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腫瘤科 副主任醫師 王清賢

  家家戶戶的年夜飯都是一年最豐盛的一餐,少不了幾個“硬菜”。闔家團圓的日子,無肉不歡,但是,在這裡先給大家列出一些吃肉的小貼士,希望大家吃得開心,吃的健康!

  一、羊肉

  羊肉,是歷代醫家使用頻率最高的食療肉類原料之一。東漢大醫學家張仲景,用羊肉來治療流行性病毒性疾病,如感冒、傷寒引起的人體抵抗力下降、虛損、倦怠、乏力等。南北朝名醫胡洽用羊肉來治療婦科病。隋煬帝時期大醫家巢元方,曾用羊肉食療法治好了麻叔謀大總管的心臟病。史書上記載,巢元方建議說:風入腠理,病在胸臆,須用嫩肥羊肉蒸熟,再摻藥食之。果然,正如巢元方所說,藥還未吃完,麻叔謀的心臟病就好了。“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更盛讚羊肉是肉中的人蔘。李東垣講:羊肉有形之物,能補有形肌肉之氣。故曰:“補可去弱,人蔘之屬。人蔘補氣,羊肉補形。凡味同羊肉者,皆補血虛,蓋陽生則陰長也。”

  羊肉的烹飪方法:羊肉性熱,所以欲取其熱,可以烤來吃,增加它的火性,用來祛寒止痛;欲取其血,則煮來吃;加姜則入胃,治療胃病;加小茴香則入胞宮,治療婦科病;加花椒則可以止汗,祛皮表的寒氣,同時散內裡的寒氣;加蔥則可以入肺,治療肺病。

  一般來講,羊腿肉味道較苦,在中醫性味分類中更屬火,屬心,所以一般我在臨床上主要用羊腿肉來入藥,治療寒性的疾病。羊肩上的肉味道較甜,可以用來補血,以陽補陰,陽升則陰長。

  二、牛肉

  

  

  牛,在中國古代是牛科中不同種和不同屬家畜的統稱,通常指黃牛或普通牛和水牛,也包括犛牛等。我們這裡說的主要是黃牛;水牛肉性平,補益的作用不大;而犛牛肉性熱,補益作用很強,對高原反應有一定療效,但來源困難,性味也不是很清楚,故不選用。

  牛肉在中醫史中使用較晚,其巨大功能直到金元時期方被發現。牛肉味道發甜,性溫暖,可以補氣,在《黃帝內經》時期對牛肉屬脾、屬土就已經非常確定了,兩千多年來並無爭議。牛的脾非常有用,牛在五臟歸屬中本就歸脾臟,牛的脾臟就更近人的脾臟了,所以在以髒補髒中,牛的脾專補人的脾。再回到前面所講的,中醫的脾百年前被錯誤地翻譯成了胰臟,所以也就是說,牛的脾也補胰臟,對糖尿病在內的胰腺疾病都有很好的作用。不僅牛脾,牛肉也是一味補脾的極好材料,對於脾衰引起的疾病都有很好的療效。牛肉專司補脾,脾胃健旺則一身正氣不衰;而脾衰則百病叢生。從這個角度來看,牛肉大有補益作用,但並不是吃得越多越好。

  從牛肉的性味來看,在食療上,一般選擇嵴椎兩旁或者肩部的肉為佳。因為這個部位的肉味道較其他部位更甜,甜則屬土,脾臟也屬土,所以補脾以此為佳。Rib(牛肋眼肉)、Short Loin(前腰肉)、SirLoin(西冷)都是正確的選擇。

  牛肉營養豐富,美味宜人,所含的蛋白質比豬肉高一倍,且維生素含量較高,並含有人體所需的十二種氨基酸,而脂肪、膽固醇含量較低。因此,牛肉很適合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血管硬化等脾衰型別的患者食用。但是牛肉是一種發物,對於面板病、慢性炎症、腎衰退的患者,還是要小心為妙,免得病情加重。

  三、豬肉

  豬肉,味道鮮美,是中國人最常食用的肉類之一。但中國的醫學家,自古就認為豬肉不算是好肉,不建議多吃。南北朝時期的名醫陶弘景講:“豬為用最多,惟肉不宜多食,令人暴肥,蓋虛肌所致也。”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講:“凡豬肉久食,令人少子精,發宿病。豚肉久食,令人遍體筋肉碎痛乏氣。”《本草別錄》講:“凡豬肉能閉血脈,弱筋骨,虛人肌,不可久食,病人金瘡者尤甚。”從這些古人的意見來看,豬肉吃多了,主要是會令人體力變弱,容易肥胖,氣血、筋骨虛弱。但這是講多食,一般日常飲食每日三兩左右應該是沒問題的。一般來講,腸胃較虛弱的人儘量少吃豬肉,身體虛胖的人、中風患者、體力虛弱者也要少吃豬肉。吃豬肉要揚長避短,看怎麼吃法,純的瘦豬肉中含的脂肪比牛肉、羊肉都要低,甚至比去皮的雞肉所含的脂肪都要低,比如豬的裡嵴肉就很瘦。豬肉正是因為其性涼,才可以養陰,而且是養腎陰,所以豬肉也有其獨特的作用。

  看到了嗎?同樣是吃肉,我們可以吃的更健康!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