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應性鼻炎是IgE介導的I型變態反應性疾病,是全球耳鼻喉科常見病、多發病。流行病學研究報道,AR在國外的發病率為10%-40%,我國發病率為37.74%,每年約有2000萬人患病,隨著工業化進展、現代生活方式和人類生態環境的急劇變化,AR的發病率有全球性增長的趨勢。雖然AR並非重大疾病,但它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質量,日常活動和社會交際等有較大影響,而且由此併發的各種併發症(如鼻竇炎、鼻息肉、中耳炎、哮喘等),更是雪上加霜,因此,AR不僅是醫學問題,而且是個社會問題。
鼻中隔偏曲導致鼻腔內解剖結構異常,引起機械性阻塞。兩側鼻腔長期受到不平衡的刺激,通過鼻腔感覺神經-副交感神經反射產生相關的臨床症狀。鼻內結構異常,如鼻中隔峭突等,易受到不正常氣流的過度刺激,引起異常的神經反射及鼻內粘膜神經功能紊亂,釋放更多的化學介質,如血管活性腸肽(VIP)、P物質(SP)等,產生鼻癢、噴嚏、鼻塞等症狀。同時,鼻中隔突起的峭狀突或棘突刺激鼻粘膜,刺激鼻腔感覺神經末梢,誘發異常的感覺反射;鼻腔內氣流異常,增加粘膜接觸變應原的機會;鼻腔阻塞影響區域性用藥到達作用位置等。變應性鼻炎病理過程中產生的化學介質,如嗜酸性粒細胞釋放的鹼性蛋自(MBP)和陽離子蛋自(ECP)可損傷鼻粘膜上皮,使其感覺神經末梢處於高敏狀態,感覺閾值低於正常。因此,鼻中隔偏曲與變應性鼻炎的發病有著密切的關係,也是誘發變應性鼻炎的一個重要因素。經手術將偏曲的鼻中隔矯正後,解除了鼻腔的機械性阻塞,改善了鼻腔通氣,去除了不良刺激而取得治療效果。
研究證實:在變應性鼻炎的發病過程中,對鼻粘膜的血管舒縮和腺體分泌起調節作用的神經有篩前神經和翼管神經內的副交感部分。篩前神經可分為中隔支與鼻外側支,它既是感覺神經,又含較多的副交感神經纖維,可調節鼻粘膜血管舒縮和腺體的分泌。篩前神經鼻中隔支主要分佈於鼻中隔前上部,並進入篩骨垂直板內,支配鼻中隔前上部的漿液腺。當鼻粘膜接觸變應原時,兩側鼻腔感覺神經末梢受到刺激,副交感神經在區域性釋放乙醯膽鹼,引起腺體分泌增強,激起鼻癢、噴嚏、流清涕等臨床症狀。鼻中隔偏曲矯正手術破壞了篩前神經鼻中隔支,切斷了異常的神經反射,減少乙醯膽鹼的釋放,從而可以緩解變應性鼻炎症狀。同時鼻中隔偏曲矯正手術中廣泛剝離雙側鼻中隔粘軟骨膜及粘骨膜,以及術後的鼻腔填塞,粘膜組織瘢痕形成,不僅對鼻腔粘膜分佈的神經末梢有一定的破壞作用,影響了神經傳導,同時也破壞了鼻中隔毛細血管及腺體,降低了鼻粘膜的反應性,使之對外界的物理、化學不良刺激敏感性降低,抑制噴嚏反射,減少活性物質的分泌,減少流涕,這此因素都可能有利於緩解變應性鼻炎的症狀。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