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核病免疫治療基礎和臨床研究的進展,特別是結核分枝桿菌細胞內外兼性寄生,機體形成內源性和外源性抗原的不同表達、呈遞和識別途徑,中樞記憶性T細胞和外周(迴圈)記憶性T細胞亞群分佈和作用特徵,結核免疫中效應細胞、細胞因子和最終效應環節,免疫治療時機和條件選擇,免疫治療與抗結核化療互補性,諸方面認識的進步應當引起所有結核病免疫治療研究者的重視。應當充分利用現代免疫學研究共有資源,消除偏見,促進結核免疫治療研究取得更大進步。
關於結核病免疫治療研究,基於不同學者對免疫學機制的不同認識,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是:
1、增強Th1型免疫反應和抑制Th2型免疫反應及抑制B細胞免疫反應的免疫調控因子替代治療;
2、分枝桿菌及其提取物的疫苗治療;
3、基因疫苗或基因工程疫苗治療;
4、增強非特異性免疫力的免疫製劑(非分枝桿菌菌苗、中草藥、化學制劑)治療;
5、基於BCG在結核病免疫預防中的肯定作用,原來被認為不能用於結核病治療的BCG,一些學者再次從不同方面和層面進行了該疫苗的免疫治療研究,並且在理論上和臨床應用上取得了肯定的進步;
6、幹細胞免疫重建;等。時至今日,我們有必要對結核病基礎和臨床研究情況進行一個小結,以便少走彎路,取得事半功倍、更加有效且經濟的效果。
一、必須正視近年來結核病免疫學領域的進步
在免疫學機制的研究方面,數十年來大多學者熱衷於CD4細胞Th1途徑,該途徑的細胞網路學說已較為完整,也確實是結核病免疫保護的一個重要途徑,但對該途徑的認識方面也確實存在一些誤區,有的過分誇大其意義,有的過分強調所謂Th1型細胞因子的作用及其在判斷宿主免疫狀態方面的價值;近年來,原來被冷淡或被誤解的CD8細胞毒途徑也越來越受到重視,關於細胞毒途徑在清除靶細胞和其內持留菌的作用及細胞毒性因子與抗結核分枝桿菌相關性的研究取得了引人矚目的進展;NK細胞途徑也正越來越受關注;而免疫重建的幹細胞治療則是一個全新的領域。我們應當跟隨整個免疫學前進步伐來評價結核病的免疫治療研究。
(一) 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的特殊性
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宿主後,不僅可被吞噬細胞吞噬、殺滅或抑制,還可在免疫吞噬細胞內寄生,這一特殊性決定了結核病免疫中抗原處理和抗原識別的特殊性。
(二) 針對結核分枝桿菌的抗原處理和抗原呈遞細胞
人體免疫的第一個環節通過抗原呈遞細胞(APC)或靶抗原呈遞細胞來實現。免疫系統中的抗原呈遞細胞是指能夠攝取、加工處理抗原,並通過MHC分子將內源性或者外源性抗原肽呈遞於細胞表面,呈遞給T、B淋巴細胞等免疫細胞。專職抗原呈遞細胞有單核-吞噬細胞、樹突狀細胞、B細胞;非專職抗原呈遞細胞有內皮細胞、成纖維細胞、各種上皮及間皮細胞等。被細胞內寄生病原感染的靶細胞則是由吞噬細胞轉變成的靶抗原呈遞細胞(包括病毒感染的腫瘤細胞)。嗜酸性粒細胞也具有抗原呈遞作用。
1、結核病免疫抗原呈遞細胞有兩類。一類為具有免疫活性的單核-吞噬細胞、樹突狀細胞(DCs)-- 呈遞外源性抗原的APC。結核分枝桿菌胞壁成分ManLAM通過其甘露糖帽殘基與DCs特異性細胞間黏附分子-3-結合非整合素分子(dendritic cell- specific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3 grabbing nonintergrin, DC-SIGN)的結合,可抑制DCs成熟,影響宿主抗結核免疫應答。另一類是被結核分枝杆感染的吞噬細胞,結核分枝桿菌在吞噬細胞內通過形成抗溶酶體膜對抗吞噬細胞的殺滅作用,通過抑制吞噬溶酶體成熟而減弱其殺菌活性,並通過產生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抑制被感染吞噬細胞凋亡,逃避宿主免疫識別。這時,被感染的吞噬細胞不但沒有殺滅抗原的免疫活性,反而成為庇護結核分枝桿菌的靶細胞,同時也成為內源性抗原呈遞細胞。
