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湯劑是最為常用的一種製劑形式,湯劑質量的優劣直接關係到臨床的治療效果,因此我們必須掌握中藥湯劑的正確煎煮方法,從而最大限度發揮其治療效果。在家庭煎煮中藥過程中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煎煮器具:煎藥最好的器具是砂鍋。砂鍋屬於陶器,陶器具有導熱均勻,化學性質穩定,不易與藥物成分發生化學變化,並有保暖的特點,是煎煮中藥的最佳選擇。若無陶器,可用白色的搪瓷器皿和鋁鍋代替。
但切忌用銅、鐵、錫等製成的器具。這是因為鐵、銅、錫本身也是中藥類,用之恐與病情不合;二是這些金屬元素易和中藥中的化學成分發生反應,輕則降低療效,重則產生毒副作用,如鐵鍋煎藥,往往會生成一種不溶於水的鞣酸鐵,使藥液變黑變綠,藥味又澀又腥。使藥物性味發生變化,非但不能療疾,甚至可產生毒性,危害生命。
2、煎前浸潤:煎前用清水浸泡,有利於有效成分的煎出。這是因為草木藥乾燥時,水分被蒸發,細胞壁及導管皺縮,細胞液乾枯,其中的物質以結晶或無定形沉澱存在於細胞內。煎前浸泡,可以使細胞重新脹滿,當水分進一步浸入時,細胞可膨脹破裂,使大量有效成分釋放出來。煎前浸泡時間以 30~60分鐘為宜,以種子、果實、根為主的藥浸泡時間60分鐘。
夏天氣溫高,可以浸泡時間短些;反之冬天可以長些。浸泡用水,以常溫或溫水(25℃~50℃)為宜,切忌用沸水。
3、中藥煎煮之前一般不需要清洗:中草藥大都是生藥,在出售之前一般都進行了加工炮製,煎煮之前一般沒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確覺得草藥有些髒,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沖洗,以防易溶於水的有效成分大量丟失,從而影響中藥療效。
4、入藥方法:一般藥物可以同時入煎,但部分藥物因其性質、效能及臨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時間不同。有的還需作特殊處理,甚至同一藥物因煎煮時間不同,其效能與臨床應用也存在差異。所以,煎制湯劑還應講究人藥方法。
(1)先煎:先煎的目的是為了增加藥物的溶解度,降低藥物的毒性,充分發揮療效。以下三種情況需要先煎。
①礦石類:貝殼類、角甲類藥物,因質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必須先煎。如生石膏、寒水石、赤石脂、靈磁石、代赭石、海浮石、礞石、自然銅、牡蠣、石決明、珍珠母、海蛤殼、瓦楞子、龜板、鱉甲、穿山甲、龍骨、龍齒、鱉甲、水牛角等等,可打碎先煎30分鐘。
②有毒的藥物:如烏頭、附子、商陸等等,要先煎1~2小時,先煎、久煎能達到減毒或去毒的目的。
③某些植物藥:如天竺黃、火麻仁、石斛、只有先煎才有效。
(2)後下:花、葉類以及部分根莖類等藥因其有效成分煎煮時容易揮散或破壞而不耐煎煮者宜後下,目的是為了減少揮發油的損耗,有效成分免於分解破壞。
①氣味芳香,含揮發油多的藥物,如薄荷、藿香、木香、豆蔻、砂仁、草豆蔻、檀香、降香、沉香、青蒿、細辛等等均應後下,一般在中藥湯劑煎好前5~10分入藥即可。
②不宜久煎的藥物,如鉤藤、杏仁、大黃、番瀉葉等等應後下。
(3)包煎:將某種藥用紗布包起來,再和其他藥一起煎。須要包煎的主要有三類藥物,一是細小種子類藥物,如車前子、葶藶子、青葙子等,煎藥時特別粘膩,如不包煎,容易粘鍋,藥汁也不容易濾除:二是有些藥物如蒲黃、青黛、海金沙、灶心土等,煎時容易溢位或沉澱,需要包起來煎煮;三是有些有絨毛的藥物,如旋覆花、枇杷葉等,如不包煎,煎煮後不易濾除,服後會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嘔吐等副作用。
