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介入作為一個蓬勃發展的領域,近年來越來越得到廣泛應用,但是在操作過程中常有一些很細節的問題不被重視,在其他介入治療中可能不會發生很嚴重的併發症,但是在神經介入過程中會導致嚴重後果。我們(上海長海醫院)採用維持滴注防止梗塞發生,是利用三通接一路加壓液體保持造影管內高壓防止血液返流入造影管。
血液如有返流,當導絲或微導管進行操作時就會引發去纖維蛋白作用,在導絲上形成白色絮狀物。易脫落栓塞顱內動脈引起腦缺血,當無導絲在造影管中時會調低滴注速度防止液體輸入過多,當放入導絲後如未調高滴注速度則易發生返流。當更換導絲或導管,Y形閥尾部要開啟時,如未足夠調快滴注或動作不熟練時間過長可引起返流。這種情況我們通過隨時調整滴注速度防止返流,達到消除引起血栓形成的一個操作方面因素。
杜絕氣泡進入導管,在手推造影時將裝有造影劑的注射器接到三通前,應將三通轉到關閉狀態,再半轉向滴注接通擬接注射器方向衝開三通介面與注射器乳頭的氣泡,接好注射器後先略鬆手使可能殘留的氣泡被衝到注射器裡,再接通注射器與導管,打藥時注射器尾部在上方(高處)使可能存在的氣泡留在注射器尾部,注射造影劑時不推到底。有時會有將三通直接接通導管和擬接注射器口引起血液返流的錯誤;有時未注意衝去介面處氣泡;有時將注射器推到底把氣體也推入導管;有時未將注射器尾部向上氣泡在注射器乳頭處推造影劑時氣泡先進入導管,引起氣栓。一個小體會希望能拋磚引玉,先露醜拉。
首先第一步股動脈穿刺就很容易犯錯誤。1、股動脈在股骨頭內側,股動脈通常斜行跨過腹股溝韌帶中點,穿刺在腹股溝韌帶下2~3cm,可避免形成腹膜內血腫,術後拔鞘也好壓迫包紮。2、局麻時先打一1cm皮丘,然後浸潤股動脈兩側及上方,注意不要穿刺股動脈,打麻藥時要回抽,以肯定針尖不在血管內。若不慎穿進了血管,退出麻醉針,用手壓迫該血管,直到止血。3、穿刺時,針尖的斜面朝上,與面板呈45°(瘦的患者可30°,胖的可至60°),當針尖接近動脈時,可感到血管的搏動,將針平穩送入,通過動脈,移去針芯,將針慢慢後退止針尖位於動脈腔內,血應有力噴出!導絲才可插入。若回血很弱且少,或血顏色較黑,針可能在股靜脈或緊*動脈壁,甚至可能在內膜下,千萬不要插入導絲和血管鞘,否則導致股動脈夾層。
我們在實際操作中確實發生過這樣併發症,因此,作為一般原則,若動脈回血不夠活躍,最好移走針頭,壓迫該動脈5分鐘,重新再穿或穿對側股動脈,而不應冒掀起股動脈內膜的危險! 在相當多的情況下可以只穿透股動脈的前壁:穿刺針貼著股動脈前壁後可以明顯感覺到動脈向手心的跳動,果斷穿刺,但僅2~4mm(估計)的深度,即可見動脈血噴出。 本人在穿刺時喜歡用彎頭導絲,發生導絲捅到動脈腔外的機會很少:因為彎頭導絲的阻力大。 將針慢慢後退止針尖位於動脈腔內,血應有力噴出!……血應有力噴出,並有明顯搏動性噴血。 當放入導絲後如未調高滴注速度則易發生返流。 當放入導絲後立即旋緊Y形閥旋鈕,再進導絲,是否也可減少或預防返流發生? 在將導絲退出大部造影或行其他操作後,再進導絲時,以沾肝素水的紗布擦拭導絲,一可潤滑導絲,使操作順利,二可去除導絲上的沉積物,並防止血栓發生。
無論面板穿刺點在何位置,穿過動脈壁的位置應該在腹股溝上下1cm內,高了有腹膜內血腫危險,低了則可能進入股動脈分支如股深動脈等,導絲不能進入。 動脈較表淺者易直接穿通前壁進入血管腔,但肥胖者搏動弱者穿通全層再退入管腔可能更容易些。 我們目前還是沒有3D-DSA,對於投照的角度仍*經驗決定,前幾天一例CA分叉部動脈瘤,常規角度均不明顯,若非16排CTA影象幫助,很難確定較好的顯露角度並栓塞,請教各位在這方面有什麼體會。
杜絕氣泡進入導管我的體會是:注射器頭端朝下,以使任何氣泡升至注射器尾端,輕輕敲擊注射器常有助於氣泡升至注射器尾端。注射器隨後注射,用肝素生理鹽水沖洗導管,在注射中期轉動三通開關至關閉位!這最後一點看似雖小,卻很重要!在注射中期轉動三通開關至關閉位,可保證肝素生理鹽水能完全充滿整個導管,包括其頂端。
另外,不論是注射造影劑或沖洗,注射器在與接頭連線時,最好讓血少許迴流,在接頭處形成一半月形突起,在注射器未端也形成一半月形突起,二者置於一起,名“半月―半月技術”,可減少空氣在注射器及導管接頭之間可能性。新的血管造影醫生會感到有許多步驟要記,隨著經驗的增加,這些安全細則會成為習慣,不假思索即可完成。切記:滯留的血塊是腦血管造影醫生的主要敵人!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