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外科 副主任醫師 崔建軍

  對於臨床醫生來說,如何降低降糖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及做好相關的預防處理工作有著重要意義。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的改變,糖尿病的發病率在逐年升高,降糖藥物的使用量也在逐年上升,口服降糖藥物主要有磺醯脲類、格列奈類、雙胍類、噻唑烷二酮類、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等。

  磺醯脲類(格列本脲、格列吡嗪等)

  不良反應 :1、低血糖反應:最常見而重要,常發生於老年患者(60歲以上)、肝腎功能不全或營養不良者,誘因主要是藥物劑量過大、體力活動過度、進食不規則或減少等;2、體重增加;3、面板過敏反應;4、消化系統:上腹不適、食慾減退等。

  預防及處理 :應強調不宜同時使用兩種磺醯脲類,也不宜與其他胰島素促分泌劑(如格列奈類)使用。低血糖出現後只需要及時補糖就可以很好糾正。上述不良反應絕大多數預後良好,經停藥或對症治療後可以恢復正常。

  格列奈類(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等)

  不良反應 :常見是低血糖和體重增加,但低血糖的風險和程度較磺醯脲類低。

  預防及處理 :這類藥物應在餐前即刻服用,從小劑量開始,遵循個體化原則。一旦發生低血糖,可進食少量食物,如果症狀仍不能緩解,可靜注葡萄糖,再根據具體藥物代謝特點,維持觀察72小時以上。

  雙胍類(二甲雙胍)

  不良反應 :1、消化道反應:為主要副作用;2、面板過敏反應;3、如酸性酸中毒:為最嚴重副作用;4、與胰島素或促胰島素分泌劑聯合使用時可增加低血糖發生的危險。

  預防及處理: 進餐時服藥、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劑量可減少消化道不良反應。消化道反應需立即止吐,穩定情緒接受治療。若嘔吐嚴重可記錄脫水量,必要時補充電解質。治療期間嚴格監測空腹血糖、尿糖、尿酮體等可避免乳酸性酸中毒,如出現立即按急症處理。

  噻唑烷二酮類(羅格列酮、吡格列酮等)

  不良反應 :單獨使用時不導致低血糖,但與胰島素或促胰島素分泌劑聯合使用時可增加低血糖發生的風險。體重增加和水腫是其常見副作用。

  預防及處理 :有心力衰竭或肝功能不全者慎用或禁用。建議從小劑量開始,開始幾周內應進行水腫和心功能評估,同時避免聯合使用二氫吡啶類鈣拮抗劑和非甾體抗炎藥。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阿卡波糖、米格列醇等)

  不良反應 :常見為胃腸道反應,如腹脹、排氣增多或腹瀉。如與磺醯脲類或胰島素合用,會發生低血糖。

  預防及處理: 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加量是減少不良反應的有效方法,胃腸道反應經治療一個時期後可減輕。發生低血糖,應直接給予葡萄糖口服或靜脈注射,進食雙糖或澱粉類食物無效。

  糖尿病作為一種慢性病,其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臨床醫生在藥物治療期間需要加強對藥物安全性認識,瞭解各類藥物不良反應及產生的嚴重後果,儘量減少和避免藥物不良反應的出現。值得注意的是,在長期藥物治療過程中,不可突然停藥,避免停藥反應,如高血糖反應、酮症酸中毒等症狀,期間合理監測血糖、尿糖和糖化血紅蛋白等,合理調整治療方案。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