緒及過來又影響著人的心理狀態與心理活動功能。情緒一方面既是機體對現實狀態產生的感受和體驗,因而產生心理活動;另方面心理狀態的變化又影響整個機體生理功能。良好的情緒有良好的生理功能,有穩定的植物神經功能和內分泌功能,有良好的免疫力,這種情緒稱為良性情緒,或稱正性情緒。相反,惡劣的情緒既使心理功能嚴重紊亂甚至產生心理障礙,又使機體的生理功能紊亂,營養障礙,免疫力下降,人體的抗癌能力極度下降,這種情緒稱之為劣性情緒或稱負性情緒。
c、負性情緒的來源 負性情緒(消極情緒)與以下幾種因素有關。
(1)恐癌心理:“談癌色變”的恐癌心理在癌症患者中深深紮根。如沒有正確的認識和正面的輿論導向,是形成患者消極情緒的最根本原因。
(2)醫護人員的態度:一個患者被診斷和被告知患有癌症的第一個資訊大都來自醫護人員的口中。但是醫護人員以何種方式、何種表情及語態告知患者,這對以後患者的情緒的影響發展起著至關重要影響的作用。言語、表情、方式不當,也是使患者情緒惡化的重要原因。
(3)患者的性格特徵:具有C型性格者,極易產生負性情緒。C型性格者多為內向型的性格,強行壓抑,性格孤僻,既謹小慎微又多愁善感,既沉默寡語,又易躁易怒、忍受力差。這種人遇到生活中的挫折,心理矛盾衝突嚴重,而且又不善於自我解脫和宣洩,內心焦慮,抑鬱痛苦。
(3)心理治療的必要性
近代生物醫學對於惡性腫瘤治療的手段越來越多,也積累了大量的經驗。但不可否認的是,迄今為止,能徹底解決所有惡性腫瘤的治療方法、手段和藥物還幾乎沒有。因此,惡性腫瘤的治療仍是人類精心竭力研究的攻關課題。醫學模式正在向生物-社會-心理醫學模式轉變的時代,對腫瘤的治療應以新的觀念來進行處理。但是如何從心理情緒角度,從發動患者積極參與和發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來進行抗癌和治癌的這一條途徑,僅僅只是在醫學心理學界和少數的醫學家們的範圍內受到重視外,在整個生物模式的醫學中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和關注。如情緒治療,它是一種心理治療,以調整情緒為主要目的。其方法是通過語言的交談分析,對患者講解心理情緒在癌症的發生、轉歸與預後方面的機制和重要作用,找出負性情緒的癥結所在,以及化解的方法,協助患者重新建立正性情緒,充分發揮其在治療中的主觀能動性。
4、乳腺癌患者心理問題及對策
乳房系哺乳類動物生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基本生理功能是分泌乳汁哺育幼兒。其另一重要的功能則是女性氣質的象徵,屬於女性重要的第二性徵或女性美的必備條件。從某種意義上說,女性乳房甚至可以劃歸“性器官”。以人類行為及其文化模式研究見長的英國莫里斯(Desmond Morris)博士在《人體祕語》一書中曾稱“……鼓起的乳房有兩項生物學上的功能,一是母性,二是性方面。就母性的功能而言,乳房乃是巨大的液腺,可分泌特殊的液體,即所謂的乳汁……就性的角色上,首先是視覺上的刺激,其次是觸覺上的感受……”。古希臘雕刻家完美女性的雕刻作品以及文藝復興時期羅馬畫家所畫的美麗女神,都有其完美的乳房。為女性所設計的華麗衣著和流行服裝,對於乳房的形態無不直接或間接地著意予以渲染。現代女性通過乳房整形手術或藉助華麗、具有塑形作用的胸罩來裝飾乳房,使之堅挺以增加自身的魅力,這種做法說明了成熟女性對乳房美的追求。