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病因
1、年齡在40~59歲為我國乳腺癌高發年齡組,約佔全部患者的75%。
2、月經初潮小於12歲,閉經遲於55歲。
3、年齡超過40歲未婚、未孕或第一胎足月產大於35歲,產後未曾哺乳者。即乳腺癌發病的危險性隨著初產年齡的推遲而逐漸增高,哺乳總時間與乳腺癌危險性呈負相關。
4、有乳腺癌家族史,其危險性是正常人群的2~3倍。
5、一側乳腺癌患者,對側發病較正常人高.
6、患有慢性乳腺囊性增生病,伴乳頭狀瘤,且病理結構活躍者,可增加乳腺癌的危險性。
7、有多次X線胸部透視或胸片檢查史者,或乳腺區域接受過放射治療者,其乳腺所受射線劑量較大,而放射電離幅射與乳腺癌的發病亦有關。
8、曾患功能性子宮出血或宮體腺癌者,或長期應用雌激素及避孕藥者,可能增加乳腺癌的危險性。
9、絕經後顯著肥胖或伴有糖尿病或甲狀腺功能低下者;是發生乳腺癌的重要危險因素。
10、飲食習慣的改變,尤其是脂肪飲食的增加,可以改變內分泌環境,加強或延長雌激素對乳腺上皮細胞的刺激,增加乳腺癌的危險性。其他如飲酒、吸菸、染髮劑的應用等與乳腺癌的發病的關係尚不能肯定。
中醫病因 認為乳巖的病因涉及內、外因兩個方面,而以內因為主。
1、內寒之氣,經虛血結《諸病源候論・卷四十・石癰候》中說:“有下於乳者,其徑虛,為風寒氣客之,則血澀結,……無犬熱,但結核如石。”說明乳巖亦有外來的致病病因素“內寒之氣”。
2、七情內傷,肝脾不和《丹溪心法・卷五・乳癰》說:“憂怒鬱悶,昕夕積累,脾氣消阻,肝氣橫逆,遂成隱核,如大棋子,不痛不癢,數十年後,方為瘡陷,名曰巖”。《外科正宗・乳癰論第二十六》對乳巖病因的認識是:“又憂鬱傷肝,思慮傷脾,積想在心,所願不得志者,致經絡痞澀,聚結成核。”
《瘍科心得集》也有類似記載。《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乳巖》認為:“乳巖初結核隱疼,肝脾兩損氣鬱凝”。以上均說明乳巖是由於肝氣不舒,肝鬱氣滯,鬱結傷脾,肝脾兩虛等七情內傷所致。總之,本病主要由於肝鬱氣滯,肝脾不和,經絡受阻,氣滯血瘀,瘀毒蘊結而成。
中醫病機 中醫認為乳巖的病機在於:正氣不足,經虛血結,七情內傷,肝脾鬱結,衝任失調,導致臟腑、乳腺功能紊亂,經絡阻塞,氣滯血瘀,痰溼壅盛,痰瘀互阻,瘀毒蘊結於乳房而成巖症。 1.肝脾鬱結肝喜條達而惡抑鬱,如七情所傷,所願不遂,肝失條達,氣機不暢,氣鬱則血凝;肝病及脾,,脾失健運,痰溼內生。
肝脾兩虛,經絡阻塞,痰瘀互結於乳房而發病,鬱結日久,而成乳巖。 2.衝任失調衝為血海,任主胞胎。女子發育成熟後,血海充盈,下注胞宮而為月經;任脈有滋養胞胎之功。衝脈屬肝,肝藏血,肝血充足則能濡養臟腑及下注衝脈;任脈屬腎,腎藏精,腎精充沛,天癸至,則任脈通而能懷孕、分泌乳汁等。女子到49歲時,肝腎虧虛,衝任兩脈始衰退,則月經漸止。
故肝氣鬱結,或肝腎兩虧,則衝任失調,乳腺、胞宮失養,氣機逆亂,氣滯血淤,瘀毒阻結於乳腺而發本病。
中醫診斷 (一)中醫辨證分型
1、肝鬱氣滯型:見乳房腫塊,質硬,膚色不變;情志不暢,心煩納差,胸悶脅脹,經前乳脹,舌暗苔黃,脈弦或弦細。
2、脾虛痰溼型:乳房結塊,質硬不平,腋下有核,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胸悶脘脹,納少便溏,舌質淡有齒痕,苔白膩,脈滑細。
3、衝任失調型:多見經事紊亂,經前乳房脹痛,大齡未婚或婚後未生育或生育過多,或多次流產,或產後未哺乳,乳房腫塊堅硬,舌淡苔薄,脈弦細。
4、瘀毒內阻型:乳中有塊,質地堅硬,灼熱疼痛,膚色紫暗,界限不清,推之不動,或腫塊破潰,滲流血或黃水,味臭疼痛;煩悶易怒,頭痛寐差,口乾喜飲,便幹尿黃,舌紫暗,或有瘀斑,苔黃厚而燥,脈沉澀或弦數。
