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煎藥前的浸泡
加冷水漫過藥面,浸透後再煎煮,則有效成分易於煎出。一般浸泡30分鐘左右即可,但也要根據藥材自身質地的輕重和季節、溫度的差異分別對待。花、草、葉可浸20分鐘;根莖、種子、果實及礦石、甲殼類藥材宜浸泡30~60分鐘。總之以藥材浸透為準。
二、煎煮前不必洗
1、水洗可能使藥材的水溶性成分丟失:由於不少藥材中含有糖和甙類,可溶解於水中,經水洗後,將丟失一部分的有效成分,導致藥效降低。
2、水洗可使粉末類藥材丟失:中藥中又不少藥材是粉末類的,也有的在配藥時需研碎,如桃仁、龍骨、滑石粉等,如果用水洗,會造成這些藥物的流失。
3、水洗可致部分藥材輔料丟失:由於有的藥材在炮製過程中加入蜜、酒、膽汁等輔料,而這些輔料易溶於水中,若用水沖洗,可導致部分輔料丟失。如常用藥材中的膽南星、酒制大黃等。
因此,在煎煮中藥之前,不宜用水沖洗藥材,以免造成藥材成分的丟失,影響藥物的療效。
三、煎藥用具的選擇
煎煮容器與藥液質量關係非常密切,目前多主張使用陶瓷、瓦罐。不宜用鐵鍋、銅鍋,最好也不用鋁鍋及不鏽鋼、搪瓷容器來煎藥,因為有些藥物遇到錫、鐵等金屬後會發生沉澱,降低溶解度,甚至會引起化學變化,產生副作用。
四、煎藥用水的選擇
煎煮中藥宜選用潔淨的冷水,如自來水、井水、蒸餾水等。用水量應視藥物的重量、體積、吸水能力、煎煮時間、火候及所需的藥量等因素來決定,一般以水漫過藥物半寸左右為宜。煎藥的用水量應一次加足,不要中間數次加水,更不能把藥煎幹了再加水重煎,煎乾的藥應棄掉。
五、煎藥的火候
煎煮中藥有“武火、文火”之分,急火煎之為“武火”,慢火煎之為“文火”。一般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熬20~30分鐘,二煎藥煎沸後用文火煎熬30--40分鐘。煎煮時間長的話再需攪拌2~3次,不同的方劑需用不同的煎煮時間。治療外感表證的發汗解表藥煎煮時間宜短,治療虛證的滋補藥煎煮時間宜長。
六、服法有講究
為防止藥物對胃腸有刺激,故宜在飯後半小時至一小時服用,兩次中藥服用時間間隔4小時以上。一般一劑分2~3服,一日一劑,溫服。如遇特殊情況,可以一日連服兩劑,以增強療效。
七、煎中藥為什麼要加鍋蓋
一些人在煎中藥時,為了操作方便,常不蓋鍋蓋。特此提醒患者,煎中藥時莫忘蓋鍋蓋。經研究,絕大多數植物類中藥都含揮發油。揮發油在醫學上具有驅風、抗菌、消炎、鎮痛等作用。但是,揮發油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絕大部分揮發油的比重都比水輕,所以很容易隨水蒸汽一起蒸發出來,如果煎中藥不蓋鍋蓋,中藥內的有效成分便易隨水蒸汽“跑”出去,降低藥物療效。
八、煎煮中藥並非越久越濃
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都以為中藥煎煮越濃效果越好,煎煮時間越長,有效成分越多,其實不然。煎中藥是將中草藥中的有效成分不斷釋放、溶解的過程,當中藥與藥液中的有效成分濃度平衡後,這一過程就停止了,再連續不斷地煎,不僅不會使藥物內的有效成分繼續溶解,反而令藥液中的有效成分不斷蒸發而減少,甚至使有效成分在長時間的高溫中遭到破壞,導致藥效降低。
由此可見,中藥並非煎得越久越好,不同的處方,煎開後的時間要求也不同,應遵醫囑。
九、煎煳的中藥請丟棄
中藥能治療疾病的道理,就在於它含有生物鹼、皁素、鞣質等有效成分。中藥煎熬時間太短,有效成分煎不出來。但中藥一旦煎煳,其性質就會發生改變。例如,滋補性中藥煎煳後,其性味會由甘甜變成苦澀,不可能再起到滋補作用;活血化瘀藥物煎煳後,會變成具有止血作用的藥物。大部分中藥煎煳後,有效成分都會遭到破壞,甚至效果相反,該清熱的不能清熱,該滋補的不能滋補。因此,中藥煎煳後應丟棄中藥。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