2、抗原處理、呈遞和識別途徑
(1)外源性抗原處理、呈遞和識別途徑 APC經吞噬、胞飲、吸附或經巨噬細胞IgG Fc受體(FcR)、補體受體(CR)1介導的調理作用攝入結核分枝桿菌形成吞噬體,吞噬體與溶酶體融合形成吞噬溶酶體,抗原在吞噬溶酶體內被蛋白水解酶降解為小分子多肽,其中包括免疫原性抗原肽。內質網中合成的MHC-Ⅱ類分子進入高爾基體由分泌小泡攜帶,通過與吞噬溶酶體融合,使抗原肽與小泡內MHC-Ⅱ類分子結合形成抗原肽-MHCⅡ類分子複合抗原。該複合抗原表達於APC表面,可被相應CD4+T細胞識別結合。CD8+T細胞不能識別。
(2)內源性抗原處理、呈遞和識別途徑 靶細胞抗原又稱內源性抗原,是指細胞自身合成的抗原。被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的靶細胞與結核分枝桿菌相互作用,在靶細胞內生成內源性抗原,被存在於胞質中的小分子聚合多肽體(LMP)降解成小分子多肽;小分子多肽與某些蛋白在胞質內結合後,經抗原肽轉運體(TAP)轉運到內質網中,通過加工修飾成為免疫原性抗原肽;抗原肽與內質網中合成的MHCⅠ類分子結合,形成抗原肽-MHCⅠ類分子複合抗原;後者轉入高爾基體再通過分泌小泡將其運送到靶細胞表面,供相應CD8+T細胞識別結合。CD4+T細胞不能識別。
(三) 非特異性免疫調節和效應細胞
1、巨噬細胞 是自然免疫中抵抗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的重要免疫細胞。其效應作用表現在可吞噬結核分枝桿菌,其吞噬溶酶體溶解、殺傷或抑制結核分枝桿菌。其調節作用表現在可吸引、募集其他的免疫細胞到達炎症發生部位發揮免疫保護作用。很多物質能夠影響巨噬細胞對結核分枝桿菌的反應。阿糖腺苷(adenosine ADO)能提高單核巨噬細胞的數量、吞噬活性和抗菌作用。谷胱甘肽影響細胞內結核分枝桿菌的生長抑制[28]。巨噬細胞內神經鞘氨醇激酶(sphingesine kinase)在吞噬過程中發揮類似鈣離子訊號驅動器作用[29],三磷酸磷脂醯肌醇(PI3P) 是細胞膜上一種調節運輸的脂類,與溶酶體獲取吞噬泡相關。結核分枝桿菌可抑制巨噬細胞內神經鞘氨醇激酶或水解PI3P而抑制吞噬溶酶體的成熟。吞噬作用和吞噬溶酶體的生物發生學代表了基本的生物過程,這些過程對於維護自身組織發育的同一性、清除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和抗原呈遞非常重要。巨噬細胞在結核分枝桿菌和其他細胞因子的刺激下,能夠產生很多與抗結核免疫調節和效應相關的細胞因子如IFN-γ,TNF-α和IL-2、IL-23;也產生抑制性細胞因子如IL-6,IL-10。IL-6能刺激早期IFN-γ的產生,也可以抑制正常巨噬細胞對IFN-γ的反應性。巨噬細胞的不均一性可能是決定機體免疫反應和細胞內病原感染性疾病轉歸的重要因素之一。
2、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 是參與對細胞內病原體免疫的重要成員。NK細胞在結核病的早期階段就被啟用,並且是產生IFN-γ和穿孔素的重要細胞,具有溶解靶細胞功能。NK細胞還可通過啟用CD8 細胞產生IFN-γ,裂解被感染細胞,把自然免疫和獲得性免疫聯絡起來。然而,有研究表明在結核分枝桿菌感染晚期階段NK細胞對機體起不到保護作用甚至產生有害作用。
