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萎縮性胃炎,又稱慢性淺表性胃炎,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伴糜爛是指胃粘膜慢性炎症的同時又有淺表性壞死性缺損,但其深度不超過粘膜肌層。
臨床症狀表現缺乏特異性,可有中上腹不適、飽脹、隱痛、燒灼痛,疼痛無節律性,出現腹脹時常常因為胃內瀦留食物、排空延遲、消化不良所致。也常有食慾不振、噯氣、反酸、噁心等消化不良症狀。有部分患者可無臨床症狀。主要病因包括:
1、物理性損傷:酒精,濃茶,咖啡以及進食硬質粗糙的食物或過冷過熱的食物可導致胃粘膜反覆性的物理損傷。
2、化學性損傷:非甾體類消炎藥的服用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引發粘膜屏障的損害,保護因素減弱進而導致粘膜損傷。香菸中的尼古丁可引發胃粘膜血液迴圈不足。此外,各種原因的膽汁反流也可導致粘膜的損傷。
3、幽門螺桿菌感染:幽門螺桿菌為革蘭氏陰性微需氧桿菌,其感染是慢性淺表性胃炎的主要發病原因之一。長期的幽門螺桿菌可以導致胃粘膜出現慢性的炎症反應,進而導致胃炎的發生。
4、精神因素:如長期處於緊張、憂慮或抑鬱狀態,可引起交感和副交感神經功能失衡。造成胃黏膜血流量減少,破壞胃黏膜屏障作用,形成胃黏膜慢性炎症。
臨床檢查:主要依靠胃鏡及組織學病理進行檢診斷。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伴糜爛的黏膜呈紅黃相間、粗糙不平,或皺襞腫脹增粗,可見紅斑(點、片狀、條狀),出血點、斑。
總之,非萎縮性胃炎伴糜爛在臨床較常見,如出現上述症狀時應及時就醫,明確診斷,查明原因,針對病因進行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