5、氣血雙虧型:乳中有塊,高低不平,似如堆粟,先腐後潰,汙水時津,出血則臭,面色蒼白,頭暈目弦,心跳氣短,腰痠腿軟,多汗寐差,尿清便溏,舌淡苔白,脈沉細。
西醫診斷依據
1、病史詳細詢問乳腺腫塊、疼痛、乳頭溢液、糜爛等症的發現日期、側別、部位、大小、性質、發展速度、與月經週期或妊娠或哺乳的關係;瞭解既往乳腺有無炎症、外傷、良惡性腫瘤或增生性疾病;月經、婚姻、哺乳、生育史及直系親屬中有無患惡性腫瘤史;這些均有助於診斷。
2、體格檢查全身檢查瞭解一般狀況及心,肺、肝、腎及神經系統等功能狀況。區域性檢查包括乳房及區域淋巴結情況。首先觀察兩側乳房是否位於同一平面,及病側乳房是否抬高。其次觀察有無乳頭面板病變、乳頭回縮、乳房面板炎症樣表現:橘皮樣水腫、面板潰瘍及衛星結節等。
最後檢查有否乳頭溢液及乳暈情況,發現乳腺腫瘤,要明確大小、部位、個數、形狀、質地、邊界、包膜、活動度、與面板、胸肌、胸壁粘連情況。查腋窩及鎖骨上淋巴結,常可觸及腫大的淋巴結,應瞭解其大小、個數、有無互相粘連、軟硬度、活動度,與面板及深部組織粘連等。
3、活體組織病理檢查是確診本病最為可靠的方法。
4、X線檢查。
5、熱圖相檢查。
6、超聲波顯像檢查及CT及MRI檢查。
7、實驗室檢查。近年來大都採用數種方法聯合檢查,其結果互為參考,據報道聯合診斷乳腺癌的符合率可達到92.6%。
體徵
(一)腫塊 乳房腫塊是乳腺癌患者的首發症狀,約佔就診總數的80%以上,多為無痛性,好發於乳腺外上方,約佔36.1%,其次為乳頭、乳暈區和內上區;單發者佔絕大多數,偶見2個以上,多呈不規則的球形塊,半球形或表面不平的結節狀腫物,邊界不清,質硬韌,似石頭或軟橡皮樣韌感,活動度差,或固定不能推移。也有質較軟伴囊性感者。後期可出現衛星結節及潰瘍,早期有時難與良注瘤相鑑別。
(二)乳頭和乳暈異常
1、回縮當病灶侵犯到乳頭或乳暈下區時,乳腺的纖維組織和導管系統可因腫瘤侵犯而縮短,牽拉乳頭,使乳頭偏向腫瘤一側,進一步發展可使乳頭扁平、回縮、凹陷,直至完全縮入乳暈下,甚至乳暈隨之變形。癌瘤深居乳腺內,侵犯廣泛,使大導管硬化、抽搐,致乳頭固定,是晚期癌的徵象。
2、乳頭改變乳頭瘙癢、脫屑、糜爛、潰破、結痂,伴灼痛,以致乳頭改變,是Paget病的表現。
3、溢液乳腺癌伴乳頭溢液者佔5%以上,可為乳汁樣、水樣、漿液性、血性、血膿性,量可多可少,間隔時間也不一致。乳頭溢液很少單見,多伴有乳腺腫塊;僅有溢液未捫及腫塊,多為導管內早期癌或大導管內乳頭狀瘤或乳腺囊性增生病等。
(三)乳房輪廓及面板改變 乳房完整的弧形輪廓出現異常或缺損,提示腫瘤侵犯面板的Copper筋膜。面板改變與癌瘤在乳腺部位深淺和侵犯程度有關,癌瘤侵犯面積大,位淺表,即使早期也可與面板粘連,使面板凹陷,稱“酒窩徵”,檢查時用拇食指輕捏腫瘤處面板,此徵更為顯著。
當癌細胞堵塞皮下淋巴管引起淋巴性水腫,在每個毛囊處因面板受到懸韌帶的牽拉,就出現許多凹陷,形成“橘皮樣”外觀,這是較晚期的徵象。病程長和體積大的乳腺癌可致面板潰瘍,其癌組織破潰並形成空洞,有惡臭的分泌物。炎性乳腺癌區域性面板呈炎症樣表現,同時伴有面板水腫。
(四)疼痛 約1/3病人訴患側乳房有不同程度的隱痛、鈍痛、牽拉痛或刺痛,陣發性或持續性;有時患側上臂和肩部牽拉樣疼及沉重不適感。少數患者因疼劇而來就診。
(五)腫瘤發生遠處轉移的相應症狀
1、肺轉移侵犯氣管、胸膜可出現咳嗽、胸痛等,癌性淋巴管炎可見呼吸困難、咳嗽痰多、紫紺及胸痛等。
2、胸膜轉移為血性胸腔積液,常見胸悶胸疼,氣短咳嗽等。
3、骨轉移以胸、腰椎和骨盆最多,其次為肋骨、股骨,病人出現持續性疼痛,進行性加劇,脊柱轉移可由於脊髓受壓引起截癱。
4、肝轉移起初可覺乏力、食慾減退,後期常腹脹、腹痛。5.腦轉移常為多灶性,引起腦水腫致顱壓增高;見頭痛、嘔吐、視力障礙、抽搐,以至昏迷。