3、中性粒細胞 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後,中性粒細胞的趨化作用增強,並且在結核結節中聚集。中性粒細胞是首先到達結核分枝桿菌複製場所的免疫細胞,能殺死結核分枝桿菌,但中性粒細胞過多會導致病理性組織損傷加重。
(四) 獲得性免疫記憶、調節和效應細胞
1、免疫記憶性 T細胞(CD45RO+ T細胞):包括中樞記憶性 T細胞(TCM)和外週記憶性 T細胞(TEM)2個亞群[39-41]。
(1) TCM表達趨化因子受體7(CCR7)和歸巢受體(CD62L);TCM發揮反應性記憶功能,其歸巢到次級淋巴器官的 T細胞區,幾乎沒有效應功能,但能穩定地增殖並在抗原刺激下分化為效應細胞。與天然的 T細胞相比,TCM對抗原刺激高度敏感,對共刺激訊號依賴減弱,並上調錶達血漿可溶性白細胞表面分化抗原40配體(CD40L),對 DCs和 B細胞有更有效的刺激反饋。在 T細胞抗原受體(TCR)訊號傳導後,TCM主要產生 IL-2,但增殖後,它們分化為效應細胞併產生大量IFN-γ或 IL-4。
(2) TEM丟失了 CCR7,主要表達向炎症部位遷移的趨化因子,並且CD62L的表達也是異質的;TEM介導保護性記憶,其遷移到外周炎症部位併發揮效應功能。和 TCM相比,TEM能快速地執行效應功能,如 CD8+ TEM就帶有大量的顆粒酶。在抗原的刺激下,CD4+ TEM和 CD8+ TEM都能快速產生 IFN-γ、IL-4和 IL-5等。一些表達淋巴細胞共同抗原(CD45)異構體CD45RA的CD8+ TEM還帶有大量的穿孔素。
抗結核免疫中,獲得性免疫記憶細胞主要為T細胞,包括CD4+ T細胞、CD8+ T細胞和CD4+CD8+ 雙陽T細胞。外周血中TCM和 TEM在 CD4和CD8中的相對比例是變化的,TCM主要在CD4亞群,TEM主要在 CD8亞群;但在組織中TCM和TEM顯示了不同的分佈模式,TCM主要分佈在淋巴結和扁桃體,TEM主要分佈在肺、肝和腸。分佈在非淋巴組織中的CD8T細胞具有直接殺傷活性,分佈在脾臟的卻沒有直接殺傷活性。
近期研究報告NK細胞也有免疫記憶功能。目前認為B細胞途徑與抗結核保護性免疫無相關性,也有學者認為與結核病的病理性損傷存在相關性,但B細胞產生的IL-12與T細胞免疫調節相關。
2、 抗結核免疫調節T細胞 主要為獲得性免疫記憶T細胞,包括TCM和TEM。天然調節性(或稱抑制性)CD4+CD25+T細胞或CD4+CD25high T細胞也可能參與結核病的抑制性免疫調節。但結核病患者病變程度與CD4+CD25high T細胞數量變化的因果關係尚不清楚。
3、 抗結核免疫效應細胞 主要為單核-吞噬細胞、CD4+ CD25- T細胞,CD8+ T細胞,CD4+CD8+ 雙陽T細胞和NK細胞等。
(五) 參與免疫調節的細胞因子
細胞因子通常分為五大類:
(1)天然免疫相關效應因子如INF-α/β,TNF,IL-1,IL-6等。
(2)淋巴細胞活化、生長、分化相關調節因子如IL-2,IL-4,TGF-β,IL-9,IL-10,IL-12等。
(3)炎症反應啟用因子如IFN-γ,淋巴毒素(LT),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MIF)等。
(4)未成熟免疫細胞生長、分化相關刺激因子如IL-3,GM-CSF,IL-7等。
(5)細胞毒性細胞因子如穿孔素、顆粒酶、顆粒溶素等。以上細胞因子除顆粒溶素外,均不具有直接殺滅結核分枝桿菌的作用。