(4)另煎:一些名貴中藥如人蔘、西洋參、蟲草、鹿茸等宜單煎或研細沖服,否則易造成浪費。
(5)烊化:膠質藥物如鹿角膠、阿膠等,不宜與其他一般藥共煎,需要另放入容器內隔水燉化,或以少量水煮化,再兌入其他藥物同服。
(6)煎湯代水 一般體積龐大吸水量較大的藥物如絲瓜絡、灶心土、金錢草、糯稻根等先宜與水煎煮,將所得的藥汁去滓後再煎他藥。
(7)溶化 如芒硝、玄明粉等亦可溶化衝入湯劑中應用。
(8)生汁兌入 如鮮生地汁、生藕節、梨汁、韭菜汁、薑汁、白茅根汁、竹瀝等,不宜入煎可兌入煮好的湯劑中服用。
(9)合藥沖服 某些貴重的藥物有效成分不在水中溶解的或加熱後某些有效成分易分解的藥物,如人蔘粉、牛黃粉、羚羊粉、三七粉、麝香粉、全蠍粉、肉桂粉、甘遂粉等,將藥末合於已煎好的煎劑中攪拌後服。
5、煎煮用水:以新鮮清潔的自來水、河水、湖水、泉水為宜。經反覆煮沸或放置於熱水瓶中較久的水,也不能作為煎藥用水。古人對煎藥用水極為講究,如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立春雨水宜煎發散及補中益氣藥”、“臘雪化水宜煎傷寒火喝之藥”、“長流水煮藥最驗”、“井泉水宜煎補陰及一切痰火氣血藥”等等。
6、煎水用量:一般用水量為將草木藥加壓後,液麵沒過飲片兩橫指(約2釐米)為宜。其中,芳香易揮發及質地疏鬆的藥物,可以只淹沒藥物為度;質地堅硬黏稠需久煎的藥物,加水量可略多一些。科學化加水量:第一煎加水量=方中各藥物總量(克)+150毫升+服用量(成人服用量為150~300毫升)。 第二煎加水量:服用量+200毫升。
7、火候與時間:一般在未沸時用大火(武火),沸後用小火保持微沸狀態 (文火),以免藥汁溢位或過快熬幹以免藥汁溢位或過快熬幹。煎煮時間應根據藥物性質而定,解表藥第一煎煮沸後10~15分鐘,第二煎煮沸後5~10分鐘;滋補藥第一煎煮沸後40~60分鐘,第二煎煮沸後30~40分鐘;其他類藥物,第一煎煮沸後20~30分鐘,第二煎煮沸後15~25分鐘。有先煎藥需先煎10~30分鐘,後下藥應在最後5~10分鐘入鍋。
8、煎煮次數:一般來說,一劑藥可煎三次,最少應煎兩次。因為煎藥時藥物有效成分首先會溶解在進入藥材組織的水液中,然後再擴散到藥材外部的水液中。到藥材內外溶液的濃度達到平衡時,因滲透壓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溶出了。這時,只有將藥液濾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繼續溶出。為了充分利用藥材,避免浪費,一劑藥最好煎煮兩次或三次。
9、絞渣取汁:藥液濾出後,應將藥渣放人雙層紗布中包好,待稍涼後,加壓絞取藥渣所吸附的藥液,最後把藥渣扔掉。實驗表明,從絞取的藥液中,可得到大量有效成分,約相當於原方劑量的1/3。尤其是一些遇高熱藥效降低,損失或不宜久煎的藥物,藥渣中所含有效成分比例更高。如此,則能增加中藥的溶出率,提高療效。
10、服藥方法:草木療法臨床一般均為每日1劑,每劑分2或3服。病情急重的,可隔4小時左右服1次,晝夜不停,使藥力持續。一般情況下,湯藥多溫服。對嘔吐者宜小量頻服。對丸、散等中藥製劑,一般都用溫開水吞服。有的需要多服長期服,則可煎湯代茶,不拘時服。瘧疾患者,則需在疾病發作前2小時服。 對於胃腸道疾病,宜飯前服藥。因為飯前胃中空虛,藥物能較快進入小腸以保持較高濃度,這樣可使藥物不為食物所阻而充分、及時發揮藥效。滋補藥亦宜飯前服,以利消化吸收。
對胃腸道有刺激的藥物宜飯後服,飯後胃中存有較多食物,可減少藥物的刺激。消食健胃藥,宜食後及時服,以使藥物與食物得以充分混合,最大地發揮藥效。對於驅蟲或瀉下的中藥,如番瀉葉等宜空腹服。空腹時,胃及十二指腸均無食物,服藥後可避免藥物與食物混合,能迅速進入腸而奏效。其他如安神、鎮靜類中藥,宜於睡前30分鐘至1小時服用,才能及時發揮作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