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消極的疾病是抑鬱症,世界上最痛苦的疾病是強迫症,請關注強迫症患者並理解他們的痛苦,同時希望強迫症患者及其家屬理解這種疾病---這是筆者長期臨床的內心體驗。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強迫障礙被認為是一種少見病。一直沒有引起臨床醫生的關注。由於患者對症狀有部分自控能力,很少引起過度的社會危害,社會功能和生活能力部分保持,臨床治療手段比較缺乏等原因,延遲了臨床醫生對這個病的理解。但是近十幾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人們生活壓力的增加和對自身健康的重視,對強迫障礙的認識在很多方面發生了改變。這個古老的病種又重新得到臨床的重視。
強迫障礙是以反覆出現的強迫觀念和強迫動作為基本特徵的一類神經症性障礙,這類疾病在神經症性障礙中以病因複雜、表現形式多樣、病程遷延為突出特點。
目前公認的強迫障礙是一種重複出現、缺乏現實意義的不合情理的觀念、情緒、意向或行為,患者雖然力圖克制但又無力擺脫的一種神經症。患者自身能體驗到衝動和觀念來自於自我,並能意識到強迫症狀是異常的,但又苦於無法擺脫。
強迫障礙通常有兩大類症狀:
一種是強迫觀念。
一種是強迫行為。
其中強迫觀念指的是在一段時間所體驗的思想衝動、意向或想象、想法,它會反覆地或持久地闖入人的意識之中,以至引起反覆並顯著的焦慮或壓力。這些觀念通常為汙染、傷害自己或他人、災難、猥褻神靈、暴力性或其他令人痛苦的內容。這些觀念是患者自己的而不是外界插入的。
患者會發現這個想法令他痛苦不堪,他努力去壓制但它總是會不斷再次出現,讓患者再次陷入更大的痛苦。而強迫行為是患者通常屈從於強迫觀念,力求減輕內心焦慮的結果。它同時也是一種手段,用來減輕不從事這種行為所產生的壓力和恐懼。患者通過反覆的行為或精神活動來阻止或降低焦慮和痛苦。
常見的強迫動作包括反覆洗手、檢查、計算等。通常認為強迫行為是外顯的動作。目前有個別觀點認為強迫行為也可以是思維上的,如反覆的回憶、計數、祈禱等。強迫障礙患者除了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之外,又會合並許多情緒體驗,如患者通常會體驗到嚴重的廣泛性焦慮、反覆的驚恐發作體驗,無力的迴避感覺以及嚴重的抑鬱體驗。
而且所有這些情緒和強迫症狀的發生都會與強迫障礙的症狀同時發生,並且這些情緒障礙和強迫症狀之間又有著相互影響、加重趨勢。兩類症狀的交疊使患者痛苦不堪。因此對於強迫障礙患者來說,要建立哪怕一點點對生活中危險事件的控制和預測都很困難,並且在平時別人看起來都很簡單的事情,患者也會猶豫不決,琢磨不定。
這可能就是強迫障礙患者最為外表類似正常,而內心極其痛苦的寫照。典型的強迫障礙患者一般具有多種強迫觀念,而且也常常具有多種例行習慣,例如對汙穢物有強迫觀念的人通常有洗手的例行習慣,具有攻擊性強迫觀念的人傾向於具有檢查的習慣。各種觀念和行為之間有著不同的症狀組合,相對而言症狀的組合之間也有著部分的規律性。
另外,強迫障礙患者因為強迫症狀會出現對一些事物或情景的迴避(如害怕沒有將門鎖上,而避免鎖門動作甚至根本不敢離開家等),從而對社會生活造成了影響。再者本身各種重複動作的反覆、交疊出現的各種情緒體驗都會讓患者在社會生活中受阻,一方面患者擔心別人看出自己的異常而惴惴不安,另一方面患者為內心的強迫症狀而不能預測很多事實,影響生活。症狀嚴重時會明顯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能力,有的甚至不能進行正常的個人生活自理。
如有的患者害怕因為清洗不乾淨之後的反覆清洗動作,而寧願選擇不再清理個人衛生,選擇與汙穢共存。這在正常人看起來覺得不可思議,但是這的確是患者選擇遠離強迫症狀干擾的表現。有的患者因為害怕錯過某個吉祥的時間,遇到需要如廁的時候,寧願選擇憋尿和解在衣褲之內。這樣的生活質量是可想而知的。強迫障礙影響比較輕的例子也是數不盡數,有的患者需要時間去重複強迫動作,有的因為害怕而不敢從事自己的工作或者社會交往。