在整個免疫反應鏈中,以上細胞因子都或多或少或者直接或間接地發揮著免疫調節作用,但當前大多數學者所關注的參與結核病免疫調節的細胞因子主要為(2)、(3)、(4)類細胞因子。IFN-γ只是一種炎症反應的啟用因子,並不是炎症反應越強對人體的免疫保護就越強,往往是過強的炎症反應會導致人體更大的組織病理學損傷,過分地強調IFN-γ在抗結核保護反應中的作用是不妥當的,把IFN-γ作為Th1型細胞免疫反應的標誌性分子也值得商榷。
(六) 參與抗結核分枝桿菌免疫的效應分子 主要包括天然免疫相關的效應因子如INF-α/β、TNF、IL-1、IL-6等,與細胞毒性作用有關的細胞因子如穿孔素、顆粒酶、顆粒溶素等。其中只有顆粒溶素能直接殺滅結核分枝桿菌。
(七) 免疫反應終結效應點簡單明確關於結核病免疫治療研究的文獻非常之多,免疫實現途徑的相關細胞和細胞因子非常之多,但實現免疫目標的終結效應點卻簡單明確。Th1途徑最終通過增強吞噬細胞對結核分枝桿菌的吞噬、殺菌效果來實現免疫目標;細胞毒途徑通過對靶細胞的清除和顆粒溶素對結核分枝桿菌的殺滅來實現免疫效果;並且在實現上述兩個目標的同時應儘量減少可能伴隨的組織病理學損傷副效應。
二、當前存在的免疫治療途徑和方法
(一) 因子替代治療
1、免疫因子替代治療被許多學者認為是具有抗結核特異性的方法。包括:
(1) 增強Th1型免疫反應的細胞因子替代治療。目前一些研究報告IFN-g、IL-2、IL-12等細胞因子對結核病有免疫治療作用。IL-2能促進結核抗原特異性T細胞克隆的增殖活化,促使T細胞分泌IFN-g,活化NK細胞和巨噬細胞,增強巨噬細胞殺滅結核分枝桿菌的能力。IFN-g可使巨噬細胞活化,產生NO,抑制或殺滅結核分枝桿菌。IL-2或IFN-g聯合抗結核藥物治療難治性肺結核或耐多藥結核病,可促使症狀改善,痰菌陰轉,病灶吸收。IL-12能促進NK細胞和T細胞的增殖及殺傷作用, 促進細胞因子的分泌, 誘導Th1型的免疫應答,促進IFN-g的分泌,但應用大劑量IL-12治療結核病其毒副作用較大。如果對類風溼病患者進行抗TNF-α治療,易造成結核病復發[53]。細胞因子具有半衰期短、費用高的缺點,IFN-g還可能產生髮熱、寒顫、疲勞、頭痛等副作用,其“雙刃劍”作用不應被忽視更不應被掩蓋。
(2) 抑制Th2型免疫反應的細胞因子替代治療,如IL-7等。IL-7可啟用巨噬細胞發揮殺菌作用,可誘導Th1型的免疫應答,促進IFN-g的分泌,抑制Th2型的免疫應答。
(3) 細胞毒性細胞分子[46,48,49,55]。已有不少學者證實穿孔素、顆粒酶、顆粒溶素在結核病免疫中的作用,細胞毒性分子參與至少3條細胞毒性免疫途徑:
① 促進靶細胞凋亡的穿孔素-顆粒酶途徑;
② 促進靶細胞溶解的獨立穿孔素途徑、獨立顆粒溶素途徑;
③ 直接殺滅靶細胞內的結核分枝桿菌的穿孔素-顆粒溶素途徑。顆粒溶素在穿孔素引導下進入靶細胞,殺滅細胞內結核分枝桿菌,有可能恢復吞噬細胞活性,減少組織損傷。,直接溶細胞途徑可能引起組織損傷,促靶細胞凋亡途徑可能造成的組織損傷較小,而穿孔素-顆粒溶素途徑可能避免組織損傷。如何實現最佳細胞毒途徑,還有著廣闊的空間等待我們去研究。
(4)小分子細胞因子替代治療。有報告,轉移因子可提高T淋巴細胞活性,增強細胞免疫功能,協同化療藥物清除和殺滅結核菌,從而顯著提高治癒率,降低複發率。胸腺肽或胸腺因子D能誘導和促進T淋巴細胞的分化、增殖和成熟,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提高NK細胞的活力,提高IL- 2及其受體的表達水平,增強外周血單核細胞IFN-g的產生,增強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具有調節和增強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的作用。