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父母都會給寶寶提供充足的食物以保證營養的攝入,但是由於一些先天因素與後天餵養的問題,也很容易讓寶寶發生營養不良的狀況,而且這種情況多出現於1歲以下,通常也是由於輔食新增得不合理所導致的。
輔食的新增並不只是我們通常想像得母乳吃不夠了,加些食物那樣簡單,寶寶輔食新增的時間早晚、飲食的禁忌、食物的種類與形狀,都會對寶寶健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寶寶新增輔食四忌:
1、忌過早
剛離開母體的嬰兒,消化器官很嬌嫩,消化腺不發達,分泌功能差,許多消化酶尚未形成此時還不具備消化輔食的功能。如果過早新增輔食,會增加嬰兒消化功能的負擔,消化不了的輔食不是滯留在腹中“發酵”,造成腹脹、便祕、厭食,就是增加腸蠕動,使大使量和次數增加,最後導致腹瀉。因此,出生四個月以內的嬰兒忌過早新增輔食。
2、忌過晚
有些父母怕孩子消化不了,對新增輔食過於謹慎。孩子早已過了四個月.還只是吃母乳或牛奶、奶粉。殊不知孩子已長大,對營養、能量的需要增加了,光吃母乳或奶粉已不能滿足其生長髮育的需要,應合理新增輔食了。同時,孩子的消化器官功能已逐漸健全,味覺器官也發育了,已具備新增輔食的條件。另外,此時孩子從母體中獲得的免疫力已基本消耗殆盡,而自身的抵抗力正需要通過增加營養來產生,此時若不及時新增輔食,孩子不僅生長髮育會受到影響,還會因缺乏抵抗力而導致疾病。因此,對出生四個月以後的孩子要開始適當新增輔食。
3、忌過濫
孩子雖能新增輔食了,但消化器官畢竟還很柔嫩不能操之過急,應視其消化功能的情況逐漸新增。如果任意新增,同樣會造成孩子消化不良或肥胖。讓孩子隨心所欲,要吃什麼給什麼,想多少給多少又會造成營養不平衡,並養成偏食、挑食等不良飲食習慣,可見新增輔食過濫同樣也是不合適的。
4、忌過細
有些父母過於謹慎,給孩子吃的自制輔食或市售的嬰兒營養食品都很精細,使孩子的咀嚼功能得不到應有的訓練,不利於其牙齒的萌出和萌出後牙齒的排列食物未經咀嚼也不會產生味覺既勾不起孩子的食慾.也不利於味覺的發育,面頰發育同樣受影響。這樣,孩子只能吃粥和麵條,不會吃飯菜,製作稍有疏忽,就會噁心嘔吐,於是乾脆不吃或者吃了也要吐渣。長期下去,孩子的生長當然不會理想,還會影響大腦智力的發育。
嬰幼兒營養充足的三項特徵:
當然,一個健康而充滿活力的孩子,必然表現出營養充足的特徵。這些特徵可表現為三方面:
1、身高和體重:
人體的正常生長髮育,尤其是身高和體重,肯定受飲食的影響,這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幼兒如果營養充足,身體的發育肯定會合乎一般規律的。例如,幼兒體重,大體符合以下公式:體重(千克)=年齡×2+8;幼兒身高,大體符合以下公式:身高(釐米)=年齡×5+75。從營養與健康的關係看,符合標準的身高和體重,至少是健康的某種標誌。
2、抵抗疾病的能力
嬰幼兒出生後,從母體帶來的抵抗疾病的抗體大約在出生後6個月就消耗完了,所以出生半年後各種傳染病很容易發生。為了預防傳染病,嬰幼兒要進行各種預防注射,這就是人們俗稱的打防疫針。這對於一個營養充足的孩子來說,將會對抵抗傳染病的發生起重要作用。可是對一個瘦小虛弱的孩子來說,所起的預防作用將是有限的。
3、智力
營養狀況對早期兒童的智力影響極大。餵養不當的孩子智力都很低。有一些學者觀察了營養不良和營養正常嬰幼兒的行為特徵,兩者在“遠距離交往”上明視訊記憶體在差異。營養正常者,能離開母親獨自玩耍,而且會用眼神、聲音、微笑、手勢與小朋友交往。營養不良者的遠距離交往的能力差,膽小、不活潑,離不開母親,語言、符號的使用少等。
給寶寶新增輔食要注意什麼?
1、要根據寶寶的月齡按期新增。
2、新增的量要由少到多,由一種到多種。
3、新增輔食後要注意觀察寶寶的面板,看看有無過敏反應,如面板紅腫,有溼疹,應停止新增這種輔食。此外,還要注意觀察寶寶的大便,如大便不正常也應暫停新增這種輔食,待其大便正常,無消化不良症狀後,再逐漸新增,但量要小。
4、注意衛生。給寶寶新增的輔食最好現吃現做,如不能現吃現做,也應將食物重新蒸煮。新增輔食的用具要經常消毒,以防病毒侵入寶寶體內引起疾病。
5、乳類食品是嬰兒的主要食品,但隨著嬰兒機體逐漸長大的需要,應及時新增輔食。嬰兒消化道嫩弱,若不根據孩子的月齡大小以及實際需要,新增過量的輔食,或在嬰兒患病時仍照常飲食,都會造成嬰兒消化不良和吐瀉等現象。因此,在新增輔食時要十分小心,不宜任意從事。
6、根據嬰兒消化力及營養需要,新增輔食應逐漸增加品種。先試一種,待3-4日或一星期嬰兒適應後,再新增另一種。量由少到多,由淡到濃。遇天氣太熱,嬰兒易患消化不良,可暫緩新增新食品,待天氣稍涼再逐漸新增。每次新增新食品後,應密切注意其消化情況,如發現胃呆、嘔吐、大便反常或其他情況,應暫停喂此種輔食。當腸胃功能恢復正常後,再從開始量或更小量喂起。如遇小兒患病,應停止各種輔食,等到病癒後再恢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