(六)乳癌轉移的體徵 經淋巴道轉移,腋下可觸及腫大的淋巴結,質硬韌,常固定;患側鎖骨內側段的後面和上方也常觸及腫大堅硬的淋巴結,受累淋巴結直徑多不超過1cm。若癌細胞阻塞腋窩主要淋巴管或腋靜脈,則引起患側手臂蠟白色水腫或青紫色水腫。
偶見對側腋或鎖上淋巴結腫大,對側乳房腫塊,同側頸淋巴結或腹股溝淋巴結腫大。經血液迴圈轉移至遠處臟器,可出現相應體徵,如胸腔積液、肝腫大並觸及大小不等結節;神經系統異常。
影像診斷
(一)X線檢查雙側乳腺作正側位攝片是乳腺癌常用的診斷方法,分幹板照相和鋁靶照相,85%的乳腺癌的X線表現為邊界不規則的腫塊或結節陰影,腫塊的密度較高,邊緣有毛刺,毛刺較長起過病灶直徑時稱為顯形病變。X線片中顯示腫塊常比臨床觸診為小,此為惡性徵象之一。
乳腺癌中30%~50%在片中可見鈣化點,顆粒甚小,密度很不一致,呈點狀、小分枝狀或泥沙樣;當鈣化點群集尤集中在lcm範圍內,或鈣化點超過10個以上時,惡性可能性很大。其他如導管影增生、導管扭曲、面板增厚改變等常是間接徵象。
(二)熱影象檢查有液晶和遠紅外熱圖象兩種方法,是利用腫瘤細胞代謝快,無糖酵解產生的熱量較周圍組織高,因而在腫塊部位顯示熱區。但對較小腫瘤檢出率低。
(三)近紅外線掃描利於紅外線透過乳房不同密度組織顯示各種不同灰度影,從而顯示乳房腫塊,同時清晰顯示乳房血管。
(四)超聲顯象檢查主要用於鑑別腫塊系囊性還是實性,其對乳癌診斷正確率80%~85%。
(五)CT和MRI體層檢查作為乳腺攝影的補充,用於不能們及的乳腺病變活檢前定位,檢查乳腺後區、腋部及內乳淋巴結有無腫大。
中醫類證鑑別
1、乳癖:多見於20~40歲婦女,乳房腫塊形狀、大小不一,有觸痛,邊界不清,與周圍組織不粘連,經前乳房脹痛,月經後減輕,鉬鈀x線攝片和腫塊活檢有助於鑑別。
2、乳衄:以乳竅反覆溢位血性液體力主症,乳暈部出現腫塊,質地柔軟,不痛,乳腺導管造影可見腫塊在乳腺導管內。
3、乳核:多見於20歲左右的婦女,病程進展緩慢,腫塊呈圓形或卵圓形,表面光滑,質較硬,邊界清楚,活動度大,不痛。
4、粉刺性乳癰:多見於非哺乳期20~40歲婦女,多有先大性乳頭凹陷或短小畸形,乳頭常有粉渣樣物排出,急性發作時,乳暈旁結塊紅腫疼痛,潰膿帶有臭味,久不收口。
5、乳癆:多繼發於肺癆、瘰癧之後,多見於20~40歲的婦女,乳房結塊形如梅李,不痛或隱痛,病程進展緩慢,腫塊邊界不清,質地較硬,與面板粘連,日久形成寒性膿瘍,膿液中夾有敗絮樣物質,膿液塗片和組織病理檢查有助於鑑別。
生物免疫治療
目前處於臨床試用階段,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其臨床療效是有限的。常用干擾素、抗乳癌RNA、保爾佳、LAK細胞,白介素-2、腫瘤壞死因子,等等。
預防 積極宣傳教育,普及預防乳腺癌知識,宣傳婦女自我乳腺檢查法,以及早發現腫瘤。有計劃地對乳腺癌易感人群定期定點普查,是早期發現的關鍵。
易感人群:
①既往乳腺增生症、乳腺纖維瘤、乳頭溢液病史。
②乳癌家族史。
③月經初潮<12歲,停經>50歲,或行經期超過36年。
④30歲以上未婚或晚婚,或婚後未生育、未哺乳的高齡婦女。
⑤青春期多次接受X線檢查。
⑥青春期或絕經期後的肥胖者。
⑦性格內向、鬱鬱寡歡,或經歷過強烈精神刺激的婦女。
預防乳腺癌發生的措施:
①青春期前節制脂肪及動物蛋白的攝入,增加體育活動。
②合理生育,適齡結婚,鼓勵哺乳。
③更年期避免用雌激素,控制熱量攝入,減少脂肪堆積。
④少或不飲酒,多進新鮮蔬菜、水果及菌類、豆類食品,適量服用蜂王漿製品。
⑤青春期避免不必要的胸部X線照射。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