胸腺肽聯合抗結核藥物治療結核病,可改善症狀,促進痰菌陰轉、病灶吸收,無明顯的毒副反應。保爾佳(polyerga,簡稱PLG;是從動物脾臟中提取的低分子活性肽類物質)能啟用免疫系統,促使IL- 2、IFN-g釋放,增加T細胞活化並刺激細胞分裂抑制素增加,提高機體免疫力。肺活素(PS)是肺細胞活性因子,可以促進肺巨噬細胞吞噬功能,促進IL-2、IL-1的產生,提高細胞免疫功能,促進結核病的治癒和好轉。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促使造血細胞分化成粒細胞和巨噬細胞,可用於白細胞減少的結核病患者的輔助治療。關於使用高劑量的免疫球蛋白作為結核病的免疫治療,有兩種絕然相反的結果報告。一種報告認為有利於痰菌陰轉並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另一種報告則認為不利於痰菌陰轉並加重病理損害。
(二) 非特異性免疫治療
1、非分枝桿菌菌苗治療 金葡菌素、短小棒狀桿菌菌苗等,主要是非特異性增強吞噬細胞活性。
2、中草藥免疫治療 主要是非特異性調整人體免疫功能,黃芪多糖、枸杞子多糖、刺五加多糖等能促進IL-2、IL-3、IFN-γ等細胞因子的分泌,明顯地提高機體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中草藥免疫治療的同時也包括對人體神經系統、體液系統、代謝狀態的調節。其中部分中藥對結核分枝桿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
3、化學藥物免疫佐劑的應用 免疫佐劑在以體液免疫為主的疾病治療中取得了肯定的效果。也有少數報告免疫佐劑可增強結核病的治療效果。實際上,在以細胞免疫為主的疾病中,免疫佐劑的免疫增強效果不及其對炎症反應的增強效果。
(三) 分枝桿菌及其代謝產物及基因疫苗治療
1、卡介苗免疫治療 應注意免疫治療時機的選擇,單獨使用或過早使用可能加重病理性損傷,但在有效化療1個月後再與化療藥物同時使用是安全的。對Th1免疫途徑和細胞毒免疫途徑均有增強作用,尤其對細胞毒免疫途徑的增強作用明顯。可提高結核病臨床治療效果和細菌學治癒率,降低5年遠期複發率、降低耐多藥結核病發生率。
2、其他分枝桿菌免疫治療 包括恥垢分枝桿菌菌苗、草分枝桿菌製劑(商品名烏體林斯utilin’s)等,均對增強Th1型免疫和提高結核病臨床效果有較好的作用。
3、滅活菌苗或分枝桿菌提取物疫苗治療 包括母牛分枝桿菌菌苗(微卡菌苗)、卡介苗多糖核酸注射液(商品名斯奇康)等。促進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增生,增強巨噬細胞吞噬與消化能力,提高巨噬細胞產生NO、H2O2的能力,顯著增強機體內T淋巴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功能,啟用T細胞釋放各種淋巴因子,提高IL-2、IL-2受體的表達和IFN-g的誘生水平,與化療聯用能使結核病患者體重增加,加快痰菌陰轉、病灶吸收及空洞縮小、閉合的速度,縮短短程化療療程,提高了聯合化療的療效。
