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寶寶開始新增輔食後,媽媽們在輔食上下足功夫,要把世界上所有美味的東西都拿來給寶寶嘗。並且,之前寶寶一直喝奶,過於單調,現在長大了,口味也挑剔了,不來點油鹽醬醋不行了!其實,媽媽們可能不知道,讓寶寶口味更豐富,也可能會出錯!
1、蜂蜜
蜂蜜可能有肉毒芽孢桿菌的汙染風險,對於胃腸功能還不夠完善的嬰兒,如果攝入了含有肉毒芽孢桿菌汙染的蜂蜜,會導致肉毒芽孢啟用後在體內繁殖,進而導致肉毒毒素中毒,甚至會危及生命。很多家長在寶寶便祕時給寶寶喝蜂蜜水,從補充水分上的確有一定意義,但是蜂蜜緩解便祕的作用對大多數人沒效果。
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等, 並沒有太特別,而不是像有的商家宣傳的那樣。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蜂蜜和其他純糖一樣並不健康,通常情況下並不建議給寶寶服用蜂蜜。
寶媽提示:
1歲以內的寶寶不能吃蜂蜜,1歲以上寶寶如果服用蜂蜜,應把蜂蜜作為純糖製品進行限制。滿1歲的寶寶,咳嗽時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蜂蜜止咳。根據美國兒科學會的建議,每次可服用2-5毫升的蜂蜜。
在選購蜂蜜時,最好選正規的品牌。如果寶寶吃了蜂蜜,就要減少其他純糖的攝入,而不是把蜂蜜作為養生寶貝。
2、鹽
寶寶的味覺比大人要靈敏,不能用大人的口味來衡量寶寶的味覺,大人覺得沒味道的食物寶寶也可以吃得津津有味。而且,寶寶的味覺習慣正處於發育中,對調味品的刺激比較敏感,加鹽容易造成寶寶拒絕沒有味道的原味食物。
寶媽提示: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1歲以內的嬰兒不需要額外吃鹽。1~3歲的寶寶每天也只需要1.8g食鹽,4~6歲的寶寶每天2g食鹽足矣。6歲以上的寶寶,每天的食鹽量最好控制在3~5g。
同時醬油、味精、雞精以及醋都不建議給寶寶新增,因為裡面都含有一定量的食鹽。
3、果汁
通常情況下,果汁不夠健康,營養價值也不及水果。比起喝果汁,直接吃水果能獲得更多的維生素C、抗氧化物質、膳食纖維等。
果汁有味道,寶寶一旦接受了這樣的味道,往往就不喜歡或拒絕喝白水,而喝白水的習慣可有助於清潔口腔,預防今後齲齒髮生,還不容易出現厭奶等現象。
攝入果汁還會增加齲齒的風險;部分寶寶喝果汁還會出現腹瀉;果汁可能會干擾一些藥物的吸收。
寶媽提示: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1歲以下的寶寶都不建議喝果汁;1歲以上的兒童可以限量攝入一定量的果汁,並且是100%的純果汁。
1-3歲兒童,每天攝入不超過120毫升;4-6歲兒童,每天不超過180毫升;7歲以上兒童,每天不超過240毫升。
媽媽可以製作果泥給寶寶吃,大一些後直接把水果切塊讓寶寶自己啃著吃就行了。
4、煮菜水
煮菜水之所以是糟糕的選擇,主要是因為煮菜水中並沒有什麼營養,根本比不上其他食物,佔滿了寶寶的胃,就吃不下其他更有營養的食物。
煮綠葉蔬菜的過程中,草酸會溶解在水中,這種含有草酸的菜水喝下去後會影響寶寶對鈣的吸收。而且,菜水裡除了色素外還可能含有化肥、農藥,甚至重金屬,這些都會對寶寶的健康造成危害。別說寶寶了,就連大人也不應該吃。
寶媽提示:
無論哪個年齡段,都應該避免給寶寶吃菜水,媽媽可以將蔬菜水煮撈出後直接壓制成泥狀或煳狀餵給寶寶吃,菜泥的營養比菜水好太多了。
5、牛奶
寶寶的腎臟發育尚未成熟,而牛奶中含有高濃度的蛋白質和礦物質,無疑會增加寶寶腎臟的壓力,牛奶無法被小寶寶輕鬆地完全消化。
未滿1歲的寶寶,發生牛奶蛋白過敏的情況非常常見,並且純牛奶中的脂肪型別不是此階段寶寶所需的型別,所以,並不建議太小的寶寶喝牛奶。
寶媽提示:
6個月以前的寶寶最好選擇純母乳餵養,母乳不夠時可以給寶寶新增配方奶。
以牛乳為基礎之嬰兒配方奶,在配方中去除了部分酪蛋白,增加了乳清蛋白,去除了大部分飽和脂肪酸,加入了植物油、DHA、AA,配方奶粉中還加入了乳糖,含糖量接近人乳,適用於一般的小寶寶。
建議3歲以內的寶寶吃母乳或配方奶,3歲以後可以選擇純牛奶。
6、豆漿
1歲以內的寶寶腸胃功能尚未發育完全,胃內還沒有分解豆類的消化酶,飲用豆漿後容易引起腹脹、排氣或腹瀉等症狀,甚至有可能加重溼疹。
寶媽提示:
1歲以內的寶寶不能喝豆漿,1歲以上的寶寶可以少量喝,但豆漿的營養價值比較低,還不如直接吃豆腐和豆乾。
7、堅果
堅果類一直被認為是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之一。在英國,這類食物被要求5歲以後再給兒童吃。除了過敏這個原因,堅果還容易在進食過程中造成窒息。
寶媽提示:
寶寶1歲後,可以嘗試把磨碎的堅果加在粥、餅或是小點心裡,增加香味,剛開始試的時候注意觀察就是了。
輔食佳選
1、營養高
寶寶的胃容量很有限,需要很多能量和營養素用於生長髮育。所以最好選擇營養高又不佔肚子的輔食,如肝泥蔬菜粥、蔬菜肉醬面、三鮮餡餛飩等。
2、口感天然
寶寶的味覺很靈敏,食物應該以天然的口感為主,如南瓜、紅薯等;寶寶的輔食中沒必要新增任何調味料,如糖、鹽、胡椒粉、兒童醬油等。
3、易消化
食物除了本身要夠營養以外,也要容易吃,因為寶寶的咀嚼和消化吸收能力還不強,不建議吃糯米制成的食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