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腦病科 主任醫師 彭康

  1、暴飲暴食

  見了美食就胡吃海塞,心情低落就猛吃零食,忙於應酬就把酒言歡。飲食過量會擾亂胃腸道正常的消化吸收節律,致使胰腺這個“消化酶工廠”在短時間內分泌大量消化液,導致胃脹不適。

  胰腺疾病“嫌貧愛富”,高發於忙於應酬的成功人士,且男性發病人數是女性的2~4倍。要改掉暴飲暴食的惡習,不妨細嚼慢嚥,慢慢體會飽的感覺,七八分飽後放下筷子;三餐固定時間吃,以免“飢不擇食”;心情低落時,建議讓注意力分散10分鐘,或者小口喝水或茶等飲品,避免“情感性進食”。 

  2、吃飯太快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吃飯常常狼吞虎嚥。如果進食過快食物沒有煮爛、進食黏稠食物,極易引起胃潰瘍胃炎等胃腸道疾病,甚至還會導致胃裡“長石頭”。

  與細嚼慢嚥相比,狼吞虎嚥會導致發胖風險增加至少3倍。因此建議正餐吃飯時間至少20分鐘,每口飯儘量嚼爛嚼軟再咽;不必糾結每口飯該嚼多少次,有意識地放慢速度即可;脾胃功能差的老年人更要放慢進餐速度增加咀嚼次數。

  3、纖維攝入不足

  近年來,人們開始注重飲食健康,吃粗糧的意識已有明顯提高,但並非只有口感粗糙的食物中存在膳食纖維。大麥、豆類、胡蘿蔔、柑橘、燕麥等也含有豐富的可溶性纖維,也能減緩食物的消化速度,平衡餐後血糖,降低膽固醇水平。如有腹脹、腹痛等消化道不適,可用蒸煮方式處理粗糧和蔬果使其軟爛。

  4、壓力和焦慮情緒

  胃腸道可謂最大的“情緒器官”,胃腸道功能受神經、內分泌系統協同支配、調節,其擁有的神經細胞數量僅次於中樞神經,對心理刺激十分敏感。壓力過大時,人的消化功能會出現“情緒化”反應,處於焦慮、憤怒、憂傷、緊張等不良情緒下,會出現食慾不振、上腹部隱痛、反酸、燒心、便祕等症狀。心病還需心藥醫,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正確看待生活、工作中的挫折。陷入嚴重焦慮、抑鬱情緒時,不妨求助心理醫生。若胃腸不適等症狀較重,可在消化科醫生指導下適當服用藥物。

  5、缺乏鍛鍊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可以興奮下丘腦外側的飲食中樞反射性刺激和提高消化能力,增加食慾。運動過程中,人的腹式呼吸會加強,一方面可改善腹腔臟器的血液迴圈,另一方面,還可以促進胃腸道的蠕動,由此調節整個消化道。相反,長期缺乏鍛鍊會導致食慾減退、胃動力不足,易誘發胃、結直腸炎症和腫瘤。保持胃腸道健康,要讓自己多動動,選擇感興趣的體育運動,如氣功、太極拳、步行、慢跑、騎自行車等,每週鍛鍊3~4次。

  6、濫用藥物

  生活中,有些人一有個頭疼腦熱就亂吃止痛藥、消炎藥,但這些藥物中很多都是非甾體類抗炎藥,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洛芬、萘普生等,會直接或間接地損傷胃黏膜,引起炎症和潰瘍。濫用抗生素還會殺死腸道中的正常菌群,使其失去對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導致腸道菌群紊亂。因此,生病時不要自行用藥,不要擅自停藥、換藥、增減藥量,應及時諮詢相關醫生遵醫囑服用藥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