4、基因疫苗治療DNA疫苗在細胞內表達的內源性抗原,不僅能誘導體液免疫和Th1型細胞免疫應答,還能誘導特異性細胞毒淋巴細胞應答,這對於巨噬細胞內寄生的分枝桿菌疾病更有意義。DNA疫苗免疫後可能產生兩種不同的免疫啟用,一方面可能誘導免疫保護,另一方面可能誘導免疫損害。1994年以來Lowrie等多次報道DNA疫苗治療小鼠結核病的研究結果,現已發現多種結核分枝桿菌DNA疫苗具有較好的輔助治療效果,如hsp65、hsp70、Ag85A、Ag85B和MPT64 DNA疫苗等,均可誘導產生高水平IFN-g和低水平的IL-4。在常規化療殺死大部分結核分枝桿菌後,DNA疫苗可促使體內殘餘菌數顯著減少。此外,Ag85A DNA疫苗可使小鼠對Ag85A蛋白的IFN-γ反應增高,有效地預防結核分枝桿菌的再啟用。結核分枝桿菌 DNA疫苗與常規化療相結合不僅可提高機體免疫力,並可有效地抑制結核桿菌的再啟用,提高化療效果,縮短療程,從而為結核病尤其是耐藥結核病的治療開闢了新途徑。DNA疫苗在體內表達的微量抗原蛋白能夠激發個體的免疫反應,但很多情況下其強度仍弱於活疫苗,一方面是由於疫苗DNA的轉化效率有限,同時也因為DNA疫苗在宿主體內不能像活疫苗那樣自我複製。異檸檬酸離合酶基因敲除[74-76]和以ATP合酶作為靶點[77]的基因治療有著很好的效果,但不屬於免疫治療範疇。
(四)免疫重建:是一個通過幹細胞移植技術將可塑性免疫原始細胞輸入體內,補充免疫細胞、恢復或增強患者細胞免疫功能的免疫治療方法。用於移植的造血幹細胞主要來自於骨髓和胚肝細胞。一方面造血幹細胞移植相當於免疫器官的移植;另一方面骨髓間葉細胞幹細胞能分化成呼吸上皮細胞,恢復損害的肺組織。因此,造血幹細胞移植可重建受者的造血、組織修復與免疫功能。已有研究表明,在難治性、耐藥性結核病化學治療中聯合應用幹細胞治療,可改善臨床症狀,使痰菌陰轉,病灶吸收,空洞閉合,可能是一種有效的肺結核病的治療新方法。
還有一些其他的免疫治療方法。
三、不同免疫治療途徑和方法的臨床研究實際效果需要進一步的客觀評價
結核病免疫治療研究報告較多,所報告的免疫製劑種類也較多,這些研究都報告有增強抗結核保護性免疫力和提高結核病臨床治療效果的作用。但國內正是由於所發表的某些免疫學研究文獻的誤導,造成免疫製劑濫用,促使結核感染者發病和促使結核病人病情加重的情況也較為多見。
國內所報告的這些研究設計的合理性差別較大,使用的考核指標相差較大,特別是使用某些細胞因子如IFN-γ作為考核指標,其意義的不確定性也較大。雖然各類結核病免疫治療方法的研究報告很多,但這些研究對患者本身的免疫狀態缺乏分析和針對性,注意免疫治療時機選擇的不多,且大多侷限於短期療效考核,有2年以上療效考核的報告極少,有5年以上療效考核的報告就更少;多中心研究少,多中心研究的療效考核也只是短期的療效考核。所以,以上研究大多數不能說明其對結核病根治效果和防止結核病遠期復發的確切效果。需要有多中心、遠期隨訪的研究報告進一步闡明以上研究的確實效果。
四、展望和建議
開展結核病免疫治療研究既是時代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綜上所述,今後的研究工作要注意以下方面:
(一)需要尋求既增強Th1型免疫力又增強細胞毒途徑免疫力的免疫治療劑。結核病細胞免疫學中有兩種T細胞抗原呈遞細胞,兩種抗原處理、呈遞和識別途徑,並且兩者之間不能互相替代;兩種免疫記憶細胞並且兩者之間不能互相替代。雖然免疫學調節環節錯綜複雜,但免疫效應終點環節簡單明確。Th1免疫途徑和細胞毒免疫途徑互相補充、互相影響,但卻不能互相替代。Th1型免疫途徑終點環節是增強吞噬細胞吞噬和殺滅結核分枝桿菌的作用,這是抵抗結核免疫的重要方面,但卻不具有清除靶細胞和持留菌的能力;細胞毒免疫途徑終點環節是促進靶細胞凋亡、壞死或通過穿孔素-顆粒溶素途徑殺滅靶細胞內外結核分枝桿菌,有清除靶細胞和持留菌的能力,但也不能替代吞噬細胞吞噬和殺滅結核分枝桿菌的功能。所以,我們需要尋求滿足兩方面要求的免疫治療劑。