另外,乳腺癌一經確診,幾乎100%的病例要經歷手術治療關(包括保留乳房的手術、根治性乳房切除術、減症或減瘤的姑息性手術等)。>60%的病例要經歷放射治療關。>80%要經歷化學藥物和(或)內分泌藥物(或手術、放療去勢)治療關。治療週期長,治療費用昂貴。因此,在乳腺癌診治過程中,患者不但具有一般惡性腫瘤的心理負擔,而且因為乳房的喪失而造成巨大的心理衝擊,其反應有時甚於癌症本身,這些影響貫穿在疾病的診斷、治療、康復及隨訪的全過程,也對患者的婚姻、家庭、工作及社會角色造成一系列嚴重的影響,同時也對患者家庭成員的心理造成影響。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不斷提高,心理和行為問題日趨嚴重,以及醫學模式向生物-社會-心理模式的轉換,對於乳腺癌診治中的心理問題的正確認識和有效干預已經成為乳腺癌綜合治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干預的方法目前有許多,主要包括以下及類:①根據治療階段和目的分為:預防性干預、早期干預、恢復期干預、支援性干預和姑息性干預;②根據治療方法分為:認知教育(通過進行認知的糾正和更改,可改善情緒和行為,解除因缺乏對癌症的正確認識而產生的焦慮、恐懼及悲觀失望情緒)、生物反饋、音樂療法和放鬆治療(漸進性肌肉放鬆訓練、催眠治療和意念引導)等。
(1)門診待診期
a、心理反應型別 本期患者其心理變化的型別以及對患者就診態度的影響可有以下幾類。
(1)僥倖心理:由於乳房腫塊為無痛性,自認為既不疼不癢,又不紅不腫、自認為是“小葉增生”沒什麼等等。存在上述僥倖心理,患者多能正常工作和生活,由此而造成的危險卻是嚴重的,易使患者推遲就醫,延誤診斷和治療。
(2)羞於啟齒的心理:由於封建意識的影響,患者常存在有乳房疾病是“丟人顯眼”的想法,此類患者多較憂慮,往往自己盲目的自行購服藥物等。如此往往貽誤病情,失去寶貴的治療時機,在醫療實踐中,因自行購敷“膏藥”而造成乳腺癌破潰者時有所見。
(3)疑癌心理:由於對“癌症=死亡”的錯誤認識,加之對周圍的同事、朋友或親屬等患乳腺癌而死亡的懼怕,給患者造成恐懼心理。這類患者多反覆輾轉就醫,一味的認為自己就是患了乳腺癌。作者曾遇到多例此類病例,在經多項檢查告知其並非患乳腺癌時,總認為醫生在矇騙自己,甚至有的患者堅決要求手術切除乳房,不相信醫生的診斷,不惜任何代價,反覆多處求醫,以求證實自己為癌患者。這均為患者內心極為恐懼的表現。這類心態變化多發生在有一定文化知識,多愁善感型的中、壯年女性。
b、心理干預措施 在醫療實踐的過程中,經初步檢查擬診為乳腺癌的病例,如何向患者及其家屬交待病情和初步診斷意見,往往影響患者與醫護配合態度以及對醫生的信任程度,醫護人員必須設法瞭解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應耐心細緻的與患者交談,觀察患者表情變化,以瞭解患者對乳腺疾病的認知程度及其社會背景、文化程度和性格等諸影響患者心理承受能力的因素,從而把握談話分寸,這是建立良好的醫患信賴關係的前提。對擬診為乳腺癌而要求其入院治療的患者,要求醫生講究語言藝術。首先,必須堅定患者的信心,進一步就是讓患者意識到必須治療,否則後果是嚴重的。醫生在患者入院前,必須遵守Hamilton的告誡,“不必告訴患者全部真相,但凡是告訴的內容必須完全是真相”。
(2)圍手術期
