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泌尿外科 副主任醫師 劉洪濤

  我們的血管就像自來水管一樣,年齡越大,血管內沉積的垃圾也就越多。這些垃圾會積累而成斑塊,不及時清理,斑塊會越來越大,血管一天比一天窄,最終把血管堵死了!

  其中,我們身上卻有一處血管最容易堵,堵了之後最危險,很多人因此失明瞭、不能說話了、半身不遂了、甚至癱瘓了才發現,這個血管就是——頸動脈!

  別以為這個距離我們很遠,年裡越大,血管越窄,雜質越多。每個人都有血管變窄、雜質增多的那一天!慶幸的是,你現在看到這篇文章還不晚!


  為什麼頸動脈最容易堵?

  要想知道為什麼頸動脈最容易堵?首先你得知道頸動脈是哪裡!

  在我們的脖子前方,氣管兩側,各有一條小拇指粗細的動脈血管,它是血液從心臟流向頭腦部的主幹河流,這就是頸動脈。如果你用手在下頜角往下觸探,就能摸到這兩根動脈隨心臟的搏動而跳動。

  頸動脈一旦被堵,大腦就會嚴重缺血,8分鐘大腦就會被損傷,出現失明、失語、半身不遂...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腦梗”、“腦中風”!如果時間再長一些,甚至會出現腦死亡。


  統計資料顯示,約2/3的腦梗塞與頸動脈有關。頸動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直接連通大腦,一旦被堵後果不堪設想!

  這10種清血管的食物要常吃

  1、黑木耳

  黑木耳黑木耳中所含的腺嘌呤核苷,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

  2、生薑

  生薑中所含的姜油酮、姜烯酚等物質具有抗凝血功能,多吃不易出現血栓。

  3、大蒜

  大蒜中所含的阿霍烯是一種天然的血液稀釋劑,可增強心臟的收縮力量,預防血栓形成。

  4、洋蔥

  洋蔥中所含的槲皮酮能抑制血小板凝聚,對抗血栓形成,還能使動脈血管內壁光滑,富有彈性。

  5、魚類

  經常吃魚類,特別是吃深海魚類,如鮭魚、鮪魚等,不僅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降低膽固醇,還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達52%以上。

  6、綠茶

  綠茶中的茶多酚,能提高機體抗氧化能力,增強紅細胞彈性,緩解或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經常飲茶可以軟化動脈血管。

  7、蕎麥

  蕎麥中含有的蘆丁,是其他糧食作物沒有的。蘆丁能促進細胞增生、防止細胞凝集,對血管系統有保護作用,還可以增強血管壁的彈性、韌度和緻密性,幾乎對所有中老年心腦血管疾病都有預防和輔助療效。

  8、玉米

  玉米富含脂肪,脂肪中的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減少膽固醇在血管中的沉積,從而軟化動脈血管。

  9、茄子

  茄子含豐富的維生素P,有軟化血管、增強血管彈性的作用,防止毛細血管破裂,對防止小血管出血有一定作用。

  10、海帶

  海帶中含有豐富的巖藻多糖、昆布素,既能防止血栓又能降膽固醇、脂蛋白,抑制動脈粥樣硬化。

  如何預防頸動脈堵塞?

  1、控制好“壞膽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又被稱為“壞的膽固醇”,時間久了容易引起動脈硬化。平時要少吃一些油炸食品,油炸食品是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來源。

  2、定期做頸動脈彩超

  頸動脈彩超,全稱“頸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是篩查頸動脈粥樣硬化、腦血管病危險因素的最便捷的手段!可以在平時的體檢套餐中,加上一個頸動脈超聲檢查,價格在100元左右,非常關鍵!

  3、及時發現身體訊號

  頸動脈堵塞早期可能表現為突發頭暈,時不時一側面部、肢體無力或麻木,或者短時間內言語困難、眼前發黑等,此時就應該做頸動脈彩超檢查。

  4、控制好“慢性疾病”

  平時還要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慢性疾病。生活中要做到戒菸限酒,控制肉類、油脂、鹽的攝入量,增加水果、奶、穀物及薯類食物。

  健血管:冷熱水浴

  冷熱水交替沐浴就像給血管做鍛鍊,能促進血液迴圈,增強血管彈性。先用溫熱水洗,再用稍涼的水沖洗,特別是對著頸部兩側血管衝。注意冷水以人體感覺微涼為度,一般以25°C左右為宜。但水溫不宜相差太大,而且要以溫水結束淋浴。不能接受冷水的,也可以試著先用冷水擦身。

  注意:這種方法對於體質較弱的人不適合。

  通血管:喝好3杯水

  保持血管暢通,是長期的事情,多飲水就是最好、最實用的通血管方法,記得喝好這三杯水!

  1、睡前半小時

  睡前半小時喝半杯溫開水,對降低血液黏稠度,預防血栓很有幫助。半杯是多少呢?大概350~500ml,可以根據個人情況調整,以不影響睡眠為準。

  2、清晨起床後

  清晨起床後也要喝杯溫開水,小口慢慢喝,可以稀釋血液,減輕血管負擔。

  3、起夜

  除了早晚喝水,很多人半夜起床比較多,要在床邊放杯水,半夜起來就喝上一口。心肌梗死多發生於午夜兩點左右,這個時間補水也很重要。最好別喝涼的,容易驅散睡意。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