(二)需要進一步選擇適合於免疫治療效果考核的細胞因子。細胞因子眾多,但就其免疫調節效果,大多是既增強免疫保護反應同時也增強炎症反應或病理損傷,或是既抑制炎症反應或病理損傷同時也抑制免疫保護反應。只增強特異性的抗結核保護性免疫反應而不加強非特異性炎症反應的調節性細胞因子確實還沒有找到。儘管許多研究報告把Th1型細胞因子的免疫調節作用闡述得淋漓盡致,但當把這些細胞因子用於結核病的免疫治療時卻不能忽視其“雙刃劍”的效果。目前還只發現顆粒溶素能夠直接殺滅結核分枝桿菌;還只發現穿孔素-顆粒溶素途徑能直接殺滅靶細胞內的結核分枝桿菌,有可能減少靶細胞壞死和減少組織病理性損傷。鑑於3條細胞毒途徑均有穿孔素的參與,應當考慮將穿孔素作為免疫治療效果考核引數的可能性。
(三)當前仍應充分用好卡介苗 結核分枝桿菌致病原和免疫原都很複雜,其涉及的基因決定簇不是1個而是多個甚至很多,人們對這方面的認識仍然非常貧乏,認清這些致病原和免疫原,是研究出更好免疫治療劑的基礎。既增強抗結核保護性免疫又不增強非特性炎症反應或不增強病理性損傷的基因疫苗的研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由於疫苗DNA的轉化效率有限,也不能在宿主體內自我複製,其效果還是弱於活疫苗的。免疫因子治療更是存在激發作用有限、時程短、價格昂貴的問題。在已經問世的抗結核病疫苗中,還沒有那一種疫苗能達到卡介苗同樣效果,更不用說超過卡介苗。增強卡介苗免疫原性的研究也在進行之中,在比卡介苗更好的疫苗問世之前,在開展新疫苗研究同時,不要忘了充分應用好卡介苗。
(四)正確認識免疫治療的副反應。活菌苗、滅活菌苗、細菌代謝產物或提取物、各類細胞因子,對於接受免疫治療的患者來說都是異體蛋白,從理論上說,任何異體蛋白的使用都有發生變態反應的可能性,而且分子量越大發生變態反應的可能性越大,種屬差異越大發生變態反應的可能性也越大。要找到沒有副反應的抗結核疫苗幾乎是不可能的,尋找副反應小的疫苗是我們的努力方向。關於卡介苗的免疫效果和副反應的評價,國內外不同學者的報告相差很大,國內尚缺乏大樣本調查獲得的確切資料,把國外資料當作國內現象、把甲地結果當作乙地結果、把個人遇上的少數現象當作普遍現象都是不科學的。開展國內卡介苗免疫效果和副反應調查是必要的,正確評價卡介苗對於尋找新疫苗也是必要的。免疫重建方法治療結核病的研究報告尚少,確切效果有待探討。
(五)應當重視免疫治療的時機選擇 國內卡介苗用結核病免疫治療的研究提出了免疫治療時機選擇的重要性,同一種疫苗在不同的時機使用,有可能產生完全相反的結果,一種是誘導抗結核保護性免疫,而另一種則可能是加重病理性損傷。現有任何抗結核疫苗的使用都可能存在這一“雙韌劍”問題。選擇時機,就是避開疾病變態反應的高峰期,選擇可能增強保護性免疫的誘導期進行免疫治療,以期達到儘可能減弱炎症損傷反應同時儘可能增強保護性免疫反應的效果,這一點非常重要,務必引起學術界和臨床醫生的重視。
(六)免疫治療與化療聯合應用的必要性 結核病化療藥物對組織中及細胞內的結核分枝桿菌都具有強大的殺菌或抑菌效果,然而儘管給予充分的規範化療,仍有部分病人治療失敗或治癒後復發,一方面是結核分枝桿菌耐藥機制,另一方面則是人體免疫機制未能有效清除靶細胞和持留菌(含休眠菌)。對結核病人或已知結核感染者單獨給予免疫治療可能造成病情惡化或未發病者發病,單獨免疫治療是不可取的。實際上,有效的化療殺滅大量結核分枝桿菌後,造成機體免疫損傷的變態反應狀態明顯減弱,此時再給予免疫治療不容易因泛化反應加重免疫損傷,而主要誘導保護性免疫反應;有效的免疫治療確實能增強結核病化療效果。結核病化療和免疫治療可以互相補充,但不能互相替代,至少在目前還沒有發現兩種方法之間可以互相替代。
總之,充分利用現代免疫學研究的共有資源,消除偏見、求實分析,結核病免疫治療研究必然取得更大進步。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