a、確診後的心理問題 隨著科普知識的普及和女性健康意識的提高,檢查技術和手段的不斷髮展,以及乳腺癌的低齡化、城市化和發病率上升趨勢,目前臨床上早期和低齡乳腺癌患者越來越多。患者就診多無明顯症狀和心理準備,她們往往處於事業黃金期和家庭的核心成員時期,在臨床初步診斷時表現出強烈的否認和恐慌心理,同時也抱有僥倖願望。經過穿刺和活檢,當乳腺癌患者在病理確診後,即可出現強烈的心理反應,稱之為心理休克期,又可細分為休克-恐懼期、否認-懷疑期、憤怒-沮喪期、接受-適應期,一般可持續3~7 d。性格外向者坐臥不安,悲傷落淚,甚至痛哭流涕;性格內向者則沉默寡言,表情呆滯,夜不能寐,心事重重,情緒極為低落,可有攻擊和自殺傾向。懷疑和否認心理主要表現為竭力摒棄自己患乳腺癌的現實,懷疑誤診,不相信病理診斷,反覆多處求醫,以求證實自己為非乳腺癌患者。這同時也是患者內心極為恐懼的表現。恐懼和悲觀失望心理主要表現為對經濟及家庭責任、工作責任的憂慮而造成的恐懼,認為自己患癌難以治癒,而可能因治病的開支給家庭、子女造成經濟負擔,也可因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執著的追求。這些都可使患者逃避現實,不願積極就醫治療,延誤診治。此類多為進取心強、對社會責任心強的女性。
b、手術期的心理問題 手術常被視為人生中重大事件,患者在術前、術中和術後均可產生強烈的心理反應。如果不能正確認識和處理,不僅會使患者痛苦不堪,而且會妨礙手術和術後恢復,甚至造成身心疾病和後遺症。手術期的心理問題主要有:①術前焦慮和恐慌情緒,主要受對手術的不瞭解、既往的手術體驗、既往的情緒和心理創傷、醫務人員及醫療環境影響。②術後的抑鬱和譫妄,主要由乳房切除後心理上的失落(指自我評價、工作能力、性功能和獨立生活能力的喪失),臨床常表現睡眠差、不願活動、應答緩慢和主訴多,也有以軀體症狀為主的“隱匿性抑鬱症”樣表現。③術後持久疼痛,在一個人對疼痛的反應中,情緒因素起很大作用,焦慮、抑鬱能使痛閾減低而增強疼痛。對於術後持久疼痛感,而有些不能以軀體情況解釋,則成為一種術後不良心理反應。
c、保留乳房手術的心理問題 乳腺癌的保留乳房治療在我國逐漸為越來越多的患者所接受。推廣這一治療方法的關鍵是早期乳腺癌行保留乳房手術加放療取得了與乳房切除手術同樣的近、遠期療效。保留乳房手術是臨床早期乳腺癌的手術術式,應嚴格掌握適應證,病例選擇是否合適,將直接影響療效和保留乳房的形體美容效果。在臨床治療過程中發現,有些有條件進行保留乳房治療的患者拒絕了這種治療,而一些沒有條件進行保留乳房治療的患者卻具有很強烈的保留乳房意識。醫護人員首先要充分了解患者是否有保留乳房的強烈願望。有責任向患者介紹各種治療方式的利弊,並允許和鼓勵患者參與治療方式的選擇。
d、心理干預措施
(1)保護性心理干預:即不急於糾正患者的否認心理,以減緩由癌症診斷資訊帶來的突然沉重打擊,這樣則有利於患者作好身心兩方面的應變準備。
(2)積極的心理暗示:如腫瘤很小,早期發現,治療效果好,可以虛擬同類患者與她比較,經積極配合治療後,預後很好。我們主張告訴患者真相(西方國家多推薦此種做法),但在病期等細節方面予鼓勵性的“欺騙”。如在告知患者患乳腺癌以後,交談中以“乳腺腫瘤”一詞替代反覆應用“乳腺癌”這一令人生畏的術語,以病變發現及時替代病期的回答等等。
(3)營造積極向上的氛圍:可請病區術後康復的患者現身說法,消除患者對手術的恐懼感。同時使患者建立一側乳房缺如並非殘廢的信念,解決這種“心理致殘”的最佳方法是請已行乳房切除痊癒後並回歸社會的患者現身說法,通過已痊癒患者的感召力去影響新的患者。