美國全國共患疾病調查結果表明:強迫障礙是僅次於抑鬱症、酒精依賴和恐懼症的第四大常見心理疾病,強迫障礙的終生患病率大約在2.6%。大多數病例起病緩慢,無明顯誘因,2/3的患者起病於19歲之前,所以青少年是強迫症的主要受害人群。
一般認為強迫障礙是一種慢性疾病,常有中度及重度的社會功能障礙,及時診治和使用心理、藥物治療可使本病預後改善。但是由於本病本身的一些特點,通常患者就診年齡平均超過發病年齡10年,導致病程遷延,所以強迫障礙是神經症中相對比較嚴重、比較難治的精神障礙之一。
強迫障礙的強迫症狀可以時重時輕,這個時重時輕可以表現在一個患者的病程中,也可以表現在不同患者之間。同一症狀在同一患者病程中,當患者心情欠佳、傍晚、疲勞或體弱多病時症狀可以變得比較嚴重。女性患者在月經期間,強迫症狀可加重。
而患者在心情愉快、精力旺盛或工作、學習時,強迫症狀可減輕。這種波動可以在整個病程中表現得更為突出,如患者可以某個時期內某個症狀比較多見,而另外一段時間內完全是其他的幾個症狀表現。有的症狀可以終生一直伴有,有的症狀可能一生只出現一次。所以,在長達一生的症狀演變之中,每個患者都有不同的症狀經歷。
當然,同一個症狀在不同患者之間的嚴重程度不同是可以理解的,有的清洗只是幾次,有的可以是幾個小時甚至一整天。所以在評價一個強迫患者的強迫症狀是既需要橫向的評價,也需要縱向的評價。評價的本身需要同時注意患者自身的症狀體驗,也需要注意和其他患者的對比,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一個患者的症狀。
總體而言,強迫障礙的病程可能是持續的或者是波動的病程。在整個病程中症狀型別可以發生變化,有時則比較單一。病情可能會在幾年內波動,也可能在穩定數年後出現,也可能會自然消失。因為強迫障礙的慢性化病程以及它的高患病率,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它為疾病所致殘疾的前十位原因之一。
輕微的強迫症狀是比較常見的,如有一首歌會在腦中一直迴響,出門後會一遍又一遍地想門有沒有鎖好。事實上80%以上的正常人會承認自己有時會有奇怪的、闖入性的想法,而且關注的方面和強迫障礙患者關注的很像,很多都是關於汙穢物或者遭受攻擊行為的可能性。
與此相似,正常人當中有50%以上的人承認自己有強迫行為的習慣,這些表現和強迫障礙患者的強迫行為習慣並無本質區別。以上這些證據顯示正常人和患者之間的主要區別似乎在於程度而不是實質的內容。強迫障礙患者出現闖入性想法和強迫行為習慣在所有人身上都可以找到,但是強迫障礙患者的出現機率更為頻繁,表現更為嚴重且但來更大的壓力,以致出現不能完全地自我消化症狀和平衡相關的社會生活。
如果強迫症狀只是輕微的或暫時性的,當事人不覺得痛苦,也不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就不算病態,也不需要治療。而如果強迫症狀每天出現數次,且干擾了正常工作和生活就可能是患了強迫障礙,需要外界的力量來幫助治療。所以在重視強迫障礙的症狀內容之外,在診斷有臨床意義的強迫障礙時更應關注患者的症狀的出現頻度、持續時間和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以往對強迫障礙特點的描述強調患者對症狀的自我認識和抵制能力,強調患者必須要對症狀的“不應該性”認識明確並有明確的抵制意念。目前在臨床上不再強調患者對強迫症狀的內省和抵制來作為診斷的標準之一。事實上患者的內省力和強迫症狀信念強度是一個連續體,更能代表強迫障礙者的實際情況。
如果患者的症狀信念過於強烈,自然患者對症狀的認識和批判能力也就不足;如果患者的症狀信念不很強烈,患者的自我識別能力也就很強。這樣去評價強迫障礙,能夠對自己症狀的沒有清楚意識的患者也包括進來。如果患者還同時患有其他軸診斷的疾病,那麼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的內容將會有所擴充套件。另外患者的抵制能力也因為症狀的嚴重程度而不同,並且隨著病程的進展,有的患者寧願選擇不抵制來減少自身的痛苦,因為越抵制患者也就越可能陷入一個症狀迴圈的怪圈。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