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對冠心病的診斷只侷限於臨床的診斷程度已遠遠不能滿足臨床上對冠心病患者病情的判定,治療方法的選擇及預後估測的需要。冠狀動脈造影可以從病理及病理生理的角度評價冠狀動脈病變,是目前臨床用於診斷冠心病的最佳的方法。
最早在1945年是採用非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的方法來評價冠狀動脈病變,但是這種方法影象不清晰,造影劑用量較大,不能重複多角度造影,臨床應用受到較大的限制。Sones於1959年開始應用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解決了影象清晰,可重複多角度投造的問題,但是其外周血管的入路採用經肱動脈切開法,需外科醫生配合,也限制了其廣泛應用。真正的冠狀動脈造影技術廣泛的應用起源於1967年,由Judkins採用Seldinger技術經股動脈穿刺法行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使得這一技術簡單易行,成功率高,併發症少,實用而可靠,並可重複進行。在此技術的基礎上,冠狀動脈疾病的外科治療以及冠狀動脈疾病的介入治療開創了冠心病治療的新領域。
我國在1973年首次開展冠狀動脈造影。冠狀動脈造影術的主要目的可以評價冠狀動脈血管的走行、數量和畸形;可以評價冠狀動脈病變的有無、嚴重程度和病變範圍;可以評價冠狀動脈功能性的改變,包括冠狀動脈的痙攣和側支迴圈的有和無;同時可以兼顧左心功能評價。在此基礎上可以根據冠狀動脈病變程度和範圍進行介入治療;評價冠狀動脈搭橋術和介入治療後的效果;並可以進行長期隨訪和預後評價。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