(4)鼓勵患者參與治療計劃的制定:醫護人員有責任向患者介紹各種治療方式的利弊,並允許和鼓勵患者參與治療方式的選擇,這種患者接受的治療方式正與她期望的治療方式所一致的做法,符合患者的社會地位、經濟狀況、文化水平、家庭關係及個人隱私方面的需求,無疑易使患者達到心理上的平衡,利於術後康復及生活質量的保證。對必須進行乳房切除術治療的患者,必須讓患者堅定地相信,為治癒疾病,乳房切除對其本人來說,乃為最佳治療方案。通過已愈患者的現身說法,使患者認識到乳房缺如尚有許多彌補的方法。如乳房重建及佩戴特製的乳罩(義乳)等。另外,醫生應於術前充分掌握患者對乳房缺如的態度,應酌情行即時乳房重建或為延期乳房重建作必要的準備。如以橫切口替代縱切口等。
(5)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患者對於手術醫生的信任程度直接影響手術的效果及術後心理反應。主刀醫生術前探視患者是一項重要的心理干預。
(6)營造良好的手術室環境和手術氛圍:如醫護人員鎮定的舉止,手術室裡播放背景音樂,麻醉前後的相關人員良好的言語和態度等。
(3)放、化療期
手術治療為主,輔以化療、放療和內分泌治療等手段的綜合治療是乳腺癌的規範治療模式。放、化療已經成為乳腺癌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保留乳房手術的術後放療是不可或缺的,新輔助化療(術前化療)也有突破性發展。完成手術治療後患者進入化療、放療階段,此時心理已從休克期逐漸適應了角色的轉換,進入求索期。表現出強烈的求生願望,能夠較好的配合臨床治療。
a、心理問題 進入此階段,患者對癌症的現實已經基本接受,此時的主要心理問題是對放、化療信心不足和恐懼擔心。分析產生原因,其一是患者對於放、化療方案和醫療技術缺乏相關資訊,對於放、化療的毒副反應資訊的片面接受造成的恐懼心理;其二是擔心身體剛剛從手術打擊中恢復過來不能承受,特別一些不良資訊(如一些保健品的宣傳材料,影視文學的描述)誇大的毒副反應,刺激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負擔。
b、心理干預措施
(1)疏導解釋:耐心介紹放、化療的重要性和不良反應產生的基本知識,以及目前化療藥物的高選擇性和放療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介紹醫學發展的成果,如“假如在10年前,5-羥色胺抑制(如某種代表性藥物)問世前,我不敢保證讓你不發生消化道反應,但是醫學發展的速度之快,現在已經有了有效的藥物,只要我們密切配合,化療的消化道反應是可以避免的”等,臨床積極有效的醫學對症處理過程的心理暗示,表明放、化療不良反應可以緩解和治療的,一定程度適當誇大輔助對症處理的療效。使患者樹立堅持就是勝利的信念。特別放、化療末期患者身體和心理的承受能力達到極限時,可請完成治療患者現身說法,激發患者的求生願望。
(2)良性資訊的交流:增加患者之間良性資訊的交流,如放、化療患者相對集中,相互鼓勵。如利用一個病區集中乳腺癌放、化療患者,當幾十位相同經歷的患者在一起,可以大大減少孤獨和無助感,取得良好效果。
(3)鼓勵患者體現自我價值:指導家屬如何關心和照顧患者,請患者家屬配合,積極引導乳腺癌放、化療患者儘量生活自理化,以淡化患者角色,增強其家庭和社會角色的作用。
(4)內分泌治療期
a、心理問題 乳腺癌的內分泌治療迄今已有100餘年的歷史,已在乳腺癌綜合治療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接受內分泌治療的患者主要心理問題表現在:①患者對於此類藥的不良反應心存疑惑。如應用最廣泛的TAM主要不良反應有面部潮紅、肌肉關節痠痛和乏力等。還可能增加脂肪肝、血栓性疾病、子宮內膜癌和腦血管疾病的危險,特別是近年來媒體對其不良反應誇大的宣傳,更影響了患者接受治療的信心。②內分泌藥物治療時間長(如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患者術後TAM治療的持續時間為5年),患者治療的順應性受到影響。③芳香化酶抑制劑(如瑞寧得、阿諾新和弗隆等)的價格昂貴,家庭經濟壓力大。
b、心理干預措施 ①幫助患者正確認識內分泌藥物的不良反應,解釋應用TAM帶來的療效顯著高於其可能帶來的不良反應。②積極鼓勵患者,增加患者治療的順應性,根據不同的病例和經濟條件,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案。
在乳腺癌的多學科綜合治療中,免疫治療、中醫治療、基因治療等也有一定的作用和前景。特別是基因靶向治療,即生物治療如赫賽汀(Herceptin)。對於這些治療過程中心理問題及心理干預需進一步研究。
(5)康復隨訪期
乳腺癌患者經歷手術、化療和放療等系列綜合治療後進入康復隨訪,心理狀態也逐漸趨於平和,進入心理康復期(此處的康復期是指乳腺癌患者手術、放療和化療等全程治療結束後的階段)。如何評定自我價值,迴歸社會角色成為最需要解決的心理問題,也是臨床醫生頗感棘手的問題。隨著乳腺癌診斷治療技術的進展,乳腺癌患者的遠期生存率正不斷的提高,患者在度過患病初期“癌症危機”後,精神力量幾乎消耗殆盡,在重新安排將來生活的漫長康復期內,醫護人員予以各種心理支援和引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a、相關調查 患者重新進入社會角色以後,會不斷因新的刺激內容而重新消沉。這可來自家庭方面,如家庭成員的過分關心,丈夫或情人性愛的淡漠等;也可來自周圍同事,領導的過分照顧或疏遠,路人對其胸部的盯視等等,這正是癌症的治療的社會學問題之一。此時主要心理問題依次為:擔心治療不徹底復發和轉移;自己失去女性魅力;受歧視感和自卑感;自我價值降低;自感體力和精力不如以前。有焦慮症狀,也有抑鬱症狀,並且兩種症狀常常同時存在。
b、主要表現 ①患者四處求醫,不停服用各種藥劑,特別是大量中藥,盲目使用保健品,聽信誤導長期不吃許多食品,如海鮮,雞等。②反覆重複檢查和門診隨訪,對身體的細小異常症狀和檢查指標特別敏感,對於癌症復發和轉移的過度關注。③自我封閉,深居簡出,拒絕人際交往,脫離正常的生活軌道,喪失應有的社會地位和角色。④害怕勞累而長期休息,放棄工作權利,夫妻生活冷淡,甚至拒絕性生活。
c、心理干預措施 康復期心理干預的任務是消除患者的精神壓力,正確評定自我價值,迴歸社會角色,使患者恢復患病前的自我。①堅持長期心理疏導和突擊干預相結合;健康宣教資料和心理諮詢門診相結合;指導患者學會並堅持做西方的放鬆技術和視覺表象技術(也稱內心意象法)或我國的氣功,對擺脫社會因素干擾有一定作用。②讓患者樹立“社會難以服從個體,而個體必須適應社會”的觀念,鼓勵患者重新工作,迴歸社會環境,可以積極參加抗癌協會類似自助組織。③與家屬共同監督患者治療情況,必要時可予以適當的誇大反面病例教育。④醫護人員應根據患者的年齡、文化程度、社會地位、工作性質、以及疾病期別等,指導她們佩帶適宜的義乳。必要且疾病允許的情況下,幫助患者選擇乳房重建的適宜時機與方式。⑤提高全社會關注康復期患者的意識。
(6)性生活相關的心理問題與心理干預
在研究乳腺癌的心理問題,性問題是一個無法迴避又非常重要的問題。儘管性生活問題的本身並非心理問題的範疇,但由於性生活的和諧與否直接影響患者及其配偶的心理狀態,並且由於乳房所特有的“性器官”功能,特別是乳腺癌患者的年輕化,要使患者生活正常化,獲得理想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就不能忽視性問題,給予患者適當的指導是必需的和必要的。因此,對乳腺癌康復期患者,醫護人員應改變舊觀念,通過不同途徑與方式,給予患者性生活知識的指導,消除患者的顧慮及恐懼心理,同時鼓勵配偶與患者恢復治療前性生活及相關的親暱活動,並指導配偶根據患者性活動的表現,給予她們心理上的保護(如性生活中不要觸及患者的術區,避免術區在性活動中直接裸露等)。從而增強患者的自信心與性自我感,使康復後的患者重新以完整的自我進入術前的生活狀態和社會角色。
a、原因和現狀 女性的性功能主要是由雌激素作用於性器官而維持,並受到疾病、心理等因素的影響。乳腺癌術後引起性功能改變主要原因包括:①由於乳房切除而引起的器質性的功能性改變。②由於患者及其配偶對乳腺癌缺乏瞭解或存在錯誤認識,如性生活的刺激會引起癌症的復發和轉移,擔心癌症可能通過性生活加重,夫妻之間存在不平衡的心態。③自我形象改變和治療上不良反應(包括手術、化療和放療等) ,使患者出現心理精神壓力、疲勞和體力不支等。在Ganz對227例早期乳腺癌術後1~3年的調查報告中,性吸引力下降佔54%,對性生活不感興趣佔44%,性生活頻率減少佔58%。國內調查結果有58%的患者完全停止性生活。張淑榮等研究提示,性心理障礙與年齡、文化程度密切相關,年齡越小、知識水平越高,對形體改變越重視,造成性功能障礙的比率越高,30~39歲中青年女性性功能障礙發生率最高,可能由於患者年輕、學歷高者和自我價值感較高,注意形體美,形象受損時更會引起心理失衡,造成術後患者嚴重的心理反應,對丈夫的反應較敏感,多為職業女性、白領階層,對自身形象較重視。
b、特點和型別 主要由心理和軀體多方面因素引起,與正常人的性功能障礙具有明顯的差異,以性心理障礙為主。表現為性功能障礙發生突然,一般是在癌症確診後或治療後出現,多是以軀體障礙或形體改變造成,這些患者在診斷和治療前,性生活是正常的。型別:①性慾異常,患者最常見性功能障礙是性慾低下或無性慾。②性喚起障礙,持續性或反覆發生不能獲得和維持足夠的性興奮,性器官及身體其他部位反應缺失。③性高潮障礙,雖然充分刺激和性喚起,而持續或反覆發生的性高潮困難、延遲或缺失。
c、心理干預措施 醫護人員要為患者提供足夠的醫學資訊和必要的心理暗示。主要有:①予以必要的諮詢和指導,通過提供給患者一定的真實的關於癌症治療對性生活影響的資料和資訊,特別是消除性生活的刺激會引起癌症的復發和轉移和擔心加重癌症的錯誤觀念,樹立恢復性生活的信心。②鼓勵患者配戴義乳或做乳房重建術,將形體改變帶來的性功能的心理障礙降到最低,從而消除患者的自卑感,提高生活質量。③鼓勵患者及其配偶進行相關問題的交流,取得互相理解,逐步地恢復性生活,選擇好適當的時間和地點。
(7)乳腺癌患者治療的妊娠問題
臨床上有一些婦女在懷孕時發現患有乳腺癌,還有一些婦女在治療時可能尚未結婚,存在乳腺癌治療後懷孕的問題。在1990年~2005年,有23項關於妊娠與乳腺癌的研究,目前認為妊娠期乳腺癌與非妊娠期乳腺癌的預後相似;終止妊娠改變乳腺癌預後的證據不足;乳腺癌治療後妊娠不影響治療的結果;乳腺癌治療後與再次妊娠之間理想的時間間隔尚不清楚。
a、妊娠期乳腺癌 妊娠期乳腺癌定義為在妊娠期、哺乳期或產後1年內確診的乳腺癌,相關的大部分研究顯示,這部分患者病期更晚,侵襲性更明顯,但是,當通過分期配對後分析,僅有兩項研究示妊娠期乳腺癌比同期非妊娠期乳腺癌患者生存率更差。這類患者有兩個選擇,或者是終止妊娠進行傳統的治療,或者是繼續妊娠並調整治療方案。
b、懷孕的時機 關於乳腺癌治療後懷孕最佳時機尚無一致意見, 一項研究分析了懷孕時機對預後的影響,研究組約1/2的患者在治療後2年內懷孕,發現懷孕對預後沒有影響。建議推遲懷孕的原因是因為大部分乳腺癌患者治療後復發是在治療後的的早期,尤其是有淋巴結轉移的婦女。而有些人認為,總體來說乳腺癌的復發是按照一定的規律,因此不必推遲懷孕。在40歲時婦女生育能力下降,化療可能會進一步加重生育力的下降。由於延遲懷孕,這一生活質量的重要方面和身體復原的機會可能會錯過。總之,就目前並不多的研究結果提示,乳腺癌治療後妊娠並不影響患者的DFS及OS。但這類研究難免有混雜因子的影響,如患乳腺癌後再妊娠的患者,多有預後良好的生存優勢,同時要考慮的因素是,乳腺癌治療後復發轉移大部分發生在治療後2年內,同時乳腺癌的治療,尤其是接受內分泌治療者,通常治療時間約需5年,因此,建設乳腺癌患者治療後的妊娠時間宜在2年後,在接受內泌治療者,需要在治療結束6個月後。
c、 臨床對策 目前國內外關於妊娠與乳腺癌之間影響的資訊非常有限,沒有關於妊娠與乳腺癌的專門研究。如果計劃妊娠,患者要面對有可能必須終止妊娠的可能,因此,我們應該謹慎地為患者設計理想的方案,告知如果疾病復發,她可能看不到她的孩子長大成人。最終是患者自己決定乳腺癌和妊娠的處理方法,做好相應的心理準備。對於妊娠期乳腺癌,臨床上無論從治療的需要,還是從社會倫理學、優生學角度上看,我們認為終止妊娠是具有醫學意義和社會意義的,除非妊娠後期,均宜終止妊娠。我們必須既要考慮母親,也要考慮胎兒。考慮到繼續妊娠對疾病的影響以及治療(手術、放療、化療和激素治療)對胎兒的危害作用。關於乳腺癌治療後懷孕時機的意見一般建議在病情穩定2年後方可以考慮,5年可能會更穩妥,同時應該考慮患者的年齡因素。另外,哺乳期乳腺癌,一經確診,應立即中醫藥方法回乳,一般不宜使用性激素類藥物回乳。
(8)乳房重建的心理問題與心理干預
乳房重建的出發點是恢復患者心態平衡,重建生活的信心,從而增強患者的自信心與性自我感,使康復後的患者重新以完整的自我進入術前的生活狀態和社會角色。乳房切除後的乳房重建基本包括兩大類。一類是自體組織的修復重建,如腹直肌肌蒂皮瓣、背闊肌肌蒂皮瓣乳房重建等;另一類則是假體植入重建。如矽膠乳房假體的植入等。又根據與治療性手術的時間間隔分為即時性和延期乳房重建。乳房切除術本身是一種破壞性手術,輕微的併發症多不會造成嚴重的影響。而乳房重建術本身是美學的建立,很小的差錯或輕微的併發症也可能會嚴重影響其宗旨的實現。因此,擬行乳房重建術,除醫者必須具備精良的技術外,手術前後患者的心理態勢(患者的自我感覺)是乳房重建術成功與